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尊自信的教师
做自尊自信的教师
一个人,不是有多少钱就有多少成就。身边有人中奖500万元,你会羡慕,但内心里不会产生敬重。敬重和羡慕是两回事。我们敬重功成名就的企业家,不仅是因为他拥有雄厚资产,更在于他在打拼企业过程中表现出的卓越才能,以及他的企业为社会做出的实实在在的贡献。人生的成就,重在“有为”而非“有钱”,尽管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作为一名教师,完全可以成为一名受人敬重的“有为者”。我们每教一个班级,就为一批孩子一批父母一批家庭,做出实实在在的“为”,我们教书育人一辈子,就做了一辈子实实在在的“有为”事。不管经济大潮如何席卷而下,面对人生,请自尊自信:我,能成为大写的“有为”的人。
做一名有为的人,要奋斗,要拼搏。做一名有为的教师,也要奋斗,要拼搏。接触过不少青年教师,他们总认为自己底子不好,成不了器。这个想法很普遍,是个普遍的错误。哈佛大学一项研究表明,工作中能否做出成绩,态度占85%,知识和智力只占15%。“细节管理专家”汪中求有一个著名的2.18分理论:人的智商分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他认为从对人的一生的作用来看,智力因素占40%的权重;在智力因素的知识和技能对比中,知识占40%的权重;知识又分为书本知识和社会知识,书本知识占40%的权重;书本知识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又占40%的权重。由此便能得出这样一个分值:如果你在学校的总平均分为85,在学校学习所打下的底子,不过是1x40%x40%x40%x40%x85=2.18(分)。那些自认为以往的学习没打好底子的教师,最终什么也没做成,表面看来,似乎印证了自己的预言,其实正是这种先人为主的消极态度,把他们潜在的“人”的能量给封杀了。
我认为,一个教师要想做到杰出无比的程度,或许需要点天分,需要后天环境等各种因素,但是要成为一名骨干教师,成为一定范围、一定领域里有成绩和名望的人,则人人都可以通过自身努力与奋斗达到。你知道博格斯——这个身高只有1.60米的小个子吗?你相信他曾是美国NBA最杰出、失误最少的后卫之一吗?小时候的博格斯立志要做NBA篮球队员,那时,有多少取笑他的人。嘲笑面前,博格斯没有后退,他以更加刻苦的方式练球,并在练习中发现矮个的优势:行动迅速、灵活,像子 弹一样;运球重心低,不会失误;个子小不引人注意,抄球时容易得手。现在,当年嘲笑他的人都这么炫耀:小时候,我经常和博格斯一起打球呢。你看,即使像博格斯这样有“先天不足”的缺点的职业球员,都能以后天的努力来扬长避短,何况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往往并没有如此致命的先天缺陷呢。
达尔文上学时,所有的老师和长辈都认为他资质平庸,与聪明沾不上边。罗丹在父亲眼里是“白痴”,在老师眼里前途无“亮”,艺术
学院考了三次也没考进。爱因斯坦4岁才说话,7岁才识字,老师的评语是“反应迟钝,不合理,满脑子不切实际的幻想”。但他们在嘲笑面前依然保持着自我,保持着不懈的努力和奋斗,依然拍着翅膀飞啊飞,依然在心底里对自己说“我行,我可以”,这是他们从众人眼里的庸者成为世人眼里的伟人的重要原因。
大量深入的研究表明,聪明并不必然导致成功。最聪明的人往往并不是最有成就的人;最有成就的人,也往往并不是最聪明的人。成功最需要的是一种坚强的精神品质,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贫无可奈唯求俭,拙亦何妨只要勤”。哪怕是笨鸟,也能“笨鸟先飞”。我甚至在相当多的场合里偏执地讲,现在可以把“笨鸟先飞”改为“笨鸟肯飞”了。我接触了不少青年教师,他们的致命弱点恰恰是不想飞、不肯飞,他们躲在公办体制这把大伞里,怕外面的风雨,怕太阳的炽热,怕路途的坎坷,怕寒风的凛冽,怕秋雨的狂暴,怕黑夜的漫长,怕身心的疲惫,怕失败,怕出丑,怕这怕那,怕到最后,人生都淹没在“怕”的海洋里了。
达尔文在晚年这样感慨:“我这样一个才智平庸的人,居然能够在那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信仰,实在出入意料。我的小学老师和我的父亲甚至认为我是一个平庸的孩子……”面对这份人生感慨,年轻的你,有什么理由不鼓足自信的风帆呢?
做超越失败的教师
任何人的成长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一个在事业上一帆风顺的人,一个没有经受失败煎熬和挫折折磨的人,不可能具备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一个没有优良心理素质的人,不可能经得起漫长人生路上的各种压力和考验。而心理承受力是在失败的不断搓揉中诞生、增强的,就像面粉要揉成具有韧性和柔性的面团,放上水后捏,捏一遍两遍不行,再捏,再揉,捏上百遍,揉上千遍,它就不散并且有韧劲了。你看到教育界的名师、大师在大型课堂教学观摩会上,没有丝毫紧张与慌乱,谈笑风生间,妙语连珠里,课堂在众人钦佩的眼神中余音绕梁。但是如果你有机会走近他们,如果你能深入了解他们,我相信,每一位名师都历经过失败的痛苦的搓揉的。小语界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屡次提起年轻时上的一堂公开课,那节课是学校隆重推出的,邀请了三省一市的专家和领导,但他上砸了,砸到自己都不知道怎样走出教室。但是这失败带给他很多教益,暴露出的问题,让他真实地、彻底地了解了自己,失败让他拿出了从零开始的勇气,失败让他静下心来沉浸到再研究中去。每次谈及经历,薛老师都会说起那次失败。毫不夸张地说,每一个成功者的脚下,都有失败的基石垫着,他们之所以伟岸,是因为他们站在了那些我们不愿意站的失败的基石上。我们看到他们成功的风光,而他们脚下,曾经和你我一样,泥泞不堪。
是的,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就因为他们在失败的熔炉里冶炼了,因为他们能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困境,因为他们懂得困境后的“5分钟”就是光明和温暖。年轻的老师们,一个没有历经失败的熔炉考验和锤炼的人,即使获得成功,那也难逃“偶然”之说,难逃最终的低落和失败。此刻或许你正为一次赛课的失败而痛苦,或为自己的一项教改实验没有取得相应的成效而懊悔,或许你的教学论文评比又名落孙山,或许你带的班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那么你要知道.这是上苍对一个成功者必然的垂青,这是让你在考验中获得优秀的心理承受能力啊,跨过这一道坎,你将处变不惊,你将从容优雅。所谓“烦恼即菩提”,没有烦恼的锤炼,怎么能证得菩提呢?
英国劳德保险公司曾从拍卖公司买下了一艘船。这艘船1894年下水,在大西洋上138次遭遇冰山,116次触礁,13次起火,27次被风暴扭断桅杆,然而它一直没有沉没。据英国的《泰晤日报》说,截至1987年,已有1230万人参观过这艘船,仅参观者的留言本就多达170本。人们为什么对这艘船有这么多的感慨?仅仅是它的传奇经历吗?当然不是。人们从船的身上读懂了人生,那就是:“在大海上航行,没有不带伤的船。”失败与伤害是如此正常,因此,年轻的老师们,失败面前,全世界都可以指责你,唯独你不要指责自己;全世界都可以放弃你,唯独你不可以放弃自己。用失败惩罚自己,到最后会把所有自信摧毁,会对以后的教育人生的追求抱着无所谓乃至麻木的态度,这是最可怕的惩罚。这种惩罚将使一个积极向上的人,从优秀人生的大部队中淘汰出来,陷入人生真正的可怕困境。
年轻的老师们,不管你经受何种失败,你不会贬值,只会升值。因为你已收获失败。成功带给人的是荣誉——人是很容易在荣誉面前失去方向和继续前进的勇气的动物,唯有失败,真正给人带来进步的思索。不管此刻的你或未来的你将遭遇怎样的失败,请你记住,你没有贬值,在这些磨练中你已得到升值,只是这些价值,目前还没有适当的方式和机会展露出来,它需要在下一轮的实践中给你惊喜。可以说,99%的成功者都经历过一次次的失败,只是他们懂得,失败之后自己没有贬值,他们知道,失败100次,第101次成功了,这个生命就有了真正的价值。而就此沉沦下去。那不仅是一种人生的遗憾。我对你的期望是,从你开始奋斗的教育人生算起,5年内不管遇到怎样的风浪,请不要放弃。你应该知道,种在泥土里的花,一些在春天绽放,一些在夏天绽放,还有一些在秋天绽放,这个时候你或许担心了,马上就冬天了,我的花怎么还没有开呢?你知道吗?你种的是梅花,只有到了冬天,才绽放其傲雪的丰姿。
做挑战自我的教师
有位年轻的老教师找我。他30出头,却已有十多年教龄。他感慨地说,像他这种年龄做教师没戏唱了,35岁即在眼前,一过这线,转入中年教师队伍,什么教育教学评比都将与之无缘,教育人生从此平淡而过。我理解其感慨。很多地方把培养目标锁定在刚出道三五年的青年教师里,之后大都由教师自生自灭。那位年轻的老教师的感慨也是出于这种管理上的缺陷发出的。但我认为,重要的是主观。有位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35岁后才转行教语文,但他取得的成绩是99%1~上的、一入行就教语文的老师无法比的。内因决定外因。35岁左右的年轻的老教师,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社会经验,家庭生活也较稳定,不用谈恋爱也不必给孩子换尿布,进入一个相对清闲的状态。而“清闲”,正是消磨人奋斗志向和勇气的杀手。就像找我的那位年轻的老教师,他说“没戏唱”,只是为自己进一步心安理得地“清闲”下去找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
35岁对众多的人(当然包括教师)来说是一个年龄的隘口。这个时候能振奋起来的人,将使教育人生成为一种自我实现。我常为老鹰的自我挑战所钦服。你可能不知道,老鹰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它能活70岁左右。要活那么长的寿命,它在35至40岁的阶段必须做出困难却重要的决定。这个阶段,老鹰的爪子开始老化,无法有效抓住猎物,它的喙变得又长又弯,几乎碰到胸膛;它的羽毛长得很厚,使它飞翔的翊膀变得十分笨重。它只有两种选择:等死;或者经过一个十分痛苦的更新过程。在这个十分痛苦的过程中,它必须努力地飞到山顶,在悬崖上筑巢,停留在那里150天。它先用大喙击打岩石,直到喙完全脱落;然后静静等待新喙长出;再用新生的喙把指甲一根一根地拔出来;新指甲长出后,再用它把羽毛一片一片拔掉;5个月后,新羽毛长出来了,老鹰又将在蓝天上威武地翱翔三四十年。年轻的老教师们,如果你对自己的教育人生现状不满意,那么就应拿出鹰的勇气来改变自己,把身上的懒惰摔打个粉碎,再把身上的清闲一片一片拔掉,最后把身上的借口一个一个无情地揭穿,像鹰一样勇敢地向自己开刀。自然,老鹰如果不这么做会有生存的危机,我们不这么做,不会有生存的危机,但是我以为这正是我们最大的敌人。试想,如果鹰被人圈养起来,有吃有穿有住,35岁后的鹰还能有搏击蓝天的快乐和自豪吗?
我对那位年轻的老教师说,如果你不满足于生命现状,那么请不要用“年龄大了”来做无谓的托词;如果不尝试着去改变就永远无法改变,而一个人下定决心改变,则什么时候起步都不嫌晚;一个人下定决心要做成一些事,则什么人都将为你闪道开行。被动等待,总会落空,只有主动追求才会成功。我们无法改变整个教育的大环境,但是,正像一位知名人士说的,“上个世纪最伟大的一项发现是,人可以经改变自己的态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我们无法改变环境,那么就让我们改变自己的态度吧。
我愿意坦陈我的教育经历:教了10年书,我才在本地区获了一个赛课奖,而这个奖很多青年老师出道三四年就获得了,我就想,就当减去十年吧,那我不就是一出道就获奖了。一个一出道就能获此奖的教师,将来一定不会太平庸。26岁那年,我发表了第一篇“豆腐干”,这同样不值得炫耀,出色的年轻老师那个年龄已发表好多了,我就想,减去十年吧,就当16岁,16岁能发表教育文章,天赋不错呀。32岁那年,我出版了第一本书,这个年龄出书也很普通,我就想,减去十年吧,就当22岁,22岁能出版专著,该是个有前途的青年吧。又想,一个22岁能出书的青年教师,努力到44岁,一定能做出点成绩吧,而到那时,再加回那十年,也不过54岁,54岁能做出点事来,人生没白活呀!要知道多少人从朝气蓬勃到白发苍苍,一无所获。
因此我要说,如果你今天是30岁,不妨看作是20岁,如果是38岁,不妨看作是28岁。人定胜天,从某种意义上讲,倦怠期只是一个定义,书上的定义,它只是一种善意的警告,警告我们要唤醒心灵深处的教育激情,把教育人生活得更积极、更充实些。年轻的老师们,不管你有没有过倦怠期、是否处于倦怠期,我们的心灵深处都应该有一种挑战自我的精神和力量,它使我们的教育生命同青春一样热血沸腾、轻舞飞扬;一个善待教育的教师,才是一个善待自己生命的教师——要知道,我们的生命,已经注定和教育血脉相连;要知道,一个人活着总要对人生对生命有一个交代,一群教师如果迷迷惘惘,这个学校就非常可怕;一个民族的教师如果迷迷惘惘,那么可怕的将是整个国家。
做远离安逸的教师
有这样一部关于熊猫和北极熊的电视片。熊猫和北极熊有共同的祖先,由于气候变化,同一祖先的熊,一批移到中国四川的温带地区,另一批移到北极的寒带地区。按一般逻辑,进入寒带地区的熊会冻死、饿死,温带地区的熊会很容易活下来。结果却相反,由于环境好,熊猫由以前比较凶猛的物种变成好吃懒做、濒临灭绝的动物。因为熊猫退出了竞争机制。温带地区食物多,食肉动物也多,老虎、狮子和狼常和熊猫抢食物,熊猫抢不过它们就不吃肉了,改吃草。食草动物也多,熊猫决定连草也不吃了,吃其他动物都不吃的竹子。这一下它犯了致命错误——它选择了唯一的食物来源。当竹子越来越少时,就有大批的熊猫被饿死,最后全世界只剩下屈指可数的少量熊猫。北极熊却在北极生活得很好,比当地的任何动物都更凶猛,体重也比熊猫大两倍。它本来是陆生动物,但最后能在海中游泳长达几小时,且能捕食水中生物,实在没东西可吃时,还能在零下四十度的北极冬眠,北极生存环境的恶劣导致了北极熊强健的体魄和强大的生存能力,
这个电视片有一种经久难忘的震撼力。在绝境和安逸面前我们会选择什么?是的,我们大都会选择安逸,却不知安逸了,也就退化了,驻足不前了。想想真是这样,学校要参加某公开课活动,要派人上公开课,你不想去,他不想去,最后某人去了,大家觉得这人真是倒霉,我可以解脱了。要参加某教育教学研讨活动,学校要有教师代表发言,你推她,她推他,推来推去,敲定了一个人,这人困苦了好一阵子。这么苦累了三五载,当年那个黄毛小子或丫头,居然从人群中冒出来了,成了名副其实的佼佼者。我们这儿有句俗语,叫“小时苦不是苦,老了苦真是苦”,年轻的时候吃点苦不算苦,而是一种锤炼,一种成长,错失这个生命最结实最富耐力的季节,人就长不大了,成不了业了;老了,再切己体验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句话的涵义。生命到蜡烛的尽头,想奋斗也不成了,没有耐力,没有火热、激情四射的躯体做物质保证了,这种晚年悔恨与凄苦辗转心头,其苦莫名。新东方的俞敏洪先生说:“艰难困苦是幸福的源泉,安逸享受是苦难的开始。”教育工作弹性很大,一天的工作量,用三五个小时能做,用8个小时能做,用12小时也可以做,你选择安逸的三五小时,时间会给你带来最严厉的惩罚;你选择10小时甚至12小时,时间会给你带来最温馨的奖励。现在有的老师说我当不了一线教师,退做二线教师;做不了二线教师,我转个职工岗吧,看图书室,也很舒服。这种人生总让人想起熊猫不吃肉吃草,不吃草吃竹子……
生物学家做过实验,同种生物放在两种不同的环境中,一种是非常舒适的环境,一种是要通过努力才能取得食物的环境,最后的结果永远是生活安逸的生物不是早死就是病死,而在恶劣环境下的生物却过得非常快乐而且长寿。人也一样,凡是那些在艰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都是比较坚强、有活力并能取得成功的人;而在舒适安逸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通常都没什么出息。在今天,特别是独生子女一代的青年教师,结婚前,父母几乎解决了一切问题,过着比较安逸的中产阶级的生活。我一直有点杞人忧天,担忧这种幸福生活是否会过分地使人滋生安逸的病毒?因-此,我总想呼唤:年轻的你,请从眼前的安逸、享受和懒惰中走出来吧。你享受了眼前,便不能享受将来;你怕吃苦,到头采吃一辈子的苦。不怕吃苦的人,其实最多吃半辈子的苦。不!晚年的时候,回过头看自己那段奋斗的岁月,你会发现,那段吃苦的日子,才是人生最有滋味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