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教师的敬业与精业
李元卿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人文社科学院副教授
敬业与精业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两大重要因素。对于教师而言,敬业和精业既是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又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二者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敬业是教师执教的前提。所谓敬业就是热爱教育事业,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学工作,热爱学生,教书育人,忠于职守,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的一种执着精神。如果一个人不喜欢自己的本职工作,就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因此,没有敬业之心,就不会有精业之道,如此一个不学无术,大脑空空的人,怎么能担当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常言道:民族振兴的希望在教育,教育振兴的希望在教师。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只有从内心真正热爱教育工作,才能成为一名光荣的、受人尊重的人民教师。
精业是教师能否胜任教学工作的关键。如果一名教师做到了爱岗敬业,只是表明他有了一个良好的职业态度,有了一个好的从教基础,这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有渊博的知识和过硬的执教能力,也就是教育本领。一个教师如果缺乏精深的知识,没有让学生听得懂的教学能力,那么他就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就不是一名合格的为学生欢迎的教师。教师的工作可以是平凡的,但不能是平庸无能的。只有做到了敬业和精业,一个人民教师才能真正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对本职教育工作做到举得起放得下,可进可退,可攻可守,行动自如。如果盘算个人的工作业绩则可圈可点,自己也会感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真正做到问心无愧。当然,你如果不学无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在课堂上忽悠学生,不能为求知如渴的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那么学生会从内心中看不起你,这样的教师也只能有一个教师的头衔或者名份,并不是一个有魅力的合格老师,也无法得到学生的尊重、爱戴和信任。
常言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天天与学生在一起,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教师的人格和学术水平、治学精神和业务知识能力,无疑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所谓“名师出高徒”,只有优秀的教师才能教出优秀的学生。此外,精业还是教师赢得学生尊重的前提。一个知识渊博、学术思想先进、具有创新精神,业务能力高超的教师,更容易得到学生的喜爱。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信息的传播速度在日益加快,学生获得知识和信息的手段呈现多渠道化。“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缸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加紧学习“充电”,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研究教育规律和艺术,思考学生的接受心理,开展课堂创新教育,提升自己的执教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业务知识和实践技能更加精湛,进而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这样才能无愧“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个光荣的称号。
艺痴者技必良,书痴者文必工。腹有诗书气自华。作为一个教师必须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耐得住寂寞,排除外界干扰,制定职业发展的远大目标,减少应酬,静下心来认真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积极实践和思考,提高自己的学术研究能力和教学水平,在精业上狠下功夫,练就教学的“内功”,为学生的学习成才导航,力争做一个深受学生欢迎的、合格的、能教善导的人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