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教师的人格力量

作者:杨薇 来源:尹庄镇涧口小学 点击:9208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强调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教育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向导”,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师的工作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是用自己的心灵去塑造心灵,用自身的人格造就人格。教师的人格力量来自于学术水平与道德情操的完美统一,不仅要学识渊博、循循善诱更要通过言传身教,通过榜样,无言的力量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以下就针对教师人格力量方面,谈几点我的认识:

一、 提高自身修养

优雅的言谈举止是一个人气质美的表现,也可以说是内在美的外化,作为教师应在这方面努力严格要求和完善自己,因为“身教甚于言传”。例如: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位数学老师上课了,他一登上讲台,学生便活跃起来,有的看着老师嘻嘻小笑,有的目光相接,向老师努嘴;有的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原因何在?原来老师的衣服扣子扣错了,衣服下摆一边高,一边低,长短不齐。小机灵鬼们看到黑板上的“不等式”,油然与教师身上的“不等式”挂上了钩。这样的教师再去要求学生衣冠整洁,那将会有什么结果呢?其实教师优雅的行为之美也是其美好心灵的外化。一个着装大方优雅、言谈风趣、表情丰富、举止得体的教师往往给学生“美”感受,使不少学生产生“偶像感”,不自觉地接受教师的行为习惯,而改变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做为我们教师要做到时刻检查、规范自己的言行,不断完善,修行自己,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力求让自己做到:仪容举止端庄、言行举止文明,待人接物热情诚恳。只有这样,教师的人格力量,自然就会在学生中产生影响,对学生的思想进步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身教胜于言教”就在于此。

二、 开拓进取,笃学求知

同提高自身修养一样,教师的业务方面也应该永无止境,天天向上,开拓创新。在如今这个信息时代,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国际互联网逐步渗透到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过去所提出的“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现在变为“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是一条不断流动的小溪“。从这句话中不难看出,这句话所蕴含的就是对教师知识不断更新的要求。所以教师只有开拓进取,笃学求知,不断汲取新营养,补充新能源,才能满足学生越来越旺盛的求知欲。

鲁迅先生曾要求青年学生,“注意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作为教师,我认为除了学习业务方面的知识外,还需要博才多学,博览群书。“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从而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进一步博得学生的信赖和欣赏。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件事:一天中午课间操时,我正在组织学生做操,学生听着号令认真地做着。突然,我发现有一个学生,用双手抱着后脑勺,蹲在地上。脸上流露出难受的表情。我就快速跑到他的跟前,询问他怎么回事。原来他被马蜂蛰了一下。我立即做出决定,拉着他快速跑到桐树下,我拿出钥匙串上挂的水果刀在树枝上划了几下,树汁流了出来,我用手指沾了些树汁涂抹到他的伤口上。过了一会儿,他露出笑容。事后,他在作文中写到:没想到老师除了课本上的知识,还懂得生活小窍门,老师你真令我佩服……这一例证,使我深深认识到:知识是教师教书育人的武器和力量源泉,是教师人格力量影响学生的先决条件。渊博的知识,容易取得学生的信赖,渊博的知识也是师生和谐共进的催化剂。

三、 用爱心去雕塑学生

“爱心”是教师必备的人格内容,是教师最基本的心理品质,是教育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凡伟大的教育家都是充满爱心的人。孔子有“君子学道则爱人”之语。孟子讲究“仁爱”治天下,于学生何尝又不是呢?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他一生中最可贵的东西就是热爱儿童。全国优秀教师魏书生、曹铁云、张玉仁等,在他们的经验之谈中无不谈及对学生一片真挚的爱心。无意中到这样一则寓言故事:一位农夫伐倒一棵大树,用笔直的树干盖了一座小木屋。他打量了一番,心想:把这剩下的树根劈成柴。要费多少功夫啊!于是就将它扔在野外。一位雕塑家无意中发现了这个树根,如获至宝,他小心地把它带回家,精心雕琢,终于制成了一件精妙绝伦的根雕艺术品。读了这个故事,也许有人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同样的树根,为什么农夫觉得无用,而到了雕塑家的手里却宝贝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农夫厌恶它,瞧不起它,它只能是一件废物;而雕塑家喜爱它,关心它,它就变成了有价值的东西了。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民主和人道的时代,教师只有理性地分析不同的学生的心理,以爱心为前提,充分尊重学生个体,才能赢得学生的欢迎,也只有友爱、善良、公正、尊重、信任地对待学生,教师的教育才能使学生在平和、愉悦的心态下接受,才能使学生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达到“仁爱产生仁爱”的效果。


 

更新:2008-05-10 08:09:16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