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师,不要放弃你的操作与演示
“空间与图形”是我们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需要学生有充足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紧密联系现实的生活情境,注重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演示、画图、实验,加深对图形的认识。通过开展“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等活动,在探索图形特征和相关结论的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锻炼思维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多媒体的大量运用,教师往往依据现有或下载的课件来设计一节课的教学流程。教学过程中,甚至重难点突破的地方也全部由课件来代替,完全放弃了教师的操作和演示,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这种现象值得教师深思。
这是我教学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内角和》的一个真实案例。在备教材的时候,我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操作能力估计不够。执教这节课的时候,我对课堂教学情况的预见性不够,认为学生肯定能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成一个平角。实际的情况却恰恰相反。在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这个环节时,我只要求学生用折一折的方法来拼,看看有什么发现。结果,过了8分钟,仍没有一名学生折出我想要的结果。学生折出的图形“五花八门”,是一些没有规律,杂乱无章的折法。课堂教学的效果很一般。课后,我也拿了一个三角形来折,果然不好折。想要把三角形三个内角折成一个平角,没有一定的技巧,不按一定的方法,轻易是不会成功的。是什么技巧呢?经过研究,我发现:要想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成一个平角,首先要找出其中任意两条边的中点,画出第三条边上的中位线,沿中位线把第三条边对应的角折下来。然后在折剩余的两个角,这样才容易把三个内角拼成一个平角。
备课的过程中,我如果能加强对教材的钻研,询问了解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学的过程中,我如果能预见到学生操作能力不强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加强必要的操作与演示,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与点拨,课堂教学的效果定会是另一番情景。
通过这个案例,我深深地感到:教师要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恰当地进行操作与演示,展示操作的步骤,说明操作的技巧,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