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雏莺初啭斗尖新

作者:朱颖儿 来源:育人中学 点击:3536

 

——浦东新区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收获与反思

 

 

 

“年轻人要多冲出去”,学校领导常对我们几个年轻教师这样说。这“冲”字,充满动感,充满拼劲,更带着一股子“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生猛之气。我想,这是希望我们年轻老师要多经事,多历练,这样才能更快地成长。感谢“浦东新区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为我们全区青年教师创设了一个锻炼和交流的平台,也给了我一次历练的机会,让我经历了初赛、复赛和最终的决赛。在这一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前辈老师无私指教的温暖,懂得了“磨课”的重要性,同时也收获了成功的喜悦。

身为语文老师,我常对学生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而经历此次参赛,我更为深刻地体会到,不仅文章需要锤炼,一堂课更需要锤炼,并且,这种锤炼还应该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对文本的再三研读,并且要修正刚接触文本时对文本不成熟的理解。决赛时我根据参赛要求选定了新教材初二年级下册中屠格涅夫的《小丑》一文作为教材。初看文章时,我简单地认为文章篇幅短小,容易读懂。反复研读文章后却发现,《小丑》一文虽然短小,不难读通,但是其寓意深远,学生很难真正读懂它。作者屠格涅夫在文中展现的是一幅“众生相”,文中的小丑及胆小鬼(众人)的形象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小丑受流言所累,却又抓住了众人因虚荣而胆小的人性,用编造流言、用装腔作势来吓退众人,最后竟然成了权威,无所顾忌地横行于世。而众人则是一群用盲从和人云亦云来掩饰自身浅薄的胆小鬼。这些人共同构成了一个令人恐怖又让人担忧的社会。试问,这样深刻的“寓意”又哪里是初二的孩子能轻易理解的?

于是我沉下心来,抛开“畏难”情绪,再次研读文本,我相信要让学生沉浸到文本当中,那么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首先就要让自己沉浸到文本中去。于是再次研读后,我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揣摩学生对本文的认知程度有了相对清楚的认识。本文对人物的塑造的确使得读者能理解其文意,但是这种理解是粗略的。学生还是能够对文章有所感悟的,只是这所谓的“感悟”很有可能只停留在“心里隐约知道,嘴上说不出来”的阶段,那么,对于文本理解方面的教学就要着重于如何让初二的孩子能清楚地“说”,即能“表述出来”。

其二,真正把握学生的学习需要,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并注重设计的提炼。教学设计看似纸上谈兵,但并不是脱离教学对象的“谈”。文章里体现的“众生相”是人性、人情,这是庞大繁杂的学问,不是一堂课能道清的,更不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能够真正理解的。但是,我转念一想,初二的学生处在心智成长的关键期,也正是喜欢思考人生、感叹生活的时候。他们开始展现性格中的“忧愁”,甚至不自觉地开始“为赋新词强说愁”。“人性”、“人情”会是他们乐于探讨的话题。所以,看似“纸上谈兵”,其实是综合考虑了教材和学生的需要的。教材是死的,学生却是不尽相同的,同一篇文章,针对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程度的教学设计。只有让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需要了,教材才发挥出了其真正的价值了。

因此,我针对学生的年龄、学习程度、理解能力等方面的因素,斟酌再三,拟定了三个目标:1、通过朗读与圈画,梳理文章内容,理解人物形象。2、通过讨论、教师点拨等手段理解文章蕴含的主旨。3、从主旨出发,引导学生思考人性、省察自身。通过这三个目标不难看出,这节课要紧紧抓住以学生为本,通过他们的自主活动,在教师的点拨下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两类人的人物形象,从而理解本文所蕴含的主旨。

其三,试教的磨合。试教是实战演习。虽然我从教仅三年多,但是不论平日里上课,还是开设公开课,我较少有年轻老师因惧怕而产生的按部就班、依规蹈距,有些时候甚至有老教师才有的闲散和随性。我喜欢新鲜感,新鲜感就能带来激情。我总觉得重复再重复的教学是无味的,更怕重复多了就少了激情。

所以,我一直认为试教多了没有必要。而事实却是,通过此次参赛前的三次试教,我体会到试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锤炼,它是用来暴露问题并解决问题的。

第一次试教,就像在试探水的深浅,我知道自己的教案无论怎样修改,在未经过实践之前依然是一潭不知深浅的水。它有哪些地方需要更改、修正或补充、删减,这些都是未知数,只有经过试教才能测试出教案的合适与否。果然,试教的过程中,我明显感受到自己的教学流程不顺畅,导致学生的反应冷淡,对于文章内容和人物的分析自然也就不够深入。试教过后,几位听课教师提出了修改意见,并共同对教案的修改进行了讨论。

第二次试教变得轻松流畅了,学生跟着老师的引导,作出了理想中的反应。可以说这一次试教,是对教案的完美实践。我觉得这堂课到这里就可以了。可是,坐在课堂后听课的老教师又提出了进一步的意见:流程顺畅,教案上的设计被较好地实践了,但是,对于小丑的人物形象剖析还不够深刻,对其形象的概括仍停留在表面没有分析透彻。

我细细思索,觉得老教师的意见不仅有理,甚至教会了我为师之道。老师上课不是“做秀”,好看不是评判一堂课好坏的标准。老师上课,完成教案设计固然是必须的,但是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上,许多课就显得肤浅了。我们针对不同的学生应给予他们不同程度的知识。好比对于小丑的人物形象,在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范围内,应该能够挖掘得更深些的,而我却没能讲深讲透。

通过这三次试教,我修正了教学的流程,完善了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甚至细化、深化了对人物和主题的分析理解。或许我该感谢“试教”,因为平日里很少进行“试教”,教学上的问题暴露不明显,所以修正的机会也就少了,教学上的成长和成熟必然随之变慢了,而几次不同的试教与改进,给了我很大的收获。

 

回顾参加这次大赛的经历,参赛的紧张和压力固然不小,但是我愿意缩小这些情绪。我更愿意放大和记取在比赛背后更真实的、更能够长久存在的种种。那是一想起来就倍感温暖的师师之情;那是反复锤炼所得并能长期受益的教学技巧。年轻的我,在此次大赛中获得了从教以来最高的一项荣誉,开心之余,更知道是大赛让我有机会发现自身的不足,也使我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这将是有利于我日后的教育教学,更有利于自己长期成长的。

很喜欢南宋词人张元干一句词:“雏莺初啭斗尖新”,是的,作为一名教坛新人,我努力发出“清于老凤”的鸣声,以回报关心我,帮助我成长的人们。
 

更新:2008-06-02 05:31:56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