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受教育者的课堂诉说
长期以来,我们过于强调教师的权威,把教师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教师始终以一种君临天下的姿态影响教学。习惯于老师讲学生听,很少有教师耐下心来倾听学生,坐下来与学生平等对话。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上天赐人以两耳目,欲使其多闻多见而少言。”寥寥数语,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听”的重要性。在生活与工作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需要倾听,在教学中,师生交流互动更需要倾听。作为教师,乐于倾听,善于倾听,学会倾听,不仅是一种优良的品质和修养,而且是一种睿智机巧的教育艺术。
一、倾听不仅是教师应有的职业道德,更是教师基本素养的体现。
[案例]一次教学活动,笔者听了一节关于“正、反比例判断”的复习课。课间教师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盐水的含盐率一定,盐和水是否成比例?为什么?”通过课堂交流反馈情况来看,有的学生认为这道题不成比例,其理由是:盐水的含盐率一定,盐和水成正比例。而这道题是说“盐和水”的关系,所以不成比例。也有的同学说,盐加水等于盐水,盐和水是和的关系,它们不是积与商的关系,所以不成比例。这时有位同学突然提出:“盐和盐水成正比例,盐和水也是成正比例的!”教室里炸开了锅,有的说成比例,有的说不成比例,吵吵嚷嚷争论不休。教师沉思了一会儿便说:“我们不要争了,一起来听听这位同学是怎么想的好吗?”这位同学站起来说:因为盐/盐水=含盐率,而盐水=盐+水,所以有:盐/(盐+水)=含盐率,即盐=(盐+水)×含盐率,整理得:盐—盐×含盐率=水×含盐率,由乘法分配律得:盐×(1—含盐率)=水×含盐率,写成比例式是:盐/水=含盐率/(1—含盐率),因为含盐率一定,所以“含盐率/(1—含盐率)”也应是一定的值。所以盐水的含盐率一定时,盐和水成正比例!这位同学的创造性思维令师生们兴奋不已,“讲得非常好!”全班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
[思考]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善于倾听是教师重要的基本素养。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向下,教师从主宰课堂的地位上退了下来,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有善于关注学生、倾听学生,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才有可能扮演好自身的角色。善于倾听更是教师的品质,意味着平等与尊重;善于倾听、善于捕捉信息,抓住一个个教育的切入点,是新型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在上述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结论时,教师给予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并以一种欣赏的眼光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说完。教师在整个倾听过程中,绝不是在简单地判别正误,短短的瞬间就要经历:“倾听—判断—思考—做出应对”。这确是对教师的教育机智、驾驭课堂能力的综合考验。
二、倾听不仅是一种人文关怀,更应该看成是教育观念的转变。
[案例]有位教师在讲平面图形的复习课时,课间教师向学生出示了这样一道题:
有一个圆的面积正好等于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已知圆的周长是12.56厘米 ?
师:根据以上条件,你会提出哪些问题?先独立思考,然后交流、讨论。
各小组同学信心十足,合作探究的气氛非常浓。
生1:我会算圆的半径,算式是:
12.56÷3.14÷2=2(厘米)
师:讲得非常好!请接着往下说!
生2:我还会算圆的面积,算式是:
3.14×22=12.56(厘米)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生3:我会算长方形的长,算式是:
12.56÷2=6.28(厘米)
生4:我会算长方形的周长,算式是:
12.56÷3.14÷2=2(厘米)
12.56+2×2=16.56(厘米)
生5:(自豪地)老师,这道题实际上反映了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师:是吗?你能具体说说吗?
生6:(接着说)能!把圆分成若干等分的等腰三角形,然后再把这些等腰三角形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那么这个长方形面积就是圆的面积,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宽就是圆的半径。我认为这道题就是考我们这些知识。
教室里再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生7说:我会算重叠部分的面积,……
生8:我会算空白部分的面积……
[思考]有一种十分重要的教育理念,叫“倾听着的教育”。该教育理念认为:“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是“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人为本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根据以上条件你会提出哪些问题?”引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用自己的独特方式提出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问题。教师关注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把自己看成是教学活动中的一员,认真地倾听学生的讨论、答问及思考过程等,引领学生彼此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意愿,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在倾听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教师能敏锐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才能的空间。
三、倾听不仅是一种教学策略,还是一种生成的教学资源。
[案例]一次六年级的数学复习课上,有位教师有意向学生出示了这样一道习题:
甲、乙两列火车分别从A、B两城相对行驶,甲车每小时行45千米,经过4小时两车相遇。A、B两城相距多少千米?
题目一出示,便有不少的学生吵吵嚷嚷说题目错了——缺少条件。教师因势利导趁机对学生说:“看,老师不小心把题目的条件给漏写了,下面请同学们给老师帮帮忙把条件补上,看谁补充的条件最有新意!”一番话把全体同学的思维激活了。于是这节课就变成了围绕这道题如何改错补条件而展开的讨论课了。同学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不一会儿多种创新解法便接踵而来。如:(1)乙车每小时行56千米;(2)乙车每小时比甲车快8千米;(3)乙车的速度是甲车的2倍少20千米;(4)乙车每小时行64千米,而且先开1小时后,甲车才出发;(5)乙车每小时行64千米,行了1小时后,因车坏了没行驶……
教师不断点头赞许:“很好!”“真不错!”这时有一学生站起来说:“还可这样补充条件……”;又一学生站了起来,……教师带头鼓起掌来。
在教师的鼓励下,不少学生编出了十几道繁简不同的具有开放性的分数和比例应用题,并选用自己喜欢的一种方式一一作了解答。学生在改错题和补充条件的活动中思维任意驰骋,表现出了强烈的创新欲望,不仅掌握了相遇问题的结构特征,而且进一步明确了此类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思考]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开放的、动态生成的,当学生“活”起来“动”起来的时候,我们的教师必须学会倾听。“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只有倾听学生发言,才能做到教学相长以退为进,把握教学主动权,从而依据反馈信息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还能通过倾听来判断学生是否已基本交流完他们所能想到和理解到的一切,从而果断地决定在何时介入讨论,以何种方式介入;通过倾听学生,教师还能对各学生的理解水平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判断由教师对问题的分析深入到什么程度才是在学生的接受范围之内的。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行为,把“错误”作为促使学生反思的资源,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热情。教师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学生的兴奋与疑惑等,鼓励学生思维、倾听学生发言、赞美学生的创造,充分显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及“倾听着的教育”的魅力。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创造,全体学生各有所得,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发展。学生不仅在思考和创新的体验中构建了新知,表现出了积极的情感和态度,而且还在探索、尝试、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增长了智慧,发展了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师还充分利用师生倾听、生生倾听,丰富了教学内容,生成了教学资源,挖掘了学生的智力潜能,使课堂教学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总之,教师应学会倾听。倾听是一种尊重与宽容,是一种关爱与赞赏,也是一种对话与沟通。教师只有乐于倾听、善于倾听、学会倾听,才能够构建起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课程改革由此才会变得更加丰富和精彩。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新洲辛冲镇叶埠小学)
更新:2007-11-09 06:02:07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