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论语》中的为师之道

作者:李凤菊 来源:广东省东莞市大朗镇宏育小学 点击:5082

《论语》,我在读高中、大学时就学习过,但都是蜻蜓点水。当时读《论语》还感觉有些费力,未曾领悟到那朴素而又富含哲理的智慧。为此,《论语》曾被我束之高阁。
  自从我校开展了经典诵读的课题,我听了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讲座。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的精辟的阐述,使我体悟到经典的平凡智慧。为此,我不由自主地捧起了《论语》。品读中,我感觉在做人、求学、教人方面都受益匪浅。
  首先在做人方面,孔夫子告诉他的弟子:“快乐的秘诀就是如何去寻找内心的安宁。”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孔夫子循循善诱教导他的弟子做人的最高境界是:一个人能够不被富足的生活蛊惑,又能在贫贱中保持着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论语中的言谈之间无不告诉我们做人的原则立场,这对于物质繁荣、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激烈的现代人来说无疑解了心中之惑。在品读《论语》时,我的心境逐渐平和、坦荡,亦如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其次在求学方面,孔夫子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孔夫子对弟子说:“吾少而好学,晚而闻道,以此博矣。”这说明他学识的渊博,并不是天生如此,而是建立在“好学”的基础上的。孔夫子又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向能者、善者学习,自我就要发挥主动性,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勇于向别人学习。而向别人学习的最好办法就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些话虽然过去二千多年了,但孔夫子那种虚心好学、永不满足的态度,对后人影响深远。
  最后在教人方面,孔夫子不愧是“万世师表”。他以身作则,曾说过:“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又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夫子在日常生活中总是精神整然、心情和乐,即使在艰难险阻的环境中也是泰然处之。为此,在孔夫子的言传身教之下,就像子路那样性情勇猛、好逞强的弟子,也能修正徙义,成为善于为政的人才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是孔夫子的一句朴素的话,但至今影响很大。他要求教师对自己的学习要不觉得厌烦,不辞辛苦。为此,孔夫子教育弟子时很少疾言厉色,他根据弟子中不同志趣、资质、才能、性格的差异而用和缓的、循循善诱的、跟人商量的口气,对弟子耐心教导,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孔夫子这种谦抑平和的教学态度对那些急功近利的教师该有一些启发吧!
  《论语》虽然只是一本薄薄的语录,但它的内容极其丰富,处处体现其智慧。于我而言,每次读《论语》,就像与一位充满睿智的老人在开心地对话。他娓娓地告诉我:做人要“坦荡荡”,求学要“学而不厌”,而教人则要“诲人不倦”。我想,只要我做到这三点,足以为人师表矣。 现代教育报
 

更新:2008-04-21 05:25:56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