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理解教育内涵,提高教育质量

作者:吴国 来源:XSK 点击:6855

华东师范大学高级研修班学习收获之一

8月14日,山东省滨州市教研员高级研修班在华东师范大学文科大楼举行了开学典礼。上午,聆听了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终身教授陆有铨作的题为《基础教育改革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报告,受益匪浅,收获与启发列举如下。

一、 教育是教师和学生合作的活动

专家观点:教育VS畜牧业

把学生当畜牧来对待,动辄棍棒相加。

反思与启示:

体罚学生现象屡禁不止,暴露了教育活动中仍存在畜牧业倾向。

专家观点:教育VS工业

教育是时代的产物,工业生产发展之后,把不同年龄的孩子集中在一起学习,改变了“一锅煮”的教育模式。但是,工业生产没有意识,完全受人摆布。把教育活动等同于工业活动,过度强调人的主观愿望。

反思与启示: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曾经一度被很多学校推崇,甚至作为其向社会承诺,宣传教育理念的流行广告词。这种教育思想过度强化人的主观愿望,把教育等同于工业制造活动,本身是存在问题的。

专家观点:教育VS农业

农业生产的对象是有生命的植物,农民只能为植物生长创造适宜的条件,却不能改变植物性质。即使农民罢工,我们也可以获得粮食,大自然会给我们提供。也就是说,农民可以帮助植物生长,却不能代替其生长。

教育活动类似于农业生产,农民给生长创造条件,如果风调雨顺,就会丰收。教师的职责就是保障人生长的条件。

“再好的老师也有差学生,再差的老师也有好学生。”“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学习,不能代替学生学习。”“好学生不是教出来的”。一个好老师对待好学生的正确策略是“点拨”,而不是一味地“教”。教师的大量精力应该用到差生身上。

高科技可以制造卫星,确无法造出一棵普通的小草,生命是大自然赋予的,学生与生俱来有发展的潜力。教育不是制造活动,我们可以促进、减缓、停止发展,但不永远不能制造发展。

反思与启示:

农民要获得丰收,需要具备丰富的对农作物的管理经验,如果任其自生自灭,是不会获得丰收的。而如果违背自然规律,“拔苗助长”,结果可能会颗粒无收。

目前,诸多学校课改成果丰硕,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过多过滥现象突出。“不教也是一种教学方法”,我们应该研究“什么时候教,什么时候不教”,追求“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

指出:“课堂上,教师要封住自己的嘴,让自己少说一点,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我们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尝试自主探究学习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真正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更新:2011-09-03 05:19:28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