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扎泥土,心向光明——一个乡村校长的真善美人间行记

根扎泥土,心向光明
——一个乡村校长的真善美人间行记
一、序章:伏牛山下,一粒种子的初心
伏牛山的余脉在社旗县李店镇缓缓舒展,像一位慈祥老者摊开的手掌。栗盘小学就卧在这手掌的纹路里,整洁美丽的校园里香樟树华盖如荫,书声琅琅。我,惠先钦,是这片土地上生长了五十一载的一棵老树,根,深扎在栗盘村的泥土里;枝干,伸展在乡村教育的晴空下;枝叶间挂着的露珠,映照着孤困儿童帮扶路上的点点星光。
三十一年前,我一个怀揣着青春与理想的年轻人,站上了栗盘小学的讲台。那时的心愿朴素得像一粒饱满的麦种——让村里的娃娃们有书读,读好书。不曾想,这一站,就是半生光阴。讲台三尺,粉笔染白了双鬓,却点亮了无数双渴求知识的眼睛;乡间小路,步履磨平了鞋底,却丈量出帮扶孤困儿童的深情厚谊。
假期,是教书育人的老师们的休憩,却是我的另一个“农忙季”。岳父岳母年逾七旬,守着家里的九亩半地:五亩花生,绿油油地铺展着希望;三亩半玉米,亭亭玉立,像列队的士兵;一亩芝麻,细碎的小花散发着独特的清香。今年天旱,麦收后抢墒播种的艰辛仿佛还在昨日。看着岳父岳母佝偻着腰在田里劳作,尤其是那次,岳父凌晨四点就悄悄起身,在岳母的帮助下,硬是把玉米花生地的除草剂的活儿抢着干了,只为了让我少操一份心……那份不安与心疼,像麦芒扎在心上。自那以后,我悄悄把农药锁好,这活儿,得我来。于是,晨曦微露或夕阳西下时,田埂上便多了一个背着药桶的身影,给玉米花生浇灌“救命水”,给芝麻玉米喷洒控旺治虫的药,精心打理着花生套餐。汗水滴进泥土,也融入了对这片土地、对亲人最深沉的爱。
二、家之暖:烟火人间里的天伦与传承
回到县城的小家,又是另一番温馨景象。八个月大的小孙女,是全家人的心头宝。那双乌溜溜的大眼睛,像清晨沾着露珠的黑葡萄,好奇地打量着这个崭新的世界。她咯咯的笑声,是世间最动听的乐章。儿子儿媳在县城打拼,白天,我和爱人便是她温暖的港湾。清晨凉风习习,我抱着她下楼,看晨光熹微,看花开花落,听鸟鸣啾啾,教她咿呀学语。爱人操持家务的辛劳,因这小小的分担而舒展了眉头。夜晚,儿子儿媳下班归来,接过孩子,一家人围坐,灯火可亲,粗茶淡饭也吃得有滋有味。这平凡日子里的烟火气,是天伦之乐,是血脉相连的暖流,更是支撑我不断前行的力量源泉。
更让我倍感温暖的是家人对我读书学习的全力支持。自去年10月份起,我雷打不动地凌晨四点半起床,五点准时端坐书桌前,与圣贤对话,与经典共鸣,六点半结束。这份坚持,源于内心的渴望,也源于家人的理解与成全。儿子特意把他心爱的笔记本电脑送给我,笑着说:“爸,用它参加腾讯会议读书学习,多写写,把咱乡村的故事,把您的心得都写下来!”这台电脑,承载的不仅是文字,更是儿子沉甸甸的信任与期许。一家人都明白,我心中那团求知向善的火苗,需要持续添柴加薪。这份无声的支持,比任何勋章都珍贵。
三、学之乐:致良知路上的明灯与伙伴 智慧灯塔:教育大院的滋养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还未穿透云层,我的精神世界已在“致良知”的光辉中被点亮。作为线上64期正心班6班的一员,每天的功课打卡,是我心灵的必修课。读原文、听导读、品点评责善,与阳明先生跨越时空同频共振。“今人病痛,大段只是傲。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先生的警句,如洪钟大吕,震耳发聩。回想自己走过的路,田间地头与乡亲交谈时,三尺讲台面对学生时,帮扶工作中面对困境时,那不经意间流露出的“自以为是”,那点潜藏的固执,可不就是“傲”的苗头?它像一层薄雾,会蒙蔽双眼,让我听不进乡邻朴实的忠告,轻慢了孩子们澄澈透明的心。
感恩博仁老师、解娟学长、逄翠娟组长以及所有大爱付出的伙伴们。尤其是逄翠娟组长每日清晨温馨的提醒,像春风拂面,温暖而充满力量。她的话语,总能在我稍有懈怠时,注入一针强心剂,让我更加笃定地行走在“去私欲、存天理、致良知”的光明大道上。理上明,事上磨,境上炼。每一次自省,每一次善行,每一次心得的撰写,都是在心上用功,都是在剥落那层名为“傲”的尘垢。渐渐地,捧起经典,那些古老的文字仿佛有了生命,如涓涓清泉,流淌过因俗务而略显浮躁的心田,浇灭了无名火,熨平了心头的褶皱。心平了,气自然就和了。这份平和,不是软弱,而是扎根泥土后生出的从容与坚定。它让我在乡村教育的讲台上,在孤困儿童帮扶的路上,步履更加沉稳,目光更加清明。我深知,做一名优秀的乡村教师和南阳市手牵手孤困儿童帮扶中心社旗志愿者,不仅需要知识和技能,更需要一颗光明、谦卑、充满爱与力量的心。致良知的学习,就是不断擦拭心镜、点燃心灯的过程。
然而,照亮我教育心路的,远不止于此。在我感恩的星空里,社旗教育大院及其掌灯人,是无比璀璨的星辰。 感恩它的创办者——秦远晴主任及其贤内助陈万玲女士,还有他们热忱无私、倾力支持的弟弟秦建臻医生!每每念及他们对我的厚爱与提携,心中便涌起一股“何德何能”的惶恐与难以言表的深深感激。
秦远晴主任,社旗教育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一位将教育情怀融入骨髓的智者。退休,于他而言,绝非事业的终点,而是另一种更深沉、更广阔奉献的开始。他与夫人陈万玲女士,倾注心血,在兴隆镇塔前村将一方庭院打造成名为“教育大院”的精神殿堂。这里没有高墙深院的隔阂,有的是一份对教育近乎虔诚的赤诚和“有教无类”的开放胸襟。秦主任那一声声亲切的呼唤:“惠校长,这周末大院有个活动,来听听吧?”“先钦,这位是外地来的专家,你也来交流交流!” 秦建臻医生也总是不遗余力地穿针引线,引荐贤达。我,一个扎根乡村三十余载的普通小学校长,何其有幸,能一次次踏入这座汇聚了智慧光芒的庭院,与那些平日里只在报刊书籍上仰慕的名字促膝长谈?
智慧殿堂,群星闪耀。
群贤汇聚,共话育人真谛: 犹记得2025年盛夏那场细雨送爽的“教育漫谈”启动盛会。就在大院那棵葳蕤的桂花树下,社旗县关心教育的贤达齐聚一堂。老干局的领导来了,教体局的专家来了,经验丰富的校长、教师们来了。自育自学专委会副秘书长、高级教师陈曦老师的发言,温婉而坚定:“好父母是孩子的良师益友,与孩子共同成长;好父母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好榜样就是好教育……” 那份理性中饱含的温情,正是无数家庭渴望的智慧之光。县政协常委贺运海分享通过家务劳动和关爱激发内驱力的家教实践;《宛东潮》杂志社社长巴志强讲述读书改变命运的感人经历;张山昌老师强调尊重学生、重视阅读与个性化教育;银林海老师点明自学自悟的关键;李长顺老师分享用爱心、本事、方法寻找学生闪光点的实例;李道兴副校长阐述教学方法改变与家庭阅读的力量……老领导刘元众的总结,更将教育的价值与社会意义升华。晚霞中,桂叶沙沙,似在为这场乡间启幕的教育思潮鼓掌。这一切,都因摄影老师张殿举的默默付出而得以精彩定格、永恒留存。
大家风范,点亮心灯: 当魏书生老师亲临大院,整个院落都沐浴在智慧的光辉中。他那朴实无华却字字千钧的话语——“松静匀乐”、“注意力体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瞬间驱散了我管理乡村小学时的诸多困惑。他讲述的与学生相处的点滴,充满了理解、尊重与教育的艺术,让我深刻领悟到“育人”二字,重在一个“心”字。省、市、县各级心系教育的领导带来政策春风;学养深厚的专家分享前沿洞见;白发苍苍的退休老同志们沉淀着岁月的智慧。在桂花树下,在书香茶韵中,每一次聆听,都是一场精神的饕餮盛宴,为我开启通往教育更广阔天地的大门。秦远晴主任夫妇的儒雅谦和,秦建臻医生的博学健谈,陈曦老师的睿智温婉,张殿举老师的默默耕耘,以及每一位来访者的真诚,共同营造出“谈笑有鸿儒,往来皆赤子”的纯粹氛围。这座大院,因他们的存在而星光璀璨,温暖如家。
大爱践行,公益研学惠泽乡梓: 教育大院的温暖与智慧,更化作惠及乡梓学子的切实行动。秦远晴主任饱含深情的公益研学倡议书,字里行间浸透大爱:“公益性(不收任何费用)”、“秦老师助力学生成为快乐的‘学霸’!”、“把‘向往优秀’的种子植入学生的心田”。他亲自披挂上阵,利用自家大院,自担主讲,只为回馈社会,助力困境学子点燃希望、掌握方法。报名表上一个个名字(张长江、马大双、赵亚明...),承载的是家庭的期待,更是教育大院公益之光照亮的未来。这背后,离不开秦夫人、秦建臻医生、张殿举老师、陈曦老师及所有关心支持者的默默付出。
四、文脉深植:经典长河中的虔诚摆渡
当致良知平台上的晨读结束,我的书案并未沉寂。时钟指向凌晨4:50,万籁俱寂中,另一盏心灯已然点亮。我郑重翻开厚重的《六五文集》——王财贵先生那套皇皇30册的读经教育巨著。此刻,《网络回复集成I、读经原理》静静地躺在案头。手机屏幕上,“六五文集束脩师资培训”腾讯会议读书群正悄然苏醒。朗朗书声穿透屏幕,与窗外渐起的虫鸣交织,在这片我深爱的土地上,奏响一曲更为深邃的晨曲。这,是我2025年暑假,也是我扎根乡村教育三十一载后,为自己、为师生、为脚下这片热土,选择的又一次“躬身播种”——在中华经典的长河中,做一名虔诚的摆渡人。
攀登书山,束脩明志: 这条共学之路,是一场规格极高、要求极严的修行。240天(2025.6.18-2026.2.12),每日清晨5点准时线上开读,6点半结束。9000页,500万字的智慧海洋,每日需啃下50页。线上线下结合,录音打卡,一丝不苟。严格的“共学规约”如同护城河,守护着这片纯粹的精神家园:不谈政治、宗教、商业、学术,尊重体制内外。“诚意金”制度与详尽的考勤、作业(心得、思维导图)扣罚细则,并非惩罚,而是“旨在学员们能在经典诵读路上排除万难,砥砺前行”。我深知其重。每日4:30左右起床,已成为我的新生物钟。无论身处栗盘家中简朴的书房、学校值班室的一方书桌,还是县城“云染惠风堂”工作室的清雅空间,只要条件允许,我总会准时赴约。轮值带班的责任,让我每日统计出勤、作业,在群内公布,琐碎中饱含对同道的督促与关怀。线上读不完?“线下继续读,音频发读书群”。这份自律与担当,源自我内心对经典的敬畏,对提升自我的渴望,更是那份“誓以此身,奉诸圣贤”的乡村教育者情怀。
慧灯引路,心田深耕: 周末薛春黎教授的梳理与引导,如同为浩瀚的知识海洋点亮灯塔。每周的“知识梳理”,引导大家“吸收知识”,而非浮光掠影。聆听薛教授授课,如久旱逢甘霖。我深感:“教育孩子,确乎是人生最庄严的战略!”我将经典比作沃土,滋养师生的“满腹经纶”与“仁孝之心”;我强调“严慈相济”,在严格管理中显发生命的慧光;我更深刻领悟到“束脩之礼”背后尊师重道、连接天地文脉的深远意义。这9000页的攀登,是对思想的淬炼与境界的升华。从《读经教育百问千答》到《牟宗三先生全集》的脉络,系统掌握读经教育理论;深刻体认儒家心性之学、文化使命。这让我在面对复杂的教育现象和帮扶工作时,拥有了更强大的理论武器和更澄澈的智慧眼光。每日“五个一”(立志、读经、改过、行孝、行善)的修炼,更让生命的底色日益温润厚重。那份“做一名真正的读书人,并宣导影响身边的人读经典”的初心,正因这份深厚的积淀而愈发坚定有力。
五、行之善:乡土大地上绽放的文明之花
假期,也是我融入更广阔乡土文化、践行志愿精神的宝贵时光。
书香润泽,文脉传承: 社旗法治广场的晨读活动,是我汲取精神养分、传递文明火种的重要阵地。当朝阳初升,广场上便汇聚起一张张幸福喜悦的面容,一双双全神贯注的眼神。我们手捧《论语》,齐声诵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韵味悠长的书声在晨风中回荡,穿越时空的智慧直指人心。最动人的是亲子共读的画面,父母与孩子依偎在一起,共同吟诵经典,那份专注与温馨,是世间最美的画卷。那一刻,书香沁阳,文脉流淌,我仿佛看到文明的种子在一颗颗纯净的心田里悄然生根发芽。参与社旗教育大院秦远晴主任夫妇组织的“教育漫谈”等各项活动,更让我感受到一群志同道合者推动乡村文化建设的热情与执着。
文坛盛事,启迪心志: 宛东大地,文风蔚然。有幸受《宛东潮》巴志强主任和王霞老师邀请,我怀着敬畏与学习之心,参与了社旗大文化研究院《宛东潮》第二届文学新人创作提升推进会暨创刊16周年活动。会场内,南阳市作协副秘书长祁娟老师的分享如醍醐灌顶。她强调阅读积累与勤加练笔是根基,倡导用“优美且陌生化”的语言打破常规,追求真挚情感的自然流露。她剖析小说中细节与矛盾冲突的力量,区分散文与小说的特质,字字珠玑,凝聚着多年创作的智慧结晶。看着台下那些年轻而充满渴望的面孔,听着他们与名家、前辈的热烈交流,我深受感染。这何尝不是一种“真善美”的汇聚?对文学纯粹的追求(真),前辈无私的提携(善),新人蓬勃的朝气与才华(美),共同交织成一曲动人的文化交响乐。它激励着我,无论在教育还是写作上,都要沉下心来,深耕细作,从生活的沃土中汲取不竭的养分。刘元众总监回顾《宛东潮》十六载风雨历程时眼中的光芒,胡居凌主席强调“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殷切期望,都深深烙印在我心里。文化传承的接力棒,需要无数双手共同传递。
泥土芬芳,笔写春秋: 7月19日,在文化底蕴深厚的太和镇,一场关于“真”与“深”的文学对话深深震撼了我——张风羽先生《高楼村四十年》作品交流会。这位年近七旬、仅有初中学历的农民作家,耗时八年,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53万字的鸿篇巨制。他笔下的“高楼村”,脱胎于祖居的王茂楼村,跨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改革开放四十年风云激荡的岁月。书中近200个有名有姓的人物,是他对脚下土地最深情的回望,对银小富等地下党员舍生取义壮举最崇高的致敬,也是对时代变迁中农民命运最忠实的记录。
交流会上,南阳市作协副主席水兵老师的评价掷地有声:一位农民能完成如此巨著,本身就是文学的奇迹;乡镇层面为一部作品召开专门研讨会,彰显了社旗县对文化的珍视。他既肯定了作品展现历史苦难、追求善良美好的价值,也提出了中肯建议。青年作家张春峰、史恒臣的发言充满了对张老坚持精神的敬佩。史恒臣老师将张老的创作上升到“立言”不朽的高度,认为其作品是新中国发展历程的生动缩影。社旗县文联胡居凌主席动情地讲述了张老带着泥土芬芳的真诚创作故事。南阳市民协副主席宋长宽先生精准剖析了作品的艺术价值——人物鲜活、语言质朴、情感真挚。社旗县政协常委贺运海、作协会员陈万福、曲协副主席刘婷等嘉宾的发言,无不饱含着对这位“草根”作家执着精神的由衷赞叹。“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人可如蚁而美如神”——刘婷副主席的比喻,正是对张风羽老师,也是对千千万万在平凡生活中坚守理想、默默耕耘的普通人最诗意的礼赞。
坐在台下,我心潮澎湃。张风羽老师用他的笔,蘸着生活的墨汁,饱含深情地书写着家乡的历史、人民的悲欢、时代的变迁。这难道不是最鲜活、最动人的“真善美”?他的“真”,在于忠实记录,源于生活;他的“善”,在于讴歌英雄,传递信念;他的“美”,在于文字间流淌的对故土和人民深沉的爱,在于那份近乎倔强的坚持与执着。这份来自泥土深处的力量,深深地震撼并滋养着我的灵魂。
孤困帮扶,心手相牵: 作为南阳市手牵手孤困儿童帮扶中心社旗志愿者,这份责任始终沉甸甸地放在心头。假期里,除了参与文化活动,走访、关怀、撰写报道也是我的重要工作。每一次走进那些因各种原因陷入困境的家庭,看到孩子们或胆怯或渴望的眼神,我的心都会被深深触动。物质上的帮助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心灵的陪伴与精神的引导。《六五文集》的学习和致良知的践行,让我更笃信经典的力量是疗愈心伤、重塑人格的良药。 我计划将经典诵读更深入地融入帮扶工作,组织志愿者为孩子们诵读经典故事,引导他们参与诵读活动,在那些古老而温暖的文字中,感受人性的光辉与世界的善意,帮助他们找到内心的力量与希望。我用镜头记录下志愿者的付出,用文字传递困境中的希望,更用自己作为教师和经典学习者的感悟,去温暖、去鼓励那些幼小的心灵。当看到孩子们在我们的帮助下,脸上重现笑容,眼中燃起对未来的希望,那份成就感和满足感,是任何物质回报都无法比拟的。这是“善”的传递,是“美”的唤醒,是在孩子们心中播下光明的种子。我深知,帮扶之路漫长,但每一步都算数,每一次心与心的贴近,都在编织着人间温暖的网。
守望校园,静待花开: 隔三差五,我总会抽空回到栗盘小学。寂静的校园里,少了平日的喧闹,但一草一木都牵动着我的心。给那些陪伴了孩子们一学期的花草树木浇浇水,除除草,看着它们在阳光下舒展枝叶,仿佛能看到新学期孩子们在它们身旁嬉戏读书的身影。检查校舍安全,巡视每一个角落,确保一切安好。这所小小的乡村学校,早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是我的另一个“家”。守护它,就是守护乡村教育的希望,守护那些即将在此扬帆起航的梦想。新学期,我带回的不仅是充沛的体力,更有从教育大院汲取的智慧、从《六五文集》中领悟的经典教育理念。 它们将如源头活水,注入“润心读书会”和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书香校园的根基更深,枝叶更茂。
六、悟之美:人间至味是清欢,真善美在耕耘间
日子一天天过去,像田间的溪水,平静地流淌,却也时而泛起辛勤的浪花。有时,顶着烈日在地里打药,汗水浸透衣衫;有时,深夜还在灯下赶写活动报道或学习心得,腰酸背痛;有时,为了帮扶的孩子四处奔走,身心俱疲……累吗?确实累。但心中,却从未有过一丝后悔。
因为,我在这份“累”中,真切地触摸到了人世间最珍贵的“真善美”。
真在何处? 在岳父岳母凌晨四点偷偷打药时佝偻的背影里,那是不善言辞却深沉如山的爱;在妻子操持家务、照料孙辈时忙碌的身影里,那是默默支撑的柔情;在儿子递过笔记本电脑时信任的眼神里,那是血脉相承的理解;在张风羽老师八年如一日伏案疾书、手指磨出老茧的坚持里,那是对故土历史虔诚的记录;在帮扶孩子从躲闪到主动牵起我手的细微变化里,那是心扉悄然打开的信任;在致良知平台和教育大院,伙伴们真诚的分享、恳切的责善里,那是共同砥砺前行的赤诚;在《六五文集》共读群里,清晨五点准时响起的书声里,那是穿越时空、追寻大道的纯粹初心。真,就是这未经雕琢的生活本相,是汗水、泪水、笑容交织的原生态,是扎根泥土、不慕浮华的质朴初心。
善在何方? 在父母对子女无条件的付出里;在子女对父母反哺的孝心里;在志愿者风雨无阻走访帮扶的路途中;在祁娟老师对文学新人毫无保留的经验传授里;在水兵老师等专家对张风羽作品既肯定又殷切指导的真诚里;在社旗县各级领导对本土文化事业实实在在的支持里;在太和镇为一位农民作家举办研讨会的尊重里;在《宛东潮》为文学新人搭建成长平台的远见里;在秦远晴主任夫妇创建教育大院、秦建臻医生引荐贤达、并毅然发起公益研学的博大胸怀里;在张殿举老师默默记录精彩瞬间的镜头背后;在陈曦老师温润人心的育人智慧里;在薛春黎教授深入浅出的经典梳理中;在《六五文集》束脩师资班同修们相互砥砺的共学规约里; 更在我作为一名乡村教师,三十一年如一日,在三尺讲台上点燃心灯、传递知识的平凡坚守里。善,是流淌在血脉里的亲情,是超越血缘的大爱,是提携后进的无私,是对文化的敬畏与传承,是对岗位职责的忠诚与担当。它不必轰轰烈烈,却如春风化雨,滋养着乡土大地。
美在何地? 美在晨曦中法治广场上琅琅的《论语》诵读声,那是文明传承的韵律;美在亲子共读时低垂的额头与专注的眼神交织的画面,那是人间至纯的温馨;美在伏牛山下田野间铺展的葱茏绿意和丰收在望的金黄,那是大地慷慨的馈赠;美在小孙女如花绽放的笑靥和清澈见底的眼眸,那是生命初始的纯净;美在《宛东潮》活动上文学爱好者们交流时眼中闪烁的思想火花,那是精神追求的光芒;美在张风羽老师笔下那些从历史烟尘中走来的鲜活人物和他们身上折射的人性光辉,那是文字构筑的永恒;美在帮扶儿童重展笑颜、眼中重燃希望之光的瞬间,那是善行浇灌出的花朵;美在教育大院桂花树下思想碰撞的熠熠光辉;美在秦远晴主任伏案批注学员作业时专注的侧影;美在《六五文集》书页间流淌的智慧星河与凌晨共读时穿透屏幕的求知之光;美在“云染惠风堂”里,笔尖划过宣纸留下的墨痕与思维导图上绽放的逻辑之花。 美,是自然造化的神奇,是生命成长的喜悦,是文化浸润的芬芳,是心灵被善意照亮的刹那光华,是在平凡甚至艰辛的劳作中,依然能感受到的希望与诗意,是追寻大道时内心的澄澈与安宁。
七、尾声:脚下的路,心中的光
回首来路,扎根乡村教育三十一载,投身孤困儿童帮扶,行走在致良知的光明大道上,沐浴于教育大院的智慧之光,沉浸于《六五文集》的经典长河,我何其有幸!这片生我养我的南阳热土,给了我生命,更赋予我使命。父母妻儿的亲情,是温暖的港湾;致良知同修、教育大院师友、《六五文集》班同道的砥砺,是前行的灯塔;乡土文化的滋养与志愿服务的践行,是精神的沃土;帮扶对象的信任与乡村娃娃的期待,是肩头的责任。
“心存善念,天必佑之。” 古人智慧,诚不我欺。世间万物,因果循环。人生的福祸顺逆,往往源于心念的种子。抱怨命运,不如反躬自省;焦虑前程,不如笃行当下。当我们将善意融入日常的点点滴滴,将“致良知”的正念化为生命的底色,追随智慧的灯塔,浸润经典的河流,便会发现,好运并非天降的偶然,而是我们起心动念、言行举止所激荡出的必然回响。“正念越强,好事越多!” 这并非虚幻的口号,而是我一路走来的深切体悟。
咱农村庄稼人都懂得一个朴素的道理:饱满的谷穗总是弯着腰。去“傲”,就是学着像那沉甸甸的谷穗,在泥土里深深扎根,在风雨中保持谦卑。捧读经典,与圣贤对话,让智慧的清泉浇灭浮躁,熨平心灵的褶皱。教室里,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是献给未来最动听的乐章;帮扶路上,孤困儿童信赖的眼神和点滴进步,是生命赠予我最珍贵的回响;教育大院的每一次思想碰撞,《六五文集》的每一页智慧启迪,都让我心头的灯更亮一分。心平了,气就和了。这份由内而外的平和、坚定与澄明,是乡土、经典与师友共同赋予我的最厚重力量。
未来的日子,我愿继续做伏牛山下、赵河岸边一个虔诚的耕耘者。一手紧握粉笔,在栗盘小学的三尺讲台上,继续书写乡村教育的希望篇章,将教育大院的智慧、《六五文集》的经典精髓融入教学,守护乡村娃娃们求知的梦想;一手牵着那些暂时困顿的小手,在南阳市手牵手孤困儿童帮扶中心的道路上,传递温暖,点燃心灯,用经典的力量疗愈创伤,让“不落下任何一个孩子”的誓言在宛东大地回响。怀揣着从泥土中、从经典中、从践行中、从师友处汲取的无穷养分,守着咱南阳的青山绿水和淳朴乡情,在讲台上默默耕耘,在帮扶路上坚定奔走,在文化传承中尽己所能。
做一个能弯下腰倾听泥土心声、能敞开心感受人间冷暖、能静下心汲取经典智慧、心里永远装着光和暖的乡村教书匠。念念向善,步步踏实,让良知的光芒照亮自己,也温暖他人。这脚下延伸的,沾满泥土也洒满星光、浸润书香也充满大爱的乡间小路,就是属于我的,通往“此心光明”的人生大道!
社旗县李店镇栗盘小学:惠先钦
2025年7月28日于河南省南阳市赊店古镇杏林苑小区家中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