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

作者:0623 来源:XSK 点击:13123

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对于那些优秀的学生的赏识自不待言,但我们不可避免的经常会遇到一些犯错误的学生,由于他们的思想还未成熟,存在着心理、个性、年龄等方面的差异,因而其错误行为的表现方式也不相同。有的一错再错,屡教不改;有的偏偏在教师强调某个问题之后“闯红灯”;有的恰恰在最不应该出问题的时候出“漏子”。这就需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针对不同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来矫正他们的不良品行。那么面对一些犯错误的学生,教师应如何处理?
        1、了解学生是我们开展教育的前提。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只有充分了解掌握了学生的性格特征、脾气秉性、兴趣爱好、家庭环境、成长背景等,才能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与教育方法,才能找到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渴望别人尊重的愿望。作为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就必须尊重学生,倾听学生的呼声,了解学生的疾苦,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有什么高兴的事?有什么忧愁的事?他们学习中有什么成功的地方?有什么困惑?是方法的问题?还是心理的问题?是习惯问题还是基础问题?对这些问题有个比较清醒的认识,就可以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所以在了解学生时候,就要放下老师的架子,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增加老师的亲和力,使其亲其师,信其道,学会倾听。可是我们许多教师,不愿意听学生的倾诉,不愿意听学生的唠叨。总认为自己高人一等,比学生高明,没有必要倾听学生的诉说。学会了倾听,就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们就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和关怀。他们就愿意把自己的想法、愿望、要求、困惑告诉你,求得老师的关怀和尊重,求得老师的宽容和理解,求得老师的帮助和解释。这个时候所进行的交流,就是朋友式的、心与心的交流,就是灵魂和灵魂的激荡。
  2、满足学生正确的心理需求,使之成为行为与动力的源泉。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被尊重、被信任、被理解、被承认的需要,每个学生的内心需要是不同的,只有解开学生内心的“需要之谜”,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生活热情。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的技巧就在于能够机智的、敏锐的看到孩子那种要求上进的心,给予信认,加以适当的引导。”教育者不能吝啬对青少年的欣赏,即使批评教育,也别忘记应有的欣赏。因为恰如其分的欣赏是一种力量之源,受到欣赏者必能在心灵生出奋进之力,自尊之心,向上之志。1852年秋天,屠格涅夫偶然读到一篇名为《童年》的小说,十分欣赏,而且找到作者家里。得知作者是个孤儿,由姑母扶养长大。当在外打工的作者知道大名鼎鼎作家欣赏他小说的时候,他欣喜若狂。原本是他为生活的苦闷而信笔涂鸦,以发泄心中寂寞,由于屠格涅夫的欣赏,一下子点燃了他心中的火焰,找回了自信自尊,从此就一发不可收地写了下去,成为享有世界声誉的艺术家和思想家。他就是托尔斯泰。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欣赏是有效实施教育的态度,是有效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欣赏学生,不仅包含了对学生的理解和宽容,更重要的是把学生当做正常的人一样;不仅欣赏优秀学生的优秀品质,而且,要学会欣赏学生的缺点和失误。
  3、教育者要有“灵敏的嗅觉”,善于捕捉最佳教育契机,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最佳教育契机在教育教学中是稍纵即逝的,要求教育者迅速而正确的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否则就会错过机会。这是教育者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师德修养的统一,是教育者热情与智慧的统一。
  “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有教无类”,我们教师对待学生,也应该一视同仁,公正无私,如果对优等生偏爱,对差等生歧视,就失去了人格的感化,失去了教师真情的价值和力量。对于任何学生的教育学生都要晓之以理,动之以请,情到深处,金石为开,其中的真谛在于真诚。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对于人民教师来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俗话说:在信任中长大的孩子学会信任,在怀疑中长大的孩子学会怀疑,在宽容中长大的孩子学会宽容……为了我们的学生,让我们学会赏识孩子吧,让他们天天拥有好心情,充满自信地面对竞争和挫折,全面展示自身的价值。让他们像一只只轻快的小鸟冲上云霄,自由自在地翱翔,成为一个个心智健全的人吧! 

 

更新:2008-05-04 03:15:40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