为师之道的随想--来者可追
今日,读罢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发表在《人民教育》2007年第22期上题为《洋溢着生命温馨的课堂》一文,很是感触。尤其是他在文尾“恳请所有的教师努力做到”的六个方面,我更擅自认为这就该是“为师之道”。我不妨将其抄录如下:
1、不用尖酸刻薄的语言羞辱学生,即使学生的确令人恼怒;
2、不用轻蔑的眼光打量学生,即使学生的确令人失望;
3、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即使学生犯了严重的错误;你一定要找到更好的办法惩戒学生,但不是简单粗暴的体罚;
4、不在学生面前抱怨生活,即使你的确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遭遇了不应有的挫折;
5、当学生无礼地顶撞你,令你气恼时,你仍能心平气和,从容淡定,理智地对待学生;
6、当你出现在学生面前时,总是情绪饱满、信心十足,即使你非常疲惫、非常沮丧。
如此六条,似乎无关“洋溢着生命温馨的课堂”,但细细琢磨,它又实实在在地对一名老师怎样处理课堂上的师生关系,怎样处理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提出了要求,这也是一名具有较高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老师的基本条件,正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培养并具备的基本素质。
我们是一个素有尊师传统的国度,除极不正常的“焚书坑儒”和“大革文化命”时期,教师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职业地位都是很高的。时至今日,教师的所有地位更加得到了法律的保障,得到了从中央最高层到普通老百姓的一致尊崇,甚至党的十七大报告也特别提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
毋庸讳言,由于种种原因,当前在师德建设方面还不少问题,主要是一些老师受社会浮躁思想和功利思潮的影响,难以正确认识教育的清苦与付出,难以准确把握教师与育人的内在联系,难以妥善处理事业和职业的辨证关系,在工作中往往体现出对学生缺乏耐心,缺少爱心,对事业缺乏热情,缺少挚着,有时遇上问题缺乏冷静,缺少思考,遇上困难缺乏信心,缺少激情。这样,就必然有意无意影响孩子的情绪,影响自身的情绪;影响孩子的成长,影响自身的健康;影响教育的形象,也影响自身的威信。
为此,我也顺着肖教授的恳请,真诚地希望所有教师,尽力做到:
不应用尖刻的语言羞辱学生,即使学生的言行令人愤慨;
不应用轻蔑的眼光打量学生,即使学生的表现确实令你失望;
不应用体罚的手段惩戒学生,即使学生已经犯下了严重错误;
不应用哀怨的态度面对学生,即使你遭受了不公正的对待;
不应用恼怒的举止回馈学生,即使你承受了来自学生的顶撞;
不应用颓丧的面容走进课堂,即使你非常疲惫异常沮丧。
因为,作为教师,你的言行、心态、神气,都将成为学生的标榜和示范,只有你,才能带给学生阳光般的心态,洋溢生命的温馨;也只有你,才能让教育充满温情和仁爱,充满信任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