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一碗水·一桶水·一缸水

作者:张健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职教研究所所长、教授) 来源:中国教育报 点击:4256

一直以来,教育界流行着这么一句话:“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对于这句话,如果从量的方面解读,要求授知的教师知识储备一定要大于学生,激励教师不断丰富更新自己的知识,尚有一些积极性的话;那么,从质的方面理解,就会感到大有问题。同样由比喻切入,我们熟悉的还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里以“春蚕”和“蜡炬”将教师比喻成最无私奉献的人。的确,教师对待学生是最无私、最真诚的,总是希望倾其所有、所知、所能传授给学生,希望他们超越自己,进而奉献社会。就是说,教师如果有一桶水,就会尽量给学生一桶水,决不会有所保留。至于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教师因方法不当而造成的知识漏失,或学生接受过程中因努力缺位而产生的知识折损,以致没有达到“一桶水”,而是“一碗水”,那也并非教师本意,需当别论。所以,对“一碗水”之说应予以解构。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教师要给学生“一桶水”,若心想事成,那是最好;若实际只给了“一碗水”,就要认真反思、改进,努力追求“一桶水”的目标境界。

当下,教师在“给水”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变味、走样的情形。例如,一些教师(不少还是骨干教师)出于利益考虑,课堂上并不把核心、关键知识教给学生,而是留待课下补课时再教给学生。在这里,知识成了一种待价而沽创收的砝码,能力成为愿者上钩开价的本钱。这种虚多实少的讲授、拜金逐利的行为、走火入魔的异化,已完全背离了教师的道德规范,折射出这些人师德的缺失和品格的低下,灵魂工程师的灵魂已被铜臭锈蚀,辛勤园丁的美誉也被泼上了脏水。这些人已与制售“毒奶粉”、“瘦肉精”、“假药材”的奸商相差无几。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断言这些教师就是不想给学生“一桶水”的人,他们的醉翁之意并不是想少“给水”,只是在利益与道德的考量、金钱与师魂的博弈、鱼与熊掌的得失上,他们心灵的天平失衡了、歪斜了,变着法地想在变换“给水”方法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的利益。

此外,我们更应关注的还是学生那儿的“一缸水”甚至“一池水”。因为就师生的比例而言,从通常的一个班级来看是150;从人的智能结构和知识特长看,则是50个不同的异质主体。他们才是真正的更大的储水(知识和智慧)器,是教师的50倍,如果被激活而发生交换反应,可能还是千百倍的知识源和智慧源。只是这样的大容量的“水”,通常处于潜在的、隐性的状态,它们需要唤醒和激活,否则,就可能处在沉睡状态。

如何激活学生的“一缸水”甚至“一池水”,是对教师真正的考验和挑战。好的教师,不是那些在课堂上夸夸其谈、激情独白、自我表演的人,而是能与学生交流互动,甚至能调动学生彼此互动的人。好的教师的课堂,不是学生非常安静、专心听讲的一潭死水的课堂,而是教师充满智慧营造的“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课堂。不管你是多么高明的教师,一个人的知识、见解、视阈、智慧毕竟是有限的,而调动起学生学习智慧、交流热情的课堂,知识量、信息流、智慧场释放出来的东西则是无限的。这样“给力”的老师,能让学生从“一缸水”甚至“一池水”,而不仅仅是从自己的“一桶水”(是不是一桶还很难说)里汲取智慧、知识和方法的人,学生是会感激不尽、铭记终生的。

比之于学生的“一缸水”甚至“一池水”,“生也有涯、知(一桶水)也有涯”的教师,应当学会从学生的“一缸水”里“舀水”。“舀水”是教学相长的要求,是专业成长的需要。但“舀水”的前提首先是教师能“造水”,因为学生的“一缸水”只是一种隐性存在,是一种抽象可能性的范畴,要把它转化为现实可能性,还需要教师激活学生、引爆学生,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互动过程,淘滤、筛选有价值的信息,达到知识的共享和双赢。而“舀水”的目的,除了实现给学生“一桶水”,而不是“一碗水”的教学追求,还包括要不断提高自己“一桶水”的质量和品质,使它成为不断更新的、常清的、流动的知识“活水”。同时,在量的规定上,也不能满足于“一桶水”,而要在“源头活水”不断注入补给的基础上,追求更多的“一缸水”。

 

更新:2011-05-29 08:04:56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