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努力的人
个人简介:王维梓,国家基础教育试验中心外语研究中心研究员,山东省潍坊市第二届优秀青年知识分子,7次获国家级英语竞赛优秀辅导教师奖,全国核心期刊《疯狂英语教师版》、《英语周报》、《学生双语报》、《学英语》等特邀编辑,全国多家报刊社特约撰稿人,在全国近三十余家报刊社发表论文文章600余篇,指导学生发表习作30余篇,主编《魔法英语九年级精讲精练》、《黑马英语》、《魔法英语课文译注》等多部书籍,参与编写了《名师说课(教案)》等。
1995年,我来到了潍坊市寒亭区央子镇中心校,成为一名英语老师。儿时的梦想实现了。孩子们那一双双求知的双眼,一次次让我陶醉……
学习,我奋进的动力
我认为,课堂应该多带给学生求知的快乐。因此,我常常微笑着面对学生,真诚地鼓励他们,把他们吸引到我的课堂中来。我无数次地研读《英语新课程标准》,把握它的精神。我大胆对教材进行重组,一篇对话体文章,我把它改编成了情景剧,让学生通过演出,体验语言的魅力;一篇枯燥难懂的说明文,我把学生带到室外,让学生在劳动中说英语。说来也怪,通常这样一节课下来,连基础不是太好的学生也能说得比较流利。
我也有困惑。于是,我订阅了的大量的报刊,如《疯狂英语》、《英语学习》、《中小学外语教学》等。我在上面圈圈点点、勾勾画画,该摘抄的摘抄,该背诵的背诵。
接着,我的学习从纸质图书延伸到了互联网,长时间浸泡在各大教育论坛。我努力地完善着自己,逐渐地使自己向一个科研型教师发展,教学理念也发生了质的飞跃,不再满足于“一桶水”的现状,而希望自己是“长流水”,是奋进不息的河。
反思,我收获的开始
“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管理了”,相信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困惑。有时候,我也真的感到无能为力,但教师的责任心又让我不得不去认真面对。我困惑,我无助,但“不甘示弱”的性格使我必须去寻找解决之道。那个时候,还很少有人提倡写教学反思、随笔什么的,但我想,为什么不把它记录下来呢?好的我继续努力,差的我必须改进,这对我自己绝对是一个促进。
2004年的一天,在教学生学习过生日的单词和课文时,我设计了一个过生日的环节。教室里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们把蛋糕、聚会等词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出来。这让我很开心。那段时间,学校正在研究“课堂生活化”的课题。我想,如果我的课堂设计更接近生活,学生可能参与得更好,学生的积极性也会更加高涨。有了这种想法,我把自己的反思以《让生活常驻课堂》为题记录了下来。抱着和同行交流的想法,我把它放在了中国教师报的“读者论坛”上,很多人热情地给我回帖,甚至报社编辑也回帖写道,“很有新意,我拿走了”。几周后,装在白色塑料信封中的样报寄到了我的手上。正是这些激发了我写作的热情,使我有了继续写下去的勇气和信心,进而能够更加理性地对待课堂,对待学生。
习惯成自然。现在,我时刻在审视我的课堂,思考如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我的教学有了方向,每课节都有新的感觉。我在学生心目中也永远是新鲜的,能给他们带去非比寻常的课堂……
教研,我腾飞的翅膀
很多人认为,教师就是教师,搞好教学就可以了,写文章有点“不务正业”。但我认为,我所写的这些就是教学感悟、教学研究,就是教科研。我的源泉是课堂,是学生,来源于学生,反馈给教师,服务于学生,这不是很好吗?辛勤思考的结果形成了文字,对自己的教学也是很好的一种检阅和整理过程……
教初一时,我注意到学生对英语习语的热爱,而我们身边又缺少这方面的资料。于是,我利用自己的积累,对这些材料进行了对比。首篇文章《Let’s hit the floor》发表在《学英语》上,然后《学英语》又连载了六期。这样的文章在课堂巧妙地使用,极大地丰富和活跃了我们的课堂。后来,《英语周报(初一版)》用了20多期来连载我的这些文章,这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教学热情和学习积极性。接着,《英语辅导报》、《学生双语报》、《今日英语报》等多家报刊社向我约稿。我花费了大量时间研究课堂、研究教材、研究学生,一篇篇对教材的简析、重组、再认识的文章在报刊上发表。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为此我牺牲了大量的休息时间,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但我不知疲倦,高兴地忙碌着。
有人说,努力就一定会成功,这可能是不现实的,但没有努力就没有成功,这是肯定的。因为努力,我们才能找到奋斗的方向。做一个努力的人,可以说是我们最切实际的目标,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我要做一个努力的人!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央子中学;本文转载自《中国教师报》2008年5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