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脚踏实地做教育

作者:ganzejie 来源:JXJY 点击:4149

——赴北京学习有感

有幸在北京学习生活十几天,除了感觉清新之外,更多的是思想上的冲击和理念的更新。在此期间,看了北京几所名校的办学成功之路,听了十几位专家学者的专题讲座,使我对如何当好校长,如何使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有了深刻而清醒的认识,尤其是每一位校长那博大精深的办学思想,让我真正体味到眼界决定境界,思想决定出路,心在哪里,智慧就在哪里。在这种感染和撞击下,我也仿佛真正领悟到了教育的真谛,很多对教育的肤浅认识得以深刻的反思,有一种冲动呼之欲出:那就是要脚踏实地做教育,做人民满意的教育。

感悟一:一个优秀的领导团队是打造一所好学校的基础。

一个好校长就是好学校,但仅有一个好校长是远远不够的。校长只有重视干部,建设智能型团队,才能把校长的办学主张层层落实到位。我们这次挂职的北京小学吴国通校长及整个校级领导团队,就是一个智能型的团队。这个团队具备以下特点:

1、 学习工作化,工作研究化。

北京小学的领导团队是个专家型的团队,他们做校长前都是一位教师,懂教学,会当班主任。用吴校长的话说:“校长只有做教师做的精彩,才具备引领的资质”。北京小学不提倡学习型组织,他们倡导研究型组织。他们认为,学习型组织是被动的,研究型组织是主动的。我想:研究的基础是学习,让学习成为习惯。在读书学习中,不断更新自己内在的、原有的认知结构,不断完善个人的品行和追求,逐渐形成独特的人格魅力。正是因为领导集体不断研究,才能高瞻远瞩,运筹帷幄,才能使教育达到发展学校、成就教师、服务社会的宗旨。

2、 审时度势,大胆决策。

校长作为学校的主要负责人,对学校的重大问题起决策作用。北京小学的领导团队勇于挑战常规管理,向管理要效益。实行扁平化管理,取消中层,采用年级工作制(管理中心下移),校极领导联席办公(把决策层的领导集中在一起),这样做的好处是管理相对集中,目标任务明确,效益高。他们把管理理念定位在为教师学生服务上,提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做到:(1)行政关系正常化(领导和教师之间是等距离关系,没有亲疏远近,领导干部不党不私);(2)老师和老师的关系是近距离的(教师在集体当中共同研究共同提高);(3)教师和家长关系远距离的(对发生在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有悖师德的问题实行一票否决,这实质也是在维护学校教育的尊严);(4)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同窗关系(严禁体罚变相体罚,维护教师的人格尊严和学生的自尊);而所有这一切,不是用制度来约束,而完全靠教师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我想;常规的管理层次也好,年级负责制也好,只是一种说辞,关键是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人人做实事。学校管理的方式不外乎三种:人治、法治、无为而治(又说文化影响)我们参观的学校史家小学、北京小学、北京二中都是一流的学校,都走上了“人治”的层次,大多数是在制度化管理和超越规范阶段(文化重建阶段)。

思考老子的无为思想,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老子“治大国如烹小鲜”直至无为而治,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实乃管理的至高境界。当然无为而治的“无为”,决不是一无所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相反,对于那种符合道的事情,则必须以有为为之。

从这些学校校长朴实、自然、充满智慧的报告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一所学校成功的轨迹,虽然天时、地利不尽相同,但高水平的管理带来高水平的教育质量是我们共同关注的话题。作为校长需要智慧,需要能力,更需要有学识和见识。管理水平是办学的关键,做校长的应当有超前的眼光和文化底蕴,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才能实现学校高质量的办学追求。

感悟二:校长的领导,首先是教学思想的领导。

苏霍姆林斯基的“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而对教育思想的领导,首先是教学思想的领导。”对每位校长来说都是耳熟能详的。但在具体工作中往往是领导的思想和教师的思想两层皮或融合的不好。而我们所参观的几所学校,北京史家小学的“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明天”;北京实验二小的“以爱育爱,双主体育人”;北京二中的“为实现理想走进来,为服务社会走出去”等等,这些理念和思想都融入到了每个教师的具体工作中。还是以北京小学为例:北京小学在管理上引进了“星象互动管理模式”,借助了太阳系星象“公转”和“自转”的运行规律,突出的是现代管理的互动特征。也就是说没有共识的闪光,“公转”的凝聚就难以实现;没有主体正常的“自转”生命的活力就无法呈现。(即学校的一切工作围绕着办学理念来转,各个部门围绕着学校的办学理念来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脚踏实地做事,顶天立地做人”是北京小学办学理念中非常明确的校训,这个校训不是作为学生目标,而是作为老师、学生及这个学校共同的灵魂,大家都是用“脚踏实地做事,顶天立地做人”作为共同的追求。

北京小学对学生的发展也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他们把“基础扎实,习惯良好,全面发展,学有所长”作为小学基础教育的任务,首先着眼于人生奠基,从孩子的思维、育德、知识打基础。用吴校长的话说:“习惯良好,大家都知道,伴随一个人成长的就是好习惯,我们要帮助孩子建立学习的习惯、做人的习惯、生活的习惯。发展全面,要让孩子有所选择,在选择中有所发展。学有所长就是尊重孩子的个性。每个人在社会上是以个性的状态出现的,我们过去的教育是用一张卷子、一个模式培养孩子的,今天已经被打破了。”

光有这些校训和培养目标还不够,北京小学每个学科还有非常明确的培养目标,比如说语文学科,结合今天学生的发展,提出“喜欢读书,能说会写,一手好字”,这12个字定位了语文学科发展目标。这个目标在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都不一样的,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内容,所以学科目标就定位了教和学的目标。喜欢读书,不是读语文学科教材,在读各种书中也是培养孩子的语言。能说会写,是培养孩子的表达。一手好字是固化我们传统文化的内容,其他学科也都有自己的培养目标。我们看到的是北京小学通过校章、校训、各科的培养目标,定位学校永远办学的发展方向——办学思想。

感悟三,校长要引领教师以科研为先导,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队伍建设,是学校建设的根本,是学校最大的财富。怎样来给教师发展定位?北京的这些名校,都抓住了“科研兴师。科研兴教、科研兴校”这一根本,以科研兴校为教师发展的途径,通过教师科研促进教师成长。

1996年起,北京小学承担北京市规划的国家课题“主体教育”,他们改变了通常选“试验田”、三五年写出一个实验报告的做法,把科研变为个人追求,每个人都承担一个子课题。

因为“今天的老师上课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来教,只有善于不断给自己提出问题的,才是好老师。今天的老师也不能只靠资历和经验,因为学生每年都在变,老师的教育方式方法也必须变化。孩子们带着从外面获取的大量信息来到学校,怎么才能把这些信息转化成孩子的能力、见识,就得研究。”吴校长如是说。在科研室的组织下,教师的学习计划就是课题计划,教师的阶段总结就是课题汇报。课题结束时,他们把老师们的成果结集成了8本书。“九五”课题获得北京教育科研一等奖。课题让老师都变成了研究者。

在此基础上“十五”课题就做得更顺当了,正赶上课改,研究的题目是学习方式变革,全校80多名教学人员承担了95个子课题—有的老师主动承担了2个课题,因为上一次的科研让他们尝到了甜头。2005年“十五”结题,《造就学习者的策略》这套书是他们的结题报告。走进这本书,感到各科的研究内容都十分充实,因为这次科研,“每个老师都在行动”。用吴国通校长的话说,“十多年来,两个大课题成就了一支队伍”。

“十一.五”期间,北京小学承担了教育部规划课题“关于培育优质学生群体问题的实践研究”,力求通过研究,提高学校教育的效益。形成以年段质量为核心的年级工作制的管理特色,促进优质学生群体的成长,使每一个学生个体得到更适宜自己的有效的发展;通过聚合式研究,凝聚集体智慧,培养研究型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坚信经过一轮又一轮扎实有效的研究,“十一.五”北京小学的研究成果会更丰厚,会造就一大批名师。

“踏花归来马蹄香”,学习是幸福的,实践是快乐的。北京成功的教育经验让我们看到了教育希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更新:2008-05-12 06:11:25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