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教科研也是对教师的一种人文关照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俊俏、可爱的小女孩苏珊,当她读一年级的时候,小小的身体里竟然长了肿瘤。经过化疗,她的头发全部掉光了。一个光秃秃的脑袋对于一个爱漂亮的小女孩来说是多么的残酷。她不知道以后应该怎样面对她身边的老师和同学,怕他们笑话她,对她指手画脚。然而在苏珊返校之前,她的班主任,一位年轻的女教师热情而郑重地对班里同学宣布:“从下星期开始,所有的学生都要戴着自己的帽子来学校上课,越新奇越好!”一个星期后,苏珊站在校门口却迟迟没进去,她担心,她犹豫,因为她戴了一顶帽子。可是她感到意外的是,她的每个同学都戴着帽子,和他们的五花八门的帽子比起来,她的那顶帽子显得那样普通。
——女教师用自己的爱心读出弱小生命内心的微妙情感,并费尽心力地保护一个孩子稚嫩的双翅,为一个病厄的孩子保持一种自尊、自信,从而为她扬起远行的风帆,这里包涵了深厚的人文内涵,这是一种崇高的教育情怀。
听说今年某学校有教师参加职称评审,按照一级教师可以晋升高级教师有11人,而只有1—2位教师在教科研基本要求硬指标上达标,有9位教师因为缺论文或论文没有获得相应等级而没有合格,这个结果的确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也看到一些临近退休的教师,因为职称原因孤独的离开了奋斗了一生的事业,其中不乏也有因为教科研的原因。我们再也不希望类似的情况继续发生下去。
老师期待自己的学生“桃李满天下”,期待“春华秋实”,我们却没有意识到“秋风萧瑟”、“人老灯残”时的凄凉和孤独。其实,我们的老师一生都在关注着自己的学生,恰恰有时忽视了关注自己。
教师日常工作很繁忙,升学压力大是一个不争的现实。当然我们也不乏听到老师的一些声音“写也写不来……”,“只要把书教好了,写论文有什么用?”,“写论文就是东抄西抄,拼拼凑凑没有实际意义”,还有的“我的写作水平太差了……”“反正评不上奖,还是不要写了……”等等,其实,写论文,并不在于教师会不会写的问题,更在于教师的观念问题。有些教师写论文就是为了能获得奖项,有些教师为了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其写论文的目的性是有失偏颇的。不管是否需要评职称,每一位教师一年中至少写出一篇参与评审的文章。
我们都知道,教师与教学实践联系最为紧密,每天都在课堂上从事着与促进学生成长的教学实践。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道路上来”。其实,论文是教学研究成果的最终表达方式之一。通过写论文可以促进教师反思教学行为,回顾自己阶段性工作,也同时可以提升自身教研水平。但是教师的工作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出成果的。
有些学校的要求教师每年必须写一篇论文,表面上看来是机械的,但细究起来,其中包含的恰恰是一种人文关怀。尽管看上去,硬性要求教师写论文,有时多一份冷酷,多一个麻烦。但有时就因为多一个要求,也同时给教师多一份教科研的人文关怀。我们的教师太忙,我们的教师要关注的事情太多。尽管如此,但还是要提醒一下我们可敬可爱的教师在关注学生的同时也来关心一下自己。
同时,不可否认的是“科研”也是中小学教师的学习和进修的另一种有效形式。教师素质有效提高与“教科研”密切相关。当然,开展科研、写论论文需要建立在教师自我思考、自我研究的基础上,且只有发自内心需要才有可能真正奏效。也就是说,只有具备了研究心态,才会有研究行为,才能促进自身的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研究者,否则研究和写作只能是“花架子”。
在工作中,也不乏有的老师这样认为,反正我评职称时间还早,等轮到了再写不迟,须不知真正等轮到时,要么时间紧不可能一年有几篇论文同时获奖,要么是一时拿不出文章,抑或拿来的文章的质量不敢恭维(也有的时候因为一个学校的教师评职称人数少,因为名额紧张的缘故,指标没有),这对教师相互都是一种影响。有时我们需要相互的关怀,相互的提升,这对大家都是帮助。
教育科研的问题有时就是来自教师身边的小事,因此,学校科研是“一种草根化的教育研究”,是因为它是一种扎根于实践、扎根于学校、扎根于教师的研究。它成活的“土壤”是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是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它与学校的生存发展,与校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紧密相关,具有鲜明的“本土化”、“本校化”的特征,它就像草根一样,虽然很平凡、很普通,但给点雨水就成活,给点阳光就灿烂,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在我们关注教育科研的同时,引导教师不仅关注好学生的同时也关注好自己,让我们的教师享受教育的快乐和收获的喜悦,这也是为教育科研创设一份人文关怀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