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名专业化的教师——我永久的追求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
暑假,拜读了《不做教书匠》这部书,受益匪浅!管老师和我们谈人生,讲教育‘将道理寓于故事,针对教育现状及教师的思想言行谈经论道;以响鼓开篇,令人振奋;以悠扬的乐曲结尾,让人回味无穷。《不做教书匠》分了许多节,或讲述、或引用、或故事,还有唯美的插图组成了这本值得一读、再读、细细品味的书。读这本有很深的感受:
一、既然选择,就要爱它
在第一章节提到做老师要有方向感,管关老师提到意大利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的小故事,帕瓦罗蒂在毕业时,他问他父亲是从事教育还是向歌唱方面努力,他的父亲回答他,如果你想同时做两把椅子,最终你只会掉到两个椅子之间的地板上。最终帕瓦罗蒂选择拉唱歌,并付出艰辛的努力,终于成为著名的歌唱家。我们当时在选毕业方向的时候可能都碰到帕瓦罗蒂的情况,但我们最终还是选择了教师这个行业。当时想这个行业风不吹,雨不淋;工资虽少,但还算稳定;尤其对女孩子来说还算是很体面很安全的行业。但真正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才发现这个行业真的很不容易,早起晚睡不说,心里要处处想着工作上的事。但是,这种想法只会让自己变得不开心。所以,干脆抛开这些想法,投入地,全身心地工作,反而很快乐。勤勤恳恳地做好每一件事,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对我们来说才使重要的。我们既选定教育,就要爱教育。
二、倾注真情 运用智慧
仅仅有方向还是不够的,有爱还是不够的,我觉得还要运用自己的智慧教学才能有所获。在这部书的第八章,做一名有智慧感的教师中,管老师提到:不管做什么工作,机械性的作业永远也做不出成绩来,机械的结果只是使工作越发无聊,人生越发混沌。不管什么工作,要想做出成绩来,请用上你的智慧。没有智慧,我们就缺乏透过琐屑和繁杂洞察精深和微妙的能力,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
三、学会等待 学会“苦”爱
教育有时就需要等待。都说“等待是一生最初的苍老”,谁也不愿意用漫长的等待来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是,如果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必须学会等待,等待你的努力浇灌在学生身上绽放。从生活的每个细小处让学生感受教师的良苦用心,终于等到了孩子的转变。因为有一条真理告诉我们:不管物质以何种形态存在于世,必定会由量变到质变。书中有一个小故事让我现在都记忆犹新,说有一高三学生整天吊儿郎当,不好学习。一天,班主任当着全班的面羞辱他:“如果你能考上大学,我就跪在操场上趴一圈。”男生大受羞辱,发奋图强,一年后,那个学生考上了大学。一天,他正好和女友在路上散步,遇到高三时的同学,他们聊起了班主任,他狠狠地说起了那件事,说我没叫他跪操场上趴一圈已是对他最大的宽恕了。同学惊讶极了,说难道你不知道这是老师使用的激将法吗?他想了想后全明白了,流下了悔恨的泪水。一想起这个故事,心不由得颤抖。教师的爱表现形式有很多种,舆论更多的是宣扬那种“甜”爱,而这种“苦”爱更加震撼我的心灵。这位班主任真的象一位高明的医生,会在药中用毒。药轻了,不起效;重了,会出人命。正是这位班主任的恰倒好处地用“药”,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潜力以及性格中的叛逆与不服输,都清清楚楚的,他用了大家看来一副很危险的药,他却胸有成竹。这种爱看似残酷的,却是富有智慧的。
四、学会放弃 固守选择
不仅我们教学中需要智慧,日常生活中我们也需要智慧。例如讲述“放弃的智慧”这一篇文章中,作者是从看张艺谋的《英雄》中获得“放弃”和“追求”这两个执着的信念启发的。残剑的智慧是“放弃”,在放弃中获得更高的人生境界。作者被“放弃”所演绎出的智慧折服。正如人们常说,人要有所追求,追求强调得到和拥有,但有的时候,追求越急迫,离真正的境界反而越远。所以对我们教师而言,我们也需要一种放弃的智慧。人生路途遥远,如果一味地想着得到和拥有,身上的累赘和负担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重。人生要追求,要拥有,但也要学会放弃,就像整理零乱的屋子,总要把过时的、淘汰的东西丢掉,这样才能轻装上阵,走得更深、更远。放弃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上个世纪50年代,爱因斯坦收到了一封信,信中邀请他去当以色列的总统。出乎人们意料的的是,爱因斯坦拒绝了。他说:“我整个一生都在与客观世界打交道,因而既缺乏天生的才智,也缺乏经验来处理行政事务及公正地对待别人,所以,本人不适合如此的高官重任。爱因斯坦如果当时步入政界会是什么样?云南省委副书记丹增说的好:“当官最实惠,我们的制度就是吸引人才去做官。做了官就有人请客,拍马屁,车子,房子都会跟上,造成大家都挤“ 独木桥”。现在重视,关心,爱护人才的办法就是给个官级,给顶官帽,这种做法不知害了多少科学家!科学家不会说假话。所以爱因斯坦是明智的,不然,我们将会少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经历告诉我们要学会放弃,放弃是一种智慧。
五、不怕失败 敢于尝试
《不做教书匠》这本书像一个知己、一个老朋友,他慢慢给你阐述一些道理,让你从阐述中明白那个浅显的道理。读这本书真的一件幸福的事情。其中更让我感触最深的一段是“年轻的老师们,不管你经受何种失败,你不会贬值,只会升值。失败本身就是一种收获。对于一个勇敢的人来说,惟有失败,真正给你带来进步的思索。或许这次评优课你失败了,或许这次论文评比你名落孙山了,或许这堂研讨课你上砸了,或许你多次投稿都石沉大海,或许你的教改实验没有预期的效果,或许这学期你的教有贬值,在这些磨练中你已经升值,只是这些价值还没有适当的方式和机会展露出来,它需要在下一轮的实践中带给你惊喜。”看到这样的语句,这样深入我们内心的语言,这样贴心地为我们分析失败,鼓舞进步,怎能不让人激动?
我国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之渔。当代教育界流行一句名话,即“教是为了不教”,并把它视为教学的最高境界。国外教育界提出“迁移而教,为迁移而学”。可见重视学生的后天学习、后天发展,是最科学的教学方法。回顾自己的教学,大部分时间只是老师所说的教书匠了。《不做教书匠》只要我们心中有教育,心中有学生,我们每天都很努力地学习着,工作着,始终跟着时代的脚步在前进,我们就能成为学生心目的好教师。这是最重要的!所以,从现在开始,做一名专业化的教师,将是我永久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