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姚校长的成长所想到的
前几天,参加扬州市教育局组织的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在授课的专家中,有一位特级教师的专业成长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就是仪征中学的姚国平副校长。姚校长有一长串的各种头衔,他是省特级教师,同时也是一位资深的藏书家,在他家的客厅、房间里,摆满了他多年来辛苦积累起来的藏书,总数达到一万多册。一万多册,少说也值十多万元吧,委实是个惊人的数字。可不要以为他是个只会藏书,不会读书的人。其实他读书治学的那股子狠劲儿才是真正让人佩服的。他看过的每本书上都有密密麻麻的笔记,一本十多万字的书他的批注竟然有六万之多,在他25年地教学、管理生涯中,他积累了四百多册的备课笔记,两百多册的听课笔记,有两百多本的阅读剪报-----
遍览姚校长的成长轨迹,成功绝非偶然,我以为最重要的是他后天孜孜不倦的学习和努力。说起来,姚校长的原始毕业学校并不出众,仅仅是毕业于扬州教育学院,这个有点不入流的大学。但是,是谁说过,大学只是“大致学学”,其实后天的继续教育才是人与人拉开距离的根本。有的人将毕业文凭当做学习生涯的结束,之后再也难有拿起书来看下去的冲动,而有的人则将目标定在了远方,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风雨无阻,一路前行。
想想我自己,其实不能算是个特别爱学习的人。从中师到大专,再到本科,断断续续地拿了十多年。这其间有多少时间,就在目标迷失的犹疑与错愕中,白白地溜走了。等到做了学校分管教学的主任,做了校长,因为要推动学校业务的进展,才感到专业上还有很多的“不知”和“浅薄”。比如对培智教育,对康复理论等等,有很多知识的学习才刚刚开始。想想凭着一知半解的知识和半生不熟的理解,去推动学校专业化地发展,是一件多么危险和不负责任的事情!
“木桶理论”说,木桶的盛水量取决于最短的那根木板。一个学校的发展,尤其是专业型的发展是离不开校长和一批管理、学术骨干的专业的厚度的。这个专业厚度,就是专业学养,包括对学校管理知识与业务知识的熟练掌握与自如运用。为着这个目标,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的事要做。比如,要进一步梳理自己的管理经验,更优化地做好学校管理;更进一步积淀自己的学术素养,形成更多更丰实的成果。
拒绝成长就意味着死亡。前不久,我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下定决心报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研究生课程班,修读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课程,准备几年后再申请同等学力的硕士学位。一个快近四十的人了,还要去读研究生课程,妻说,我这是在自残。但于我来说,学习是一种难得的成长体验,有时间在尘俗的喧嚣中静下心来学习,给心灵以滋养,给生命以动力,不也是一种幸福的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