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做教师
“用心”做教师 |
摘自:《山东教育社》 在山东省2007年度教育创新人物评选中,徐春晓,乳山一中一名普通的物理老师引起了评委们的关注。 把“心”沉下去,“用心”来教学、来育人,把学生从沉重的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快乐地成长,这是徐春晓做老师的成功之处。 十余年来,徐春晓就是用凝聚着思想与爱心的智慧之光,在“应试教育”的厚重氛围下,给“围墙内”的高中学生带来了一缕缕清风,带来了一束束阳光。 “学习是在每时每刻进行的” 陪学生看电视,曾是徐春晓的一项“工作”。有一次他和学生一起看电视散文,看完后,他就问学生:“今天,你们通过看电视,发现散文中用到了一个什么特殊修辞方法?”全班没有一位同学能答上来。于是他就说:“当你走过这片沙漠时,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色,就好像听到美妙的音乐一样。这里用的不是通感的修辞方法吗?”同学们都很吃惊。 紧接着,他统计了一下,发现班上有很多同学很爱看《还珠格格》,有的同学甚至买报纸来看剧情简介,于是他就问学生,那么长的电视剧,你看了有什么体会吗?最好用很简单的几句话来说一下。最后他说:“我只看了4集,我的体会就是陶潜的一句诗:‘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就此,我想告诉同学们学习是在每时每刻进行的,不必专门拿出时间来学。这样不但学习起来轻松,而且心情愉快,还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徐春晓陪学生看电视,是为了把好的学习习惯传授给学生。对他个人来讲,每时每刻都在学习,这一学习方法他一直坚持了10年。不管是黑板报上的、电视上的内容,还是其他时间看到的东西,他总是随时记录当时的体会,当然有时用脑,有时用笔,有时记在手机里,当空闲的时候马上把它们整合到一起。徐春晓用自己的经验告诉学生,要珍惜时间,掌握最好的学习方法,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刚开始学生做起来感觉很吃力,他就让同学们来“装”,本来不爱学习,但先从形式上装给老师和父母看,久而久之,这种“装”就成了一件很自然的事,也就成了习惯。99级曾有一名性格很内向的同学,很多同学都不喜欢他,他又不爱说话,总是埋怨自己的性格不好。于是徐春晓就鼓励他说:“人的性格不是天生的,外向还是内向主要取决于你自己的态度,当你第一次和陌生人说话时,你要装作很健谈,你要装作很热情主动邀请别人玩。你装的时间长了,会发现你以后不用再装了,这些事情做起来也会很顺手。其实,这时‘装’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 “决不能打击学生的情绪” 徐春晓总是说:“学习的本真状态应该是使学生从教师强制下的‘要我学’变为充满主动性和自主性的‘我要学’。”在课堂教学中,他也是这样做的。 在他的班级,总是有若干个小组。他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基础和座位分布等因素,把好、中、差三个层次兼有的4~6名学生组合成一个固定的小组,以发挥优生的带动作用。通过小组内互动、小组间互动、师生互动三部曲将问题解决。徐春晓布置的课后作业少,但有个特点,那就是必须通过多人合作才能完成。这种作业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习惯。 教学中,徐春晓总是结合学生的学情,分层设置教学目标,分层设置问题和作业。对一些智力突出的尖子生,给他们设置目标要求较高的习题,满足他们的能力需要;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则设计符合他们水平的习题,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进取心。 在讲《洛伦兹力是否做功》一课时,徐春晓给学生出了这样两个问题:一、既然安培力是洛伦兹力的宏观表现,那为什么洛伦兹力不做功,而安培力做功?二、举一个在玻璃管中洛伦兹某一个分力做功的例子。然后他又问学生:“不是说洛伦兹力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做功吗?那么这个题中小球的动能是由于什么力的作用而增加的呢?”通过学生讨论,徐春晓发现当堂没有将第二问题准确地讨论出来,但第一个问题解决了,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由于时间关系,他将第二个问题放在课后让学生讨论。在第二堂课上,有4个组的同学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对于一些不能自主解决的问题,徐春晓就每周集中组织一次“学术沙龙”,学生打破小组界限,针对本周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开展自由交流、探讨。徐春晓既是导演也是演员,参与并指导学生互动。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徐春晓总是做到有求必应,即使在他休息和放假的时间里,如果学生提出要求,只要是他能做到的,哪怕是放弃休息时间也会答应。他总是这样说:“和其他事情相比,我总是把学生的要求放在第一位。我认为学生有勇气提出要求已经很不容易了,决不能打击学生的情绪。” 03级一位物理总是考40分左右的学生,要求每天利用晚上的时间给她补补课,当时徐春晓就答应了。但补起课来后,他发现这个学生的基础简直太差了,为了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他硬是耐着性子给她补了一个月的课。功夫不负有心人,虽然该生的成绩提高得不多,但是起码达到了及格分数,更重要的是这个学生上课回答问题和讨论问题的积极性提高了。 “我们的班会特有趣” “我们的班会特有趣。”徐春晓的学生自豪地对其他班级的同学说。 每一级新生的第一个班会上,徐春晓总是要讲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猎人去打猎,打伤了一只兔子的后腿,然后命令猎狗去追,结果猎狗没有追上。回来后,猎人很气愤地说:“你真笨,连只受伤的兔子都追不上。”但猎狗却说:“我已经尽力而为了。”兔子回到窝中后,其他朋友问他:“怎么受伤了,还能逃过猎狗的追捕?”兔子说:“因为他只是尽力而为,而我是全力以赴。”然后,徐春晓就问学生是想做猎狗还是做兔子。 在一个主题为“多问----良好的学习方法”的班会上,徐春晓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假设你现在在一个陌生的城市,你迷路了,你身边有这样一个场景:一个正在指挥交通的警察,几个背着包的匆匆行人,一个环卫工人,一个正在卖冷饮的小商人。请问你怎样高效率地到达你想去的目的地呢?经过一番讨论,学生总结出以下结论:“多说一句话,少走两步路,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徐春晓班上有一名同学花钱大手大脚,父亲苦口婆心地教导他,他还振振有辞,父亲一气之下打了他一巴掌,他从此一连好几个周不回家,父亲到校找他也不理会。他父亲无奈之下找到徐春晓,说:“这孩子我是劝不动了,还是徐老师您帮我管管吧。”徐春晓把学生叫到办公室,盯着他看了足有3分钟,然后厉声喝问:“你脚上的这双鞋多少钱?”学生愣了一下,嗫嚅着说:“120元,怎么了,老师?”徐春晓接着质问他:“你知不知道市场上大白菜多少钱一斤?你算没算过你父母要把多少白菜运到30多里外的市场上才能换来你这双鞋?你为父母付出的和父母为你付出的是等价的吗?”一阵当头棒喝让学生泪流满面。徐春晓接着语重心长地说:“当你父亲的巴掌打在你脸上时,你心里肯定对父亲充满怨恨。但你是否想过他出手时与出手后的心情,这一巴掌里蕴涵着多少爱,又包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无奈。他有太多的话无法用你想要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也是父爱的一种独特表现。”学生当时就流着悔恨的眼泪,向父亲承认了错误。 徐春晓班有条规矩:学生迟到要向全班同学道歉,班主任迟到要打扫一天的教室卫生。有一次,他因为去医院看病,结果上课晚了一点儿,他就利用学生课间操的时间,自觉地把教室扫了一遍。也正是这种自主化、自律化的管理,使徐春晓班的学生具有很强的自觉性,犯了错误敢于承认,并主动承担“擦一个周的黑板”或者“扫一个周的卫生”等义务。 同学们称他“晓哥”、“徐哥” “晓哥”、“徐哥”,是同学们对徐春晓的亲切称谓。从这个称谓就可以看出学生对他的信任,和他与学生的“水乳交融”之情。为拉近跟学生的距离,他把自己的电子信箱和QQ号告诉了学生,利用网络架起了和学生心灵沟通之桥。 在学校,住宿的同学比较多,家长来送饭事先学生不可能知道,有时送来,学生已经到餐厅吃饭了,有时家长来给学生送衣物却很难联系到学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徐春晓在接手班级的第一天,就把他的电话号码给了学生,告诉他们,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家长有事,打个电话给他,他一定将信息及时传达到位,并且告诉学生打电话不必用IC卡,用他的手机打就行。一年下来,徐春晓要额外消费300多元的话费,但他却说:“给学生带来的方便远不是300元钱所能买来的。”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地方,他只要接到学生家长的电话,就一定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信息传递到学生那儿。他有时候休班在家,或是有事在外地,就通过门卫或是值班的老师将信息传达到学生那儿。 徐春晓在学校住了10年,每一级他都承诺:“夜里有什么事可以随时到宿舍找我。”因此他经常半夜被学生叫起来,陪生病的学生去医院。他每年都要在医院陪学生度过十多个夜晚。99级学生于伟有一次半夜得了急病,肚子疼得满床打滚。学生到宿舍告诉徐春晓,他一听,鞋没穿好就往外跑,打车把于伟送到医院。经过诊断是阑尾炎,医生让住院治疗,并且要马上通知于伟的家人。徐春晓又马不停蹄地打车赶往学生20里地以外的家。半夜里黑灯瞎火,又人生地不熟,他只好挨家敲门打听,一连敲了五六个家门才找到于伟家。没想到于伟的父母都去外地了。徐春晓在医院陪了于伟四个通宵。病房里没有空床,他就趴在床边打个盹,一宿只能睡三四个小时,早上7点再返回学校上课。同病房的病人和家属都说:“就是自己的爹妈也不过如此,你这个老师不容易。” 针对每年班级中都会有几个家庭比较贫困的学生,徐春晓总是给他们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能够减免的费用,总是向学校尽量争取,不能减免的有时就替他们交上一部分。01级学生阮超是接受他帮助最多的一个,他不但给阮超减免了学费,有时根据情况再向阮超的饭卡里加50元钱。临近高考时,有很多学生的家长都来送牛奶等营养品,徐春晓仔细观察有哪些学生长时间没有家长来送东西,就去买几箱牛奶,分发给学生们,让他们也感受到应有的关爱。 有年暑假以后,徐春晓不再担任原先班的班主任。但他没想到,这个班的学生利用一次运动会的机会,写了一篇如何想念徐老师的稿件,并破例在运动会上播出。徐春晓流泪了,这是他成年后第一次流泪。 “用心”做老师,使徐春晓取得了教书与育人的双赢。在平凡的岗位上,他先后获山东省2007年度十大创新教师、威海市教学能手、威海市教科研先进个人、乳山市十佳教师、优秀班主任等称号。 “‘用心’,是教师的生命所在,也是我永远的教育追求。”徐春晓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