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专学生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教师素养
当代中国的音乐教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启蒙音乐教育阶段。这一阶段是音乐专业的入门阶段,以形成规范、科学、正确的演奏或演唱习惯为教学目的。因此,简单的练习曲目便成为唯一的授课内容。结果学生虽对音高、节奏等基本概念有了明确认识,但难以体现出“乐感”上的良莠参差。
二是中等音乐教育阶段。这一阶段是学生音乐素质具备、完善阶段。学生经过启蒙阶段的学习后,进入艺术中专、音乐学校学习音乐的初级理论、视唱练耳、音乐常识及比较浅显的美学理论。这样,学生接触到一定数量的音乐作品,专业技能通常有明显提高,并开始注重表现音乐作品的内涵。学生经过这一阶段的学习,会表现出“天赋”的差别。因此,教师应格外注意因材施教。
三是高等音乐教育阶段。学生在这一阶段学习中,将具备立体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不再是学习重点,而是能深刻、准确、细腻地表达音乐作品,并且赋予作品生活化体验、个性化诠释,形成独特的风格、趣味,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专业人才。
综上可见,中等音乐学校是音乐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上启下,以提高专业技能、培养学生音乐综合素质,使学生具备成为音乐人才的基本条件为教学目的。同时也在音乐人才的培养方面起到初级“过滤”作用。
需要强调的是:由于近年来高校扩招,迫使艺术中专等学校也扩大了招生规模。从而造成了教育设施的明显不足、滞后,经常可以看到五六个学生共同使用一间琴房,而练习所用的钢琴有些因年久失修而无法使用。同时,由于学生数量增加,教师数量相对不足,并且工作量增加,无法满足“一对一”单独授课的需求。有些教师便只讲“理论”、“方法”,只唱一些简单的初级曲目,最后使学生变成了只懂得“理论”却不会发声、歌唱的学唱者。如果我们教出的学生连“发声”都不会,怎么能谈到“声乐”教学呢?当然,声乐教学也不仅仅是为了解决音乐的音高、节奏这些基本问题,也不是为了“声音而唱”,还需要对歌曲有充分的理解,能准确、完整地诠释作品,使音乐具有生命。否则就会使所唱歌曲变得浅薄、苍白,没有情感和表现力。
首先,在艺术中专,文化课总是处于次要位置,这就造成了音乐专业的学生文化素质偏低。声乐专业也不例外。由于声乐教师几乎都是由声乐专业的学生经过进修、深造后担任的,故他们的文化素质相对而言也较差。声乐教师面临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性格、志趣、修养、素质各不相同的个体。又由于声乐教师工作性质的典范性,加之声乐艺术与其他相关学科、姊妹艺术之间的连带性,这就需要声乐教师具备相对全面而系统的文化素质。享有“诗人音乐家”之称的舒曼说,他从让·保尔的书中学到对位法比从乐理教师那里学来的多;萧伯纳则善于从音乐中吸取营养。他说,促成他去写喜剧的主要还是莫扎特。
声乐教师的文化素质问题,包括两大方面:一是相关学科知识;二是其姊妹艺术。提高相关学科知识的素质途径,应以学习教科书为主,辅之以通俗性的讲座、辅导材料以及相关学科的专业论文等。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要求我们看书学习要带上自己的头脑,不要人云亦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古训告诉我们要“读活书”,将书本上的知识拿到实践当中去检验,并用来指导实践。作为一名艺术教育工作者,其艺术品味的培养,如同文学趣味的培养,即基点要高,要超出原始的童稚和好奇心,培养自己纯正而高雅的艺术品味。对广大声乐教师来说,还有一个“师格”的水准问题。古人曾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这似乎是一条定律,值得每一位声乐教师在培养自己的艺术趣味时,深思之,借鉴之,慎取之。
其次,有些学生不太重视音乐理论,其结果是即便意识到理解作品的重要性,也因为这方面的欠缺而无法准确理解作品。这一问题其实也成了有好声音却唱不好歌的直接原因,是对我国声乐艺术由“专业规范化”走向“专业精密化”的过程造成了一道无形的障碍。加之艺术中专无力为声乐学生配备艺术指导,钢琴专业的学生也因为程度的原因不能很好地完成歌曲的正谱伴奏,只能由教师以简单的即兴伴奏来代替,这又使艺术表现力大打折扣。
倘若声乐教师理论基础贫乏,恐怕很难帮助学生完成对作品的处理。因此,声乐教师必须加强声乐理论的学习。这些基础理论包括:人体的歌唱器官及其作用、歌唱的姿势、歌唱的发声原理、歌唱的呼吸、歌唱的共鸣、歌唱的咬字与吐字、歌唱的音准、歌唱的表演;歌唱的不同学派、流派;歌唱的不同万法;歌唱发音不正确的原因及其纠正的方法等等。上述的声乐理论和方法,声乐教师不但能实践,而且理论上能够解释清楚,做到能唱能说又能写。
声乐教师除系统的掌握声乐理论知识外,还必须有一副好的嗓音、敏锐的听觉、很强的音乐能力以及灵活多变的音乐模仿能力。这些都是声乐教师的知识基础和基本。
此外,艺术中专声乐教育的课程是以声乐专业课为主要内容的,与之配套的其他声乐课程几乎“空白”。而在音乐多元化、立体化的今天,这种单一的授课方式已远远跟不上时代的要求。新时代音乐教育发展的趋势是多课种形式的声乐教育,即在中专加开“重唱”、“弹唱”、“合唱排练”等课程,使它们与专业课一起形成立体、全面的声乐教育模式。为此,教师可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把程度不等的学生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体验音乐的乐趣和美感,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艺术中专只有紧跟形势、大力改革,才能适应时代要求,培养出合格的中等声乐人才。声乐是一门较为特殊的学科,因而对教师的要求更为特别和苛刻。这就对声乐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声乐教师,首先必须要有崇高的思想道德,要有为教育事业奋斗终生的伟大理想。其次声乐教师要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并不断充实和提高。最后要让自己的专业素质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声乐专业的学生在悟性、意念、感觉、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教学上的复杂性,这是任何艺术教学所不及的。不同的人就如同不同的乐器,作为操纵乐器的教师需要根据他们的差异,分析研究,因材施教,让不同的乐器都能发出较为理想的声音。这就更需要声乐教师具备多方面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