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教育无痕,师德有印

作者:王学光 来源:北京市新源里中学 点击:2730

     教育无痕,师德有印

—— 聆听张思明老师的专题报告有悟

 

 

 

2004年10月20日,在朝阳区教委四层大会议室,北大附中的张思明老师为我们作了一次生动感人的报告。听完报告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从张老师身上我感受到了许多可贵的东西,也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获得了许多收获。

张思明老师是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教师、副校长,中共党员,是数学特级教师,曾获北京市优秀教师、首都“五一”劳动奖章、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北京市“师德之星”、全国优秀教师”等称号,并获得苏步青数学教育奖一等奖、胡楚南优秀教学成果奖,是在首都教育现代化改革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优秀人才,成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他的中学数学建模和数学课题学习的教学模式在中学数学教育界引起了极大反响。近年来,他的学生先后在全国创新大赛中6次获奖,有100多项数学应用成果在北京市获奖。

是什么力量使张思明的人生脚步迈得这样坚实?为什么他成功的花篮装得如此盈满?

一、回眸

张思明的父亲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师,1970年,张思明一家四口随父亲从北京下放到江西。在一次突然的车祸中,他的父亲不幸遇难。回来的时候,却只剩下他和母亲、妹妹。当他捧着父亲的骨灰,和母亲、妹妹坐车经过天安门广场的一瞬,他感到自己突然间长大了,他决心用自己的肩膀把这个家担起来。那一年,他14岁。在那个完全颠覆了“尊师重教”的年代,当老师是世界上最痛苦的职业。但为了挑起家庭的重担是,1975年,他在北大附中高中毕业后留校,走上了自己“一百个不乐意”的教师岗位。

初登讲台被学生嘲弄、威胁要将其赶下讲台的经历让他印象很深。“哪个庙里的和尚,敢来教我们?”从那一天起他就决心做一个好老师、对学生的发展负责的老师。为了能够无愧地站在讲台上,他踏上了艰难、漫长的自学、自考之路。多年来,他既当教师,又当学生:在北大附中任教的同时,他先在北大数学系当旁听生,又到首师大夜大学借读。1981年北京开设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他又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而他在学校还当着班主任,每周两个班的12节数学课和课外活动课要上,300本作业要改。1985年,他通过自学考试获得北京大学数学专业本科毕业证书和理学学士学位。1990年,他又成为日本冈山大学的教师研修生。在日本的一年多里,他的勤奋善良广为人知。优秀的毕业论文,第一名的骄人成绩,自尊豁达友善的品质等等改变了马来西亚、泰国等留学生以及日本人对中国、对中国人的偏见。回国后,张思明边工作边在首师大接着攻读硕士学位。他用2年半的时间,以全优成绩完成了三年的学业。1993年,他又以全优成绩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获硕士学位。

他的专题报告向我们讲述了他自强不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由最初不被学生认可的青年教师,成长为受人爱戴的名师的历程。在他的报告中,“尊严来自实力”的爱国情怀让大家深受感动;“为了给学生一杯水,教师不做桶装水应该开凿一眼泉”的观点获得了与会教师的广泛认同;“一个成熟的教师是一个永远做学生的教师”的教育反思让我体会了什么是“用心做教育”。

正是这种执著精神成就了他。张思明说了这样一番话:我觉得人的命运充满着辩证法。如果你的生活条件太优越了,你就会退化很多生存能力。如果你遇到厄运,看起来它剥夺了你很多东西,但它无形中又给了你很多。

从张老师的报告中我体会到,是张老师对职业的热爱成就了他,是他对学生不图回报的爱成就了他,是生活的磨练成就了他,是学生成就了他。

作为一位长期战斗在朝阳区农村中学教育战线上的教师,我也时常感到生活的沉重和时间的荒废,甚至有时会有无谓的牺牲的郁闷,但跟张老师比起来,我的这点苦闷其实也不算什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了张老师这个路标的引领,我想我会看淡工作中的苦闷与压抑,不断积攒力量勇往直前。

二、顿悟

跟着张思明学数学,北大附中的学生们真的感受到了数学的“好玩”。有一次他在班里搞了一项调查,题目是“数学是什么?”一个学生写道:“数学是一些居心叵测的成年人为学生挖的陷阱!”另一个学生也说:“数学是一些仅仅出现在课本和试卷上的,让某些老师看着学生崴脚而感到窃喜的东西。” 这看似明确答案的问题曾困扰了张思明很久。原来他们这些用尽心力教学的老师,在学生心目中无非是一些挖坑布雷的高手,而数学竟成为老师惩治学生的工具。学生的幽默令他感到悲哀,也促使他开始思考:我们的中学数学到底怎么了?学生能从数学中学到什么?

张思明认为我们的数学忽视了对学生内动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广泛的数学能力和全面的数学文化素养的养成。必须要让数学回归生活,让学生了解数学的源和流,要让学生感觉数学可亲、可用。

对数学教学的反思促使张思明不断尝试对中学数学教育进行改革,从1993年起,他开始尝试数学建模、数学课题学习的科研实践和探索。张思明请学生安排期末考试的座位,用计算机随机函数设计全年级的考场,要求每个学生的四周都不是同班同学。学生们经过讨论思考发现,如果班数是素数,蛇形排列就可以满足要求。

每年,张思明都要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去玩。在北京近郊有一条名叫关沟的山谷,张思明把学生带到那里,让他们测量山谷里奇形怪状的大石头的体积、采集中草药,利用数学中的分形知识,找出具有“生物全息现象”的植物……他们体验了游玩的快乐,也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他的引领下,学生们掌握了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本领,提出并解决了一大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他的中学数学建模和数学课题学习的教学模式在全国中学数学教育界引起了极大反响,他的学生先后在全国创新大赛中6次获奖,极大地鼓舞了学生学习探究数学的热情。

作为语文教师,我不是也有着同样的困惑么?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学了九年的语文,却越来越不喜欢语文,越来越不爱读书,越来越不会写文章,甚至读不懂文章,我们的语文教学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当然语文教学的考评政策自是有待改革完善,但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又该做些什么呢?面对近三十年来年每天清晨4:30就起床开始了一天的学习、工作的张思明,从一个不甚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到北京市首批自考数学本科三个获得者中的一个,到今天的拥有硕士学位,并在中学数学界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其间,张思明流过多少泪水和汗水,惟有无数个夜晚的星星和清晨的朝霞记得。我想我们应从张老师的做法上获得一些启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应让学生关注语文,喜欢语文,善学语文。可真正实践起来就需要我们巨大的投入和无私的付出。我们要像张老师那样具备执著的精神,崇高的敬业精神:一次次挫败、一次次挑战,一次次成功、一次次收获,在坚韧中感悟到人生的真谛——“人生的旅程中有顺境也有困境或逆境,困境和逆境当然一点也不温馨,但它却是人生中最真实的组成部分。它往往促使你拼搏、奋斗、从而加速成长。”

三、反思

在29年的从教生涯中,张思明大部分时间在当班主任,先后送走了9个班。张思明为师、做人,都不着痕迹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灵,总结自己29年的教育人生,张思明用了5个字:用心做教育。张思明说:用心与用力不一样,用心就要把教育工作看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不断地想着它、念着它、琢磨它、感悟它、享受它。

张思明班上曾经有一个缺了一截手臂的女学生,在割草劳动时,她不甘落后,和其他人割得一样快、一样好。张思明默默看着这一切。一天,他收到一封来自边防前线的信,一个战士诉说生活没意思。张思明将来信交给这个学生,请她给战士回信。学生吃惊地问:“为什么选我?”张思明说:“你最有资格。”她给那个战士写了很多封信,在鼓舞一颗对生活感到沮丧的心灵的同时也鼓舞着自己。毕业多年后,她给张思明来信:“那是今生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件事,老师给我的是一种信念。”

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是一个老师成熟的标志。张思明的风格就是:不满足于学习借鉴前人的经验,而是追求导学探索、自主解决,在教学中调动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内动力。他主张教育是培养观察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而不要急于将知识强加在学生头上。

张思明说:“有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我觉得不对,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桶水远远不够,要开凿一眼泉,有了源头活水才能胜任今天的教学。”爱是师德的最高境界,我们不光给学生知识,还要对学生的人格成长发生影响,从张老师身上我们体会到了许多,这些影响会潜移默化的融入我的教育教学生活。

类似这样“不留痕迹”的教育,是最需要教师“用心”去完成的。张思明早把“用心做教育”当成了自己的座右铭:“用心和用力是不一样的,用心就是要努力认识、感悟教育的规律,努力把素质教育的理想转变成自己的教育实践,把教育工作不仅看成是事业,而且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不断地想着它、念着它、琢磨它、感悟它、享受它。用心做教育,方能留心观察、细心品味;用心做教育,方能专心实践、恒心坚持;用心做教育,方能达高致远、宠辱不惊;用心做教育,方能童心不泯、爱心常驻;用心做教育,方能心怀感激、胸襟坦荡;用心做教育,方能展示自我、感悟生命。”

正如首都师范大学组织的创造性教师个案研究课题组成员在对张思明进行了一个多月全方位的调查了解后,指出的那样:无论是在教学上,还是在教育上,张思明的创造性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他的创造,不是像工人、科技人员的那种创造,主观发现一点东西,也不是在方法技能上的一些创新。而是根据自己的特点、学生的特点、自己教学过程的特点,来选择一些适合自己,适合于自己的对象的方法和做法,创设一个激发学生的创造的“场”,让这个“场”再去激发更多学生的创造。这是一种更多,更广,更深刻的创造。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要‘用心去做教育’。用心与用力是不一样的,用心就是要把教育工作看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事业,要不断地想着它、念着它、琢磨它、感悟它、享受它。有了‘用心去做教育’这样的信念,你的一言一行就会不自觉地去进行教育实践。”

“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师爱,又是师德的灵魂。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迹的爱,应该是让学生在识别、判断、观察、对比中感悟出来的东西。我希望自己能够达到这个境界。”

走出报告厅,张思明老师的话还依然回荡在心间。它启示我——教育无痕,师德有印。

原创 2004年11月

修改 2006年11月1日
 

更新:2008-06-22 07:13:11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