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燎原处,书香润心田

星火燎原处,书香润心田
——记南阳市手牵手孤困儿童帮扶中心的大爱之光与乡土回响
引子:星光汇聚,点亮心灯
在豫西南广袤的田野上,在社旗县李店镇栗盘小学斑驳却洁净的围墙内,我扎根乡村教育已三十一载。粉笔灰染白了双鬓,泥土香浸润了灵魂。原以为,我的世界便是这三尺讲台与一方校园。未曾想,一场始于善缘的相遇,将我引向了一条更为辽阔、温暖且充满力量的征途——那便是走进南阳市手牵手孤困儿童帮扶中心,成为这浩瀚星河中的一点微光。
这里,汇聚了一群以谭浩、秦付涛、黎晓军、姚丽、刘迪、张淼、张林玉、张玉、茹涵玉、袁云平、曹兴冉、吕紧等老师为核心骨干的“点灯人”。他们心怀纯粹,肩扛担当,用无私的大爱,为孤困儿童擎起一片晴空,更以“南阳无孤读书会”为舟楫,载着圣贤智慧的清泉,滋养着无数志愿者与乡村师生的心田。他们的光芒,不仅照亮了帮扶之路,更如燎原星火,点燃了我个人、我的学校乃至社旗这片乡土对经典传承与文化振兴的无限热忱。
第一章:缘起——手牵手,心连心
一切的转变,始于2024年金秋十月。经茹涵玉老师引荐,我有幸结识了帮扶中心这个充满大爱的集体。袁云平老师作为学习委员,如春风化雨般鼓励我学习、参与。在她的悉心引导下,我系统参加了中心组织的线上线下培训活动,并于2024年11月23日那个充满希望与温暖的转正会议上,庄严宣誓,正式成为一名“卧龙区志愿者”(后为社旗志愿者)。那场汇聚了40多位不同身份志愿者的会议,最小的马志扬老师年仅15岁,那份跨越年龄、职业的纯粹爱心,深深震撼了我。犹记得那天,我驱车从社旗赶往会场,张玉慧等四位老师更是从新野远道而来,只为这一份神圣的承诺。秦付涛团长的格局与担当,张林玉秘书长的鼓励——“勇于担当,越担当越成长!” 黎晓军团长的深情寄语,无不让我感受到这份事业的庄严与力量。转正,不是终点,而是以更高标准践行志愿精神的新起点。
第二章:书声润心——无孤读书会的智慧长河
如果说帮扶中心给了我一个奉献的平台,那么“南阳无孤读书会” 便是滋养我灵魂的精神家园。在张淼老师的热情鼓励下,我幸运地加入了这支晨光中的诵读队伍。每日清晨5:20,当赊店镇的晨风还带着露水的清冽,我已点亮书房的灯,准时进入腾讯会议室。在这里,姚丽老师(中心副团长)那温和而充满智慧的声音是引航的灯塔。她带领我们深入《大学》、《论语》,不仅正音断句,更将古老的智慧与当下生活、亲子关系、个人修养无缝链接。她解读“色难”为亲子关系的明镜,诠释“三十而立”为生命的觉醒,让冰冷的文字化作汩汩清泉,浸润心田。
张晓红老师(内乡志愿者)的故事尤为动人。仅有初中学历的她,初入读书会时乡音浓重。然而,在姚丽、张玉、张淼老师的引领下,她化身最执着的“摇橹人”。每日清晨五点,风雨无阻地发送读书通知,从未间断。如今的她,诵读字正腔圆,分享时泪光闪烁:“当帮扶的孩子和我同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他们眼中的光芒,让我真正懂了什么是‘不亦乐乎’!”她的蜕变,是经典力量最生动的注脚。还有李业、杨红、王美琴、齐朝凤、杨艳丽等众多老师,她们结合法律工作、家庭生活,讲述经典如何改变心态、化解矛盾、重塑命运。律师李业说“从内到外有了新的改变”,王美琴老师那句“原来孔子周游列国落魄时说的‘不怨天,不尤人’,正是教我们在认清生活真相后继续热爱生活!”如雷霆般震撼人心。
日复一日,每部经典诵读50遍以上。从《大学》到《论语》,书声从未间断。奇妙的是,我读《论语》的第一天,正是小孙女灵芮出生的日子。这份生命的巧合,更让我坚信经典诵读与生命成长的深刻联结。无论身处家中书房、学校值班室,还是社旗县城我的“云染惠风堂”工作室,只要条件允许,我都坚持与这群“云端守夜人”同行。这份坚持,源于对经典的敬畏,更源于读书会大家庭的相互砥砺与温暖陪伴。朱叶子、王净、王雪菊、司云燕等老师的身影,共同织就了这条穿越伏牛山麓的精神长河。
第三章:星火燎原——从栗盘校园到法治广场
帮扶中心与读书会赋予我的能量,绝不止于个人成长。它如同一颗火种,迫切地渴望照亮更广阔的天地。我深知,乡村的振兴、孩子的未来,离不开文化的根脉。
(一)、栗盘小学的书香校园:
2025年春季学期,在姚丽老师赠予的《学庸论语》启发下,我采购了一批经典书籍,决心将圣贤智慧引入校园。
清晨操场: 八点整,琅琅书声穿透薄雾:“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全校师生肃立操场,齐诵《论语》。声浪在田野间激起悠远回响。看着晨光中孩子们诵读时颤动的睫毛,那些曾只会念叨网络流行语的小嘴,正吞吐着两千五百年的智慧,此情此景,令人动容。
午间“润心”: 正午时分,“润心读书会”绿意盎然。教师们齐聚洒满阳光的多功能室,共读《大学》、《论语》、《不跪的教师》、《给青年教师的建议》、《养育》等国学经典教育教学名著,书页翻动声如春蚕食叶。学生餐厅内,值日教师带领孩子们齐诵经典,四十余张稚嫩脸庞,神情专注如朝圣。
周五盛宴: 每周五的分享会,是思想的盛宴。当曾经羞于发言的男孩站在讲台,流畅讲述“见贤思齐”如何帮他解开心结时,台下掌声如潮。五年级学生王梓濠将“见贤思齐”写入作文,教导主任刘超老师用“忠恕之道”化解家校矛盾…经典已从唇齿间渗进血脉,成为支撑乡村教育的脊梁。
(二)、法治广场的《论语》晨光:
暑假,星火由我深爱的栗盘小学,迅速燎原至社旗法治广场。在帮扶中心的支持和感召下,我与社旗的志愿者们——朱玉林、李杰、魏琴、王自敏、胡月婷、王燕、刘玉杰、李超英、钱仲秋、邓东红、陈敬丽、丁春辉、王成凡等,共同在社旗县法治广场点燃了“晨读之光”。清晨六点半,薄雾晨曦中,城市尚未完全苏醒,法治广场却已悄然铺展出一幅动人画卷:志愿者们悬挂横幅,摆放经典,静静守候。白发老者、年轻父母、睡眼惺忪的孩童陆续汇聚。当晨光漫过天际,《论语》的琅琅书声、励志文、感恩词便划破黎明,成为社旗清晨“最温暖的声音”、“最充满生机的风景线”。
这日复一日的坚持,是志愿者们“心纯粹、无私欲、敢担当、愿付出”精神的完美诠释。他们如同“晨曦中的点灯人”,营养了自己,温暖了四季,照亮世界!“和谁组队,决定人生上限”,他们的行动,正是这句话的最佳实践。我们深情呼吁:“放下手机,走出家门,迎着朝阳,加入诵读圣贤经典的队伍!”让这道风景线,如星星之火,吸引更多人,让“书香飘满社旗”!
第四章:惠风远播——影响深远,乡土生辉
帮扶中心的大爱之光与读书会的智慧清泉,其影响如“惠风”般远播,深刻改变着我个人、我的学校、社旗志愿者队伍乃至帮扶的孩子们:
于己: 从一名普通的乡村校长,成长为一名坚定的文化传播者和公益践行者。经典诵读(特别是参加要求极高的《六五文集》束脩师资培训班)淬炼了我的心性,提升了文化素养和品格。我更深切理解了“教育孩子是人生最庄严的战略”,领悟了“经典如沃土”、“严慈相济显慧光”、“束脩之礼连文脉”的真谛。每日“五个一”(立志、读经、改过、行孝、行善)的修炼,让生命底色日益温润厚重。行李箱中常备的《学庸论语》,已成为我行走四方的精神标识。
于校: 栗盘小学焕发新生机。经典诵读不仅提升了师生的文化底蕴和道德修养(“知书达理、仁爱孝悌”),更营造了浓厚的书香氛围和积极向上的校风。“润心读书会”成为教师精神成长的家园,餐厅诵读让孩子们在饭香与书香中浸润。分享会锻炼了表达能力,增强了自信。洛阳宝丰的杨丰烈先生(教育部“大国良师”)、西安明德理工学院郑长春,社旗的陈九生、杨维永、朱玉林、李成涛、张云振、付学全,方城县的贺宝东、王桂全等专家学者、作家、书法家的到访和捐赠,更为学校注入了强大动力。郑长春先生动情地说:“我也是李店镇走出的农家娃。这些经典曾照亮我的迷途,如今该由我们点亮更多心灯。” 这所乡村小学,正成为乡土文化传承的坚实堡垒。
于志愿者队伍: 作为社旗志愿者,我积极参与队伍发展:打印转正材料、撰写宣传文稿报道队伍成长(如那篇饱含深情的《晨光熹微处,书声润心田》),组织并坚守法治广场晨读。我的亲身经历和改变,本身就是一种感召,吸引着更多像王燕、朱玉林等有识之士加入,壮大了社旗志愿者的力量,让帮扶和文化的火种在社旗大地更加明亮。
于孤困儿童: 帮扶中心的核心使命是帮扶孤困儿童。在参与摸排、走访(如寒冬探望失去双亲的帆帆)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物质帮扶固然重要,但精神的抚慰与文化的滋养更为根本。我将从读书会汲取的智慧,融入帮扶工作,尝试用经典中蕴含的仁爱、孝悌、坚韧去温暖孩子们受伤的心灵,引导他们诵读经典,感受人性的光辉,帮助他们找到内心的力量与希望,建立生命的秩序。这正契合了中心“心灵扶孤”的深层理念。
第五章:致敬——大爱无言,行者无疆
站在乡土回望,帮扶中心的志愿者们,你们是真正的时代脊梁!
致敬秦付涛团长!您以博大的胸怀和坚定的信念掌舵这艘大爱之舟,是团队沉稳的“压舱石”和引路的“灯塔”。您的格局与担当,为“南阳无孤”的宏伟愿景奠定了坚实基础。
致敬黎晓军团长、张林玉秘书长!你们在组织、协调、推动各项帮扶工作中展现的智慧与执行力,是团队高效运转的关键。你们鼓励志愿者“勇于担当,越担当越成长”的话语,激励着无数人。
致敬张淼老师!您是“南阳无孤读书会”的灵魂工程师之一。您温和的鼓励、专业的引领,让经典从高阁走入人心,为无数志愿者和乡村教师(包括我)打开了智慧之门,点燃了传承之火。您与姚丽老师、张晓红老师共同守护的清晨书声,是伏牛山麓最动人的精神乐章。
致敬张玉老师!您在读书会的细致付出和对同修(如张晓红老师)的耐心引领,体现了志愿者最本真的互助精神。
致敬引路人茹涵玉老师、袁云平老师!是你们的慧眼识珠与热忱推荐,为我打开了这扇通往大爱与智慧的大门。你们的鼓励和支持,是我前行之初最温暖的动力。
致敬所有叫得出名字和默默付出的志愿者们!张晓红、李业、杨红、杨艳丽、王美琴、朱叶子、曹兴冉、李梅芝、王平、朱玉林、郝聚红、李挺杰、张殿举、王燕、李超英、刘玉杰、党明改、邓东红、时小凡…… 以及法治广场上、走访路途中的每一位红马甲!你们是“营养了自己,温暖了四季”的点灯人,是“心纯粹、无私欲、敢担当、愿付出”精神的最好诠释者。你们的背影,是这个时代最温暖的风景。
结语:耕耘心田,守望乡土
三十一年乡土耕耘,五载志愿同行。帮扶中心的大爱之光与“南阳无孤读书会”的智慧清泉,已深深融入我的生命,成为我守护栗盘小学、服务社旗乡土的更深厚力量。
我愿继续做一名勤恳的“农夫”,以书为犁,以心为种:
在栗盘小学的田垄上,播撒经典的种子,守护童真的梦想,静待麦苗青青,树木参天。
在志愿服务的道路上,追随帮扶中心的星光,牵手孤困儿童,传递温暖与希望,让“南阳无孤”的理想照进现实。
在文化传承的征途中,与读书会同道共勉,诵读不辍,让圣贤智慧穿越时空,在乡土深处生根发芽,焕发新生。
这片生我养我的黄土地啊,我愿永远做您怀抱里的一棵麦苗,沐浴着帮扶中心与读书会播撒的阳光雨露,努力将生命的绿色,献给这充满希望的田野,献给这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
我相信,当法治广场的童声、栗盘校园的书声、腾讯会议室的诵读声,共同汇入那响彻云霄的“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时,那掠过金黄麦田、惊起群群白鹭振翅飞向光明的,正是我们民族绵延千年的文脉薪火,在新时代的乡土上,燎原不息!
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李店镇栗盘小学
南阳市手牵手孤困儿童帮扶中心社旗志愿者 惠先钦
于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赊店镇杏林苑小区家中书屋
2025年7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