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腹诗书气自华
——我的课外阅读教学随想
自从学校成立“读者俱乐部”后,经常在我们的校园里看到过这样的情景:在充满着浓郁的文化气息的校园里,走廊上、校园里草坪的一角,或是那柳树下,有三两个孩子,手中捧着一本书籍,正津津有味地读着呢!不时地露出会心的微笑,或是开怀大笑,或是嘴里叽里咕噜,像是在和书中的人物说着些什么,或是紧锁眉头像在思考着什么……
也经常在我们的校园里看到这样的孩子:一路随风走来,乌黑的眸子里闪烁着智慧的光,灿烂的笑靥中洋溢着十足的自信,机智的言语中流淌着睿智的思维,优雅的举止中飘逸出“书卷”的气息……
这样的景与人,正是我们所期盼的校园最美的风景,正是们我所期望的校园中最美的学子。我们一直在为此而努力着:独特优美的校园文化建设,充满浓郁文化气息的阅览室,一次又一次的“课外阅读研讨交流活动”,更有那吸引着每位学生的“读者俱乐部”,这一切都为孩子们推开了一扇书窗,让他们看到书籍的天空里有白云朵朵,有鸟语有花香,让孩子们自己拉开一扇书门,走进书籍的海洋里去遨游,感受书海的浩瀚与博大。
让阅读成为习惯
余秋雨先生认为,幼小的心灵是纯净的天空,由经典名著奠基可以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当我们看到,当孩子沉浸在阅读经典名著的喜悦中,目光炯炯,神采飞扬时,我们会感受到:经典名著对于孩子心灵的呵护,精神的滋养已如春雨点点入土。
为了让阅读成为孩子们的一个习惯,我除了每天给孩子们读20分钟的书外,就是在班级内设立了一个“无书”图书角。我让每一个孩子带一本自己心爱的书来,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放在图书角,但是不会有一本书停留在图书角,因为又被大家借阅了。其实这个图书角的设立,是为了让大家有一种意识:知识本是一个仓库,我们要到那里去汲取,同时知识更要积累。每节课前5分钟进行读书交流活动,让学生说自己的阅读收获,另外我还要求孩子们准备了一本“采蜜本”(缘于鲁迅的:只有采过许多花,蜜蜂才能酿出蜜来。实际就是读书笔记本)。但又和以往的读书笔记有所不同,改变了以往一味地追求摘抄的数量和乏味单一的摘抄形式。为了更好地调动孩子们的摘抄兴趣,我给大家提出的要求是:你可以摘抄好词佳句,也可以剪贴,还可以配图,如果有了一点感受,你还可以写下自己的只言片语。不要求你写很多文字,但是写下的必须是你所喜欢的,感触最深的,给你有所启发的。
于是,我看到这样的情景:当我清晨带着第一缕阳光走进教室时,感受到的是一股浓浓的书香气息。你看,有的孩子正在认真地摘抄;有的在剪贴;更所的是手捧爱书,认真阅读,或是危襟正座,或是趴在桌上,或是依靠在墙上……你分明能感受到孩子们充满稚气的脸上洋溢着书香的气息,闪亮的眸子里流露出智慧的光芒,优雅的举止中透露住文明的精神。那是读书人所特有的“书卷”气息。
课外阅读,不仅能扩大学生的视野,还能直接促进学生的课内学习,更重要的是他能促进孩子自身的成长。因此,我呼吁我们的老师,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孩子们读书。教师要通过指导学生阅读,给他们打开一扇又一扇文学的窗口、文明的窗口、文化的窗口,最后要使学生养成自己主动阅读习惯。要让学生明白,阅读是生活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我们之所以要阅读,并不仅仅是因为要考试,更重要是因为我们要生活。让阅读成为伴随学生终生的生活习惯;让阅读成为他们人生旅途所必须经历的精神跋涉。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无论是科技的还是人文的……一切凝聚着人类文化精华的读物都应进入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鉴赏文化精品,提高审美情趣,充实精神营养,完善人格塑造,最终将这些文化精华转化为自己人生的火炬,使自己也成为人类文明之火的传薪者。唯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新世纪的精神巨人。
我们执着地认定,未来的时代是一个竞争与挑战的时代,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时代,同时,它也应该是一个潜心读书的时代。“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样才能俯仰于天地之间,塑造一代新人坚强的灵魂和崭新的形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更新:2006-03-28 06:41:40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