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新课程实践中应重视教学行为的反思

作者:李晓菲 来源:灵宝教研室 点击:2358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新的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广大数学教师围绕新课标、新理念精心组织教学,数学课堂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命与活力,课堂上的教学模式多种多样,学生的学习方式丰富多彩。在一次听课调研中发现,有位教师的课上得活灵活现,堪称一流。课堂上,师生配合默契,高潮迭起,似乎已经走进了新课程的最佳状态。而另一位老师却与之相反,课堂上,少了一些热闹,却多了几分思考。经过了解发现,前一位教师的教学成绩平平,后一位教师的教学成绩却很突出。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教学效果呢?通过与他们的交谈,找出了问题的症结:两位教师对新课程的不同理解导致其教学行为的截然不同。前位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存在着片面的、肤浅的认识,表现为重现象轻本质、重形式轻内容,致使课堂中出现了虚假的繁荣。后一位教师从提高学生如何会学习出发,从会提问、会思考、会探究处入手,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来龙去脉,弄清楚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在课堂实践中每位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深刻的反思与剖析。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重视教学行为的反思。
一、是否关注学生能够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上,每位教师都或多或少地会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与判断,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程度来判断自己的教学效果是否明显。是的,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对学生掌握创造方法具有决定作用。但是如果提问全部由老师包办代替,或者把由学生提出问提流于形式,这显然与新课标倡导的学生自主学习相违背。课堂上,学生对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驾轻就熟,但自己却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或不能、不善于提出问题, 长期下去,就会阻碍学生的思维。杨福家教授说得好:“什么是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而不是学习答问题。如果一个学生能够懂得怎样去问问题,怎样去掌握知识,就等于给了他一把钥匙,就能够自己去打开各式各样的大门。”一次,到解放小学去听课,这节课使我对教师在课堂上是否关注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有了新的认识。学习的内容是:认识长方形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一个用眼睛很难判断出是正方形还是长方形的图形张贴在黑板上 ,让大家思考用那些方法可以判断它是什么样的图形?学生的方法很多:量一量,折一折等。课堂小结是由学生完成的,一个学生回答,通过学习我知道了长方形的特征是什么,另一个学生回答……。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是:由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还想知道什么?。当时我想,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会提什么样的问题?又能提什么样的问题?此环节无非是流于形式,教室里肯定是鸦雀无声,无人提问。谁知一个稚嫩的声音传来,我想知道刚才老师贴的那个图形是正方形还是长方形?不一般哪!环扫四周发现举手的学生还真不少。又有学生站起来:“老师,特征是什么?”多么会思考、会提问的学生呀!我发自内心的佩服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提问。这节课使我认识到:课堂上,不是学生提不出有价值、有质量的问题,有时他们提出的问题甚至超过我们的设计,比教师提出的问题更具有思考价值。但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不能急于求成,要有耐心,要教师进行长期的引导、启发与点拨 。教师只要花大气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学成绩肯定会有大幅度的提高,学生也会得到可持续性发展。
二、是否提供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空间
张景中院士曾说过,数学试验就是动手算一算,画一画,量一量。一个题目,先想不动手,往往不得其门而入,动手做,常常会有启发。可见“数学试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在新教材中,有些课是需要学生亲自参与实践,动手操作的。如《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小车下滑的时间》等,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认为,这些内容在试卷中是无法体现的,因此对这些课有所忽视,或者考虑到这样做会影响教学时间,于是就来去匆匆,草草收场。殊不知,通过亲身实践得到的结论在学生脑海中会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象,有时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现代教学论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的确,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自己发现的东西,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实践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一次听《镜子改变了什么》这节课,教师在拓展延伸环节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如图,在桌面上竖直放置两块镜面相对的平面镜,在两镜之间放一个小皮球,那么在两镜中共可得到多少个小皮球?( )
A 1个 B 2个 C 4个 D 无数个
解决这个问题时,教师先让学生凭借想象进行猜测,结果四个答案都有人选,进而在小组之间各自阐述个人的的理由,试图说服对方。当时的情况是,学生争辩得很激烈,有的争辩甚至延伸到了组与组之间,谁都想说明自己的猜测是正确的,可似乎谁都没有办法说服谁,在争执无果的情况下,学生拿出了准备好的两面小镜进行试验。实验的结果得出后,猜测错误的学生就开始反思自己思考问题的盲点在哪里,为什么自己的想象和实际情况出现了偏差,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来龙去脉的欲望。要知道只有学生亲自体验和感悟的东西,他们才能接受。因此,课堂上,我们只要给学生留有充分动手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观,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能够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主动的获取知识,最终就能达到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目的。
三、是否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与需要
笔者看过一本杂志,书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课堂上教师应注重思考什么?过去,我们总认为,应思考把什么给学生,即把自己知道最好的、最多的、最有体会的、最拿手的东西教给学生。但一位老教师的话却令人震撼,他说,还应思考把什么东西不给学生,什么东西用什么方式给学生可以给学生带来最大的思考与收获?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可以给学生带来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多么精辟的见解呀!课堂上应关注学生“思考了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体会到什么?”给学生的东西价值越高,越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越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与需要。因此确定适当的行为方式来解决教学实践中的“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怎样做好”等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社会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而且变化的越来越快。教师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一定要坚持教学行为的反思。如果仅满足于让学生掌握固定的“死”的知识,学生进入社会时可能会无所适从,因此,自主学习能力、主动发展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学生能否自觉发现问题并通过个人学习、思考加以解决或者与他人协作解决,对学生终身的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更新:2007-03-07 00:18:47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