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的独立性

作者:空岭散木 来源:jxjy 点击:2035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中,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依然故我,课堂上教师仍是“一言堂”之师,学生只是忠实的听众,忽略了学生的独立性。有些教师虽然能够利用新教材组织一些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但是迫于地方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及高考指挥棒压力,它只不过是一种表象而已,尤其突出表现在公开课上,没有实际的意义。在处理教材的过程中,有的教师要么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自学,要么让学生试讲,要么搞些同步导练就算“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独立性是学生的本质属性。虽然学生具有向师性和依赖性,但是,无论怎样地缺乏独特的个性,也无论是年龄大小,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立性。学生的独立性有四层含义:

       一是: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的感官、头脑、个性、意愿、知识、思想和行动规律。正如每个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质营养一样,每个学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营养。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不能改变的。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阅读,代替学生理解,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二是: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因此,决不是教师想让学生怎么样,学生就会怎么样。学生既不是教师的四肢,可以由教师随意支配;也不是泥土或石膏,可以由教师任意捏塑。教师要想使学生接受自己的教导,首先就要把学生当作不依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作具有独立性的人来看待,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他们的情况、条件、要求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教师不但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且,连自己的知识也是不能强加给学生的。强加,不但加不进去,而且会挫伤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窒息他们的思想,引起他们自觉或不自觉的抵制或抗拒。

       三是: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独立的倾向和独立的要求。独立自主性是个性的核心内容,指的是个体要求独立自主的愿望、需要和能力。在学习过程中,突出表现在:学生觉得自己能看懂的书,就不想再听别人多讲;自己感到自己能明白的事理,就不喜欢别人再反复哆嗦;自己相信自己能想出解答的问题,就不愿再叫别人提示;自己认为自己会做的事,就不愿再让别人帮助或多嘴。实际上,学生在学校的整个学习过程也就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

       四是:每个学生,除有特殊原因者外,都有相当强的独立学习能力。第一,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从饮食起居、辩认事物、说话听话、读书写字、争论辩解、画画唱歌、戏耍交游,一直到许许多多课堂上没有教过的社会生活知识和能力,绝大部分都是他们自己独立学来的;第二,即使是教师教给他们的东西,也是靠他们已经具有的基础,运用他们已经具有的独立学习能力,包括听、看、读、想、说、写、练等,才能被他们掌握的。但是,教师由于总是从“学生需要教”这个方面来考虑问题,同时又常常被一些难教之处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所吸引,再加上站在高处往下看,就常常会低估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只有承认、尊重、深刻认识、正确对待并积极引导学生的“独立性”,才能在教育和教学上取得优良的成果。反之,如果你不承认、不尊重、不认识和不能正确对待学生的“独立性”,那你不仅不能在教育或教学工作上收到良好的效果,而且会造成严重恶果,并遭到学生的反对,以至在学生中间成为一个不受欢迎的人。因此,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要以学生的独立性为导向,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学生的独立性,才能取得良好教育教学效果。

 

更新:2008-05-05 05:55:18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