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教师专业成长中“高原现象“的克服

作者:fengyefy 来源:现代与经典 点击:1256

 

 

“高原现象”本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在学习或技能的形成过程中,练习的中后期往往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或者下降的现象。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也存在着“高原现象”。处在“高原期”中的教师,专业发展停滞不前,找不到前进的动力,影响教师专业的成长。克服教师专业成长中“高原现象”的基本对策有:

1.宏观对策优化的社会心理环境是基础。社会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发展方向,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心理环境。为了形成良好的教师专业成长的社会心理环境,应该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同时,我们还应该呼吁整个社会给教师“减压”、“减负”。

2.中观对策:学校领导的远见卓识是关键。(1)努力营造一个开放、宽松、支持性的成长氛围。学校要在感情上关心教师,事业上支持教师,为教师克服“高原现象”在情绪、情感上做了保证。(2)实行民主的管理,激发教师的自我发展需求。许多学者认为,教师的自我发展需求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作为学校,应赋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和自由度,给教师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改革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激发教师的自我发展需求,解决教师专业成长中由于厌倦、自卑等因素造成的“高原现象”。(3)通过多种渠道,关注教师的成长。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高原现象”千差万别,学校应该通过调查研究,了解不同教师在专业发展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对处于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成长阶段的教师有针对性地采取学习、培训、提高的方式,帮助教师克服“高原现象”。

3.微观对策:教师的自主实践活动是根本。克服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高原现象”,最终还要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努力。(1)正确认识“高原现象”。要了解“高原现象”是一种规律性的现象,是由于自己错误归因、压力过大、有疲惫、厌倦等消极因素造成的。当出现发展停滞等类似“高原现象”的问题时,教师应该积极调整自己的情绪,克服“高原现象”带来的挫折感、自卑感,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可以克服“高原现象”。(2)积极寻找产生问题的根本所在。造成教师产生“高原现象”的原因干差万别,如有的是因为知识不足、知识结构不合理;有的是因为没有付出足够的努力;有的是因为缺乏敬业精神;还有的则是因为缺乏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等。当出现“高原现象”时,教师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出产生“高原现象”的真正原因,有的放矢地加以解决。(3)充分利用周围资源。教研组(或年级组)是教师经常性活动的专业生活小区,教师在这里交往、备课、批改作业、讨论问题、交流思想。教研组体现着教师们直接的人际关系,也是教师专业活动中的微观心理环境,它决定着教师工作的情绪和心境。教研组的集体修养水平,构成了内在的关系状况和心理氛围。(4)倡导“课堂拼搏”行动研究。在“课堂拼博”中“学会教学”,是许多优秀教师成长与发展的规律与经验,现代教师发展的研究也表明,经验加反思的行动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最有效的途径。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强化自主实践活动,通过撰写教历,自我反思,记录自己认为对专业成长影响较大的关键事件,为教学提供基本素材,在经验中学习,在行动中研究,在反思中成长。

更新:2015-03-06 07:39:32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