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仰中感受教育的力量
“教育者须对于教育有信仰心,如宗教徒对他的上帝一样;教育者须有健全的人格,尤须有深广的爱;教育者须能牺牲自己,任劳任怨。”朱自清先生在《教育的信仰》一文中如是说。
真正的教育必然建立在教育信仰之上。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道:“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教育恰恰是这种把人类的幸福和教育者自身的完善密切结合起来的事业。教育者如果认为他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服务的职业”,“就不会为任何沉重负担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作出牺牲”;因为有了这种信仰,他们在付出时,心里会盛满爱和幸福;因为有了这种信仰,教育行为本身也会更加温暖,更加有激情,也就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假如教育者不对教育事业心存敬仰,而是将其看作名利的阶梯,忙于钻营和应酬,那么他就体会不到教育这一崇高事业所带来的成就感和幸福感,而且可能教出同样把教育看作“阶梯”的学生。如果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彼此都披了‘教育’的皮,在变自己的戏法”,教育行为本身也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或者,假如教育者空有满心的热情和坚韧的毅力,而不能从心里感悟教育真谛,把教育简单理解为辉煌的成绩单、整齐的队列、严明的纪律;过于看重功利,而忽视了学生作为“血肉之人”的丰富性,忽视了教育“培养完整的人”的人本精神,那么这种教育就是“跛的教育”,势必不能远行。
只有真正把教育之高尚渗透到心灵的人,真正用教育之高尚砥砺自我的人,才能在教育中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才能用大力量、大气度的爱去感化学生、引领学生,才能时时处处把爱彰显在自己的教育行动中,才能教育出独立而完整的人。
四川地震中的英雄教师谭千秋正是以教育为信仰的楷模。在地动山摇中,他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学生,用无私的爱诠释了什么是有信仰的教育。1978年,谭千秋在考上湖南大学时就对好友说:“我要做名教师,毕业后回家乡或者偏远的农村支边,用我所学的知识改变孩子们的命运。”毕业后,他推辞了留校任教的邀请。工作数年后又婉拒了朋友推荐的待遇更优厚的工作,在四川不发达的地区一干就是27年,直至生命最后一刻。“爱生如子”是人们对他的教育的评价,危急之际,更显大爱无边。谭千秋经常教育学生:“做人最重要的是要有社会责任感。”他牺牲后,湖南大学校园网上的一段感言说:“我们会永远记住你张开双臂的姿势。流完这滴泪,我决定不再哭了。因为,从这一秒开始,我要像你一样,做一个勇敢的、恪尽职守的、大爱无声的人!像你一样,在危险面前绝不颤抖。”谭千秋,一个真正以教育为信仰的人,生前身后都在以大爱的教育照亮世界,教育信仰的力量正体现在其中。
朱自清先生说:“我斥责那些以教育为手段的人!我劝勉那班以教育为功利的人!我愿我们都努力,努力做到那以教育为信仰的人!”有志于教育者当以此为共勉,坚守“教育的信仰”!(北京师范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