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善于思考的老师(教育名著现场写作)
“教而不思则滞”,从事十多年教学生涯的我深有感触。一位教师若不善于思考,就算教三十年的书,充其量也只能算教三年,其它年限的教学都是这三年的简单重复。既然选择了三尺讲台,我就要做一个善于思考的老师。
当学校要求上交一定数量的反思时,我开始挺反对的,总认为这是一种形式,一种任务,给我们一线老师增负。直到有次,我扬扬洒洒地上了一堂课,正打算宣布下课时,有位学生冒出了一句让我愣住的话,“老师,你上的这堂课跟在二班上的课好像一模一样。”原来那位同学是从二班转到这班的。而我却是将在二班上的课COPY到这个班级,没有任何的改变。那句话是在教学生涯中让我最难堪的一句话,刻骨铭心,但同时我也感谢这位学生,因为他唤起了我的思考。
做为教师,总感觉自已也很忙,陀螺似的忙着备课,写教案,上课,批改作业。。。。。而我却忽视了做为教师最重要的内容——思考。没有了思考,我的工作只能算是一种没有质量的工作。苍白,无力,瞎忙。也就失去了教学的真谛,过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生活。
台湾大学有口钟叫傅钟,傅钟每天只敲二十一下。这源于台湾大学原老校长傅斯文的一句话:“一天只有二十一个小时,剩下的三个小时是用来思考的。”傅老校长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思考的重要性。而做为教师的我们,思考也犹为重要。因为只有思考才知教不足,我们每堂课虽然是经心设计的,但“金无足赤”,一堂课下来总有你不满意,有待提高之处。经过反思才能迷补这种遗憾,才能做到下堂课的更精彩;只有思考才知教之本。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就是在平时的点点滴滴教学中摸索出来的。若不加以总结,经验教训就会从身边溜走,你也就无法谈教育之本质;只有思考才知教之变,每个课堂都是瞬间变化的,我用二班的教学COPY到一班,只是一种简单重复,根本没有创新。没有质量的工作一定应付不了当今时代的中学生。无法与时俱进的工作最终只能被淘汰,最后也就会沦为跪着教书。
苏霍姆林斯基就擅长写教学反思,三十年如一日,将自已的教学故事,教学经验写成随笔,没有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理论,但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思考却凝聚成“教育百科全书”。正是因为他的善于思考,他成功地由一名教师转变为一名伟大的教育家。成为我们教师的学习榜样。吴非老师,于漪老师,李镇西老师等等这些当代的名师,他们的成功也是因为他们善于思考,把自已的教学经验写成教学随笔,告诉我们一个个教育理念。
吴非老师写的《不跪着教书》的书外之音是,只有善于思考的老师,才能教出有自信,有人格,有个性的学生。确实,做为当代的教师,我若再不善于思考,也会沦为跪着教书。为此,不仅出于工作的需要,也是出于个人生存的需要,我要做一个善于思考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