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是教师之本 师爱是师德之魂
苏霍姆林斯基说:“心地善良的人,首要一点就是爱人。”“爱”的确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是教育的根本。对于教师来说,第一要素就是“爱”。这一点在班级管理中尤为重要。班主任由衷地爱学生,为培养他的高尚品德,发展他的智能,增强他的体质,兢兢业业,废寝忘食地工作,还以充满爱的语言和无可辩驳劝说,循循善诱的教态,恰以熊熊烈火向他发出光和热。“爱”就成了教师和学生之间无形的情感纽带,师生之间就会心灵相通,情感融洽。
记得刚带初一新班时,我发现年级成绩最低的蒋某分到我班,该生在小学时就是“威名远扬”的“问题男孩”。上课不守纪,而且还经常用污言辱骂老师和同学。开学第一天,我对他倍加关注:个儿不高,还算眉目清秀,可浑身上下透着股戾气。整节课没正眼瞧过我,而且老是“乐其乐”。课间十分钟我正在纳闷:这样的学生能否教育好?谁知,他的问题却来了:用污言把一同学骂哭了。我一听顿时火冒三丈,想用“严厉惩罚,赶尽杀绝”的手段来解决问题。一唬二吓地把他喊到办公室,自己气呼呼地一坐,语正辞严地“训”得费尽了老力,他却垂头复垂头,最后不欢而散。而他却往往“屡教不改”。继续张扬他的个性。我不禁寻思:这种方法,这种手段用下去,能把他拉回来,能管好班级吗?
一天,在一本教育杂志上看到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用四块糖果教育犯错学生王友的故事,使我顿时有所感悟:陶行知没有像我一样用心灵的施暴,行为的惩戒法去制止学生的错误,而是精心设置了一个充满爱心的教育场景,用“爱”濯亮学生的心泉,塑造学生的心灵,这种“心教”值得我借鉴。
以后,“让爱洒入心田”这几个字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一天上语文课,蒋某和同座为一点小事起了争执,被我制止。可怕的事发生了:当着学生的面他脱口骂了一句:“你×××”。当时我心里腾起一股无名之火,觉得自己的教师威严荡扫无存,恨不得把赶出去。教育里一下子静得出奇,大家都在等着一场火山爆发。“让爱洒入心田”这几个大字浮现在眼前,我猛地冷静下来,在心里对自己说:“不发发火,不要发火,尝试着原谅他,爱他,就当他是迷途的羔羊吧!”我微笑着说:“骂人可不好,特别是骂得这么难听。我们继续上课吧!”一场动乱转眼烟消云散。我第一次发现蒋某的脸涨得通红,垂下了从不视人的眼睛。
有了这种充满爱的宽容,遇到他犯错误,我悄悄地将他叫到一边,象待朋友一样,和颜悦色地招呼他坐下,师生促膝而谈,让他有申辨的空间。有时在放学以后的办公室相对而坐,推心置服;有时在僻静的亭园或行人稀少的路上相伴而行,且走且谈。谈话正式开始之前,并不是直奔主题,而是谈些他的生活小事,以示关怀。比如:近来学校饭菜合味口吗?天冷了,衣服带来没有?心平气和地问情况,询原因,语重心长地诱导,开释,具体事例具体分析,勉励有加,长善救失,不似批评却胜似批评。时间长了,他感到老师是爱他的,学习也努力了,从心灵深处产生了矫正自己,完善自己的强烈愿望,批评他的话都能乐呵呵地接受了。蒋某在一天天的变化,学期结束时,他被评为“进步生”。三年后,迈入了高中学府。
他在给我的来信中写到:“……老师,假如没有您的宽容,没有您的爱,我可能真的迷路了……。”他的变化让我感到了师爱的真正魅力;让我真正体会了高尔基所说的:“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孩子。”更让我顿悟到叶圣陶说的:“决不将投到学校里的儿童认作讨厌的小家伙,惹人烦的小魔王”这句话的真正内涵。
爱人者人恒爱之。在工作中,有了对学生的爱,自然就学会了与学生坦诚相见,为呵护他们的自尊构筑平台;学会了宽容,用宽容的魅力让人的灵魂得以重生。这样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为强烈,同时这样智慧和美德也会潜移默化到学生身上,学生也会宽容别人,明白“退一步海阔天宽”的道理,同学关系就会融洽,学生也会信你,亲你。这样班主任管理集体也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到现在为止,我已干了九年的班主任工作,师爱一直是我握在手中的“催化剂”。所教班级连续几年被评为市“先进集体”,看着自己的学生在成长,想着自己所取得的成绩,明白了在教育时让学生感受的应是“也无风雨也晴”的平淡,而不是“恶语伤人六月雪”的暴戾,只有用真心,真情去对待他们,他们才会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
有道是:真情兮,春风煦煦如母亲,师魂兮,日月浩荡齐放彩。假如教师是太阳,那么爱便是阳光,是教育永恒闪亮的主题。把爱洒入学生的心田,开放的将是春天的大地上连绵不断竞相斗艳的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