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该存下些什么
常听同事说,人家医生越老越值钱,到老来能留下一份宝贵的经验,有的甚至可以代代相传。而我们干教师的就不行了,越干思想越落后,留下的却是残弱多病的身体,一无所有。是啊,这是多少代一线基础教育工作者曾发出的感慨啊!
最近,我被分配到一所学校任校长,我仔细观察了解了一下老师的生活情景和生存状态,令我震惊。老师大多在三十岁左右,每天工作勤恳敬业,加班加点,很是感人。但是,学校里的所有工作却像过去的所谓工头督促工人做工一样,简单乏味,缺乏思想与创新。多数老师不读书学习,都存在职业倦怠感。才三十几岁啊,多么好的时光,就这样在缺少教育情怀的环境里慢慢消磨。
素质教育得以科学实施的条件是什么,是有学习能力的学者型教师,是有创新能力的思想家型校长。我们的不少教师,字还不如学生写得好,自己的兴趣特长缺乏,我们的不少校长,每天行走在交际的饭桌前,精力无法用到教学实践中。想想,我们工作一生,为自己留下了多少“财产”?是的,老师无法存下一笔可观的钱财,但是,我们就不应该寻求一点有价值的东西?时常往我们的头脑里存下点什么,并把它记录下来,留给我们的一代代学生,一批批老师,留给我们为之奋斗一生的教育事业。
当然,这做起来的确有一定难度,人都是有惰性的,还有环境的问题。面对如此现状,我向老师们呼吁:老师们啊,你们不仅要教书谋生,教学育人,更要存下思想。这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和职责,是我们现代教师生存的现实需要。
于是,我开始请专家、名师,让他们与老师零距离对话;开始让老师读名著、上论坛、写随笔,让他们交流思想,记录感受;开始让老师们建博客、撰稿、投稿,让他们充分享受网络学习和收到稿费、样刊的喜悦;开始改革创新课堂模式,倡导老师自主发展……。
一段时间的努力,还真奇怪,老师们工作更加有劲了,主动了,敢于大胆创新管理了,工作更轻松自信了,开始读书、写作了,不少老师真的陆续接到了稿费,老师的课堂更加活跃有效了……有的老师对我说:“你的这些引领让我重视我的人生,今后,我要做一个有思想的老师,要整理我的思想,珍存下我的思想,以此完善我的人格,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
是啊!老师就是这个样子,就应该在教育的光明大路上这样行走着、生活着。这样的老师,也一定是最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