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之后方显师魂的伟大
今年的九月十日正值星期一,全体教师仍在教学岗位上认真的工作着。中午
天降大雨,时断时续,一直持续到第二天早上,河水暴涨。朱阳镇南河里的四座漫水桥,正在修建中,桥墩初成,桥面未铺,不能通行。其旁边的临时便桥,经不住大水的冲击,一下子全散在了浑黄的暴水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位于朱阳镇南河里的周家河村的周家河小学,正值楼房修建,三十七名学生仍在该村桥对面的何老师家住宿。九月十一日——星期二早上,三十七名学生和两位老师站在岸边,眼睁睁的看着洪水一点一点地吞噬了便桥;眼睁睁的看着对岸的老师、同学不能相聚;眼睁睁的看着近在咫尺的学校不能上学,心急如焚。大水的轰鸣淹没了两岸师生们焦急的喊声,昏黄的巨浪绷紧了老师们的每一根神经。“安全第一”,校领导决定:“今天三十七名学生就在何老师家,有两位老师负责安排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要知道三十七名学生无书、无本、无笔,年级不一,情绪不稳,要组织好学生难度可想而知。更难的是三十七名学生的吃饭问题。村子没有饭店,村民小锅小灶的一下子根本无法解决这么多学生的吃饭问题,况且还没办法和对岸的人联系。情急之下,何老师来电话了:“别担心,我来想办法……”。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何老师平时家里仅有两人吃饭,锅小灶也小,要解决学生一天的生活,难度可想而知。但何老师没有犹豫,没有和家人商量,毅然决然的担起了这副重担。到村里借米、借面、借菜,一个人和面、蒸馍、择菜、烧饭,给学生盛菜、打饭,一拨学生吃过后,洗完、涮筷,另一拨学生再吃,待学生全都吃完饭,洗锅、刷碗又开始准备下一顿。就这样一天下来,五十多岁的何老师已经累得直不起腰了,但脸上总是带着一个教师那纯朴而温暖的笑容。
屈老师为了学生的安全,为了稳住学生,把学生集合到宿舍里,让其在床上背古诗、背单词、背公式。自己坐到床边,死死地守着,认真地教着。累了就睡,醒了就背,烦了就带学生去去厕所。一天的时间不算长,但对于何老师、屈老师来说,可真是度日如年啊!可他们不但没有怨言还满怀激情,全校的师生无不为之深深感动。
九月十二日早上,河水渐退,为了使学生不耽误学习,为了能给何老师、屈老师减轻压力,校领导决定,接学生过河上学。六点半左右,男教师纷纷来到河边,搬来梯子下河岸,搬起石头铺河床,不一会儿,一条弯弯曲曲的“爱之路”在渐退的河面上铺就了。大学生踏着“爱之路”在老师的护送下一个个安全的过了河,小学生在老师的背上也一个个过了河。你看,五十七岁的赵高才老师,挽起裤管,脚穿拖鞋,背起学生,踩在冰冷的河水里,蹒跚前行。流动河水映照着赵老师那张永远慈祥的脸,河底的砂石承托着赵老师那坚定前行的身躯,秋季深山中清冷的早晨感动着赵老师那颗火热的心。学生回到了校园,偎着老师,拉着同伴,有的眼睛里还闪着激动泪花,好像久别的游子回到了故乡,回到了妈妈身旁。
下午放学,学生吃完了饭,又该就寝了。孩子们背着书包,带着老师的嘱托,借着山里夕阳的光辉,在老师的背上,老师的搀扶中,老师的目光下过到了河那边。第二天又在老师的护送下过到了河这边。
就这样过着,没有一个老师问桥何时修好;就这样过着,没有一个老师为此叫苦;就这样过着,有一个老师这样风趣地说:“这几天我们的背成了学生上学的路”。是呀,虽然洪水可以冲断小桥,却冲不断孩子们求学的路。因为这路是老师们用宽厚的爱做路基,用宽厚的背做路面而铺就的,坚固无比,不可撼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