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成长:走进教师的心灵世界
(本文刊发于)
一、“关心脚下”与“仰望星空”
温家宝总理在他的《仰望星空》诗序中引述了黑格尔的名言:“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
这让我想到了有关教师成长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一则将教师成长矮化为简单的技术培训,导致教师培训只“关心脚下”,虽然不能说这样做没有成效,但是总让人感到教师总是处于被动发展之中,欠缺内在的发展动力;一则始终关注教师的精神成长,坚持激发教师成长的潜能,帮助教师在脚踏实地探索的过程中坚持“仰望星空”,促使教师不断从现实进步中主动汲取未来的力量。
这两种现象的根本区别在哪里?我认为,关键在于关注教师成长的做法是否能够直抵教师的精神层面。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人生的境界》中认为人生境界可以划分为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
现实当中,人们更多的是关注了前二者,即更多的关注了物质层面和技术层面的问题。对教师成长过程中精神世界的问题,以及人格、信念的成长却关注甚少,因此导致了教师成长中智能与心灵严重“跛足”的现象。
古今中外的教育实践证明,教育是一项指向人心灵的事业,这句话不仅是对被教育者来说的,也是对教育者本身而言的,美国教育学者帕克·帕尔默说:
“就像任何真实的人类活动一样,教学不论好坏都发自内心世界。我把我的灵魂状态、我的学科,以及我们共同生存的方式投射到学生心灵上,我在教师里体验到的纠缠不清只不过是折射了我内心生活中的交错盘绕,从这个角度说,教学提供通达心灵的镜子。”
的确,教学提供通达心灵的镜子!试想如果教师心灵充满了焦虑、浮躁、浅薄甚至苍白,那么又怎能培育出一颗颗美好、丰富、饱满、滋润的心灵呢?
因此,教师培训只有走进教师的心灵世界,关注他们的精神成长,应该成为现在促进教师成长工程中的一项要务。引领教师建设心灵家园,用心体验教书育人的幸福感,才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成长。
二、制约教师精神成长所面临的几个问题
要重视教师的精神成长,首先要关注作为中小学教师的教师精神成长中面临的一些问题。
1、以学校为主的社会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对教师精神成长的影响。
从教师发展的实际来看,目前学校管理存在着较严重的“官本位”现象,这使许多教师走上了“教而优则仕”的发展之路,许多优秀教师走向行政管理岗位,造成教育资源严重流失。
从教育行政管理上来说,教育教学管理上的行政化倾向突出,有些地方对教师的“管”“卡”“压”的粗暴管理,造成了对成长不利的氛围。
从教师成长规律来说,缺乏对教师成长规律的研究和科学的认识,导致教师成长停滞、窄化,预留给教师的发展空间不足。
同时,社会上对教师职业的定位也对教师精神层面带来了影响。
从客观上来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和对教育事业的日益重视,中学教师的待遇已经提高了不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从事教育工作。但在大学生毕业求职的热门职业中,中小学教师职业依然是无缘的。从传统习惯上来说,人们对职业的选择,物质利益的考虑是第一位的,从兴趣、特长、理想追求等方面来选择就业的较少,中学教师的待遇对优秀人才还不具备足够的吸引力,这导致致力于教育从业者的优秀人数偏少,从而从整体上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素质。
而且面对越来越高昂的生活成本,如住房成本、医疗成本、教育成本等,教师的生存压力也比较大。经济上的压力尤其是对未来生活质量的隐忧,这些都直接对教师的精神成长造成很大的不利影响。
因而无论是社会还是教师自己,对教师的职业的认同感是较低的。
2、从教师本身来说,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影响着精神成长。
第一,知识结构有待完善。
由于现行师范院校课程的设置没有确定文化知识、学科知识、教育专业知识之间的关系,片面强调各专业学科知识的作用,忽视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师范院校学生发展的需要,课程的比例严重失调,学科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比例过大,而与一般教学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情境教学知识相对应的教育专业课程比例过小,班级管理、教育科研、教育评价、多媒体教学、教学实验等现代教师迫切需要加强的能力缺乏训练,尤其是缺乏必要的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充分知识储备。这导致在实践中真正遵循科学规律走专业研究之路并用以指导教育教学教师人数偏少,教师很难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有些底气不足。同时以升学为目标的功利化教育又使许许多多的中学教师身心失调,患得患失。因而很难确立教师专业的成就感与自豪感。
第二,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缺乏现代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与使命感、责任感。
从西方和我国现代人文科学发展的历史来看,人们把以教师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看作是社会良心的代表——他们不以狭隘的专业为思想界限,不将职业作为自己的“稻粮谋”,而是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群体,因而他们的劳动和工作有着相对独立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创造。
但是,这种意识并没有深入到中小学教师的精神层面,很多教师仅仅把自己的职业定位为“教书匠”,理想失落,人格萎缩,认同世俗的规则,只考虑养家糊口。从而缺乏真正的教育创造的主动性、成就感,发展动力不足,精神窄化,甚至庸俗化,把本来作为高级精神活动的教育教学降低为与普通行业等同。
第三,从教师群体的性别构成上,中小学教师女性比例偏大。大学毕业后从教的女教师,工作3-5年内一般都经历结婚、生子、育子的过程,而一旦结婚生子,受中国传统习惯影响,她们大多从情感上向家庭生活倾斜,相对男教师来说承担的家庭负担更大一些,这也对她们从事教育产生了一定影响。
……
因而要关注教师的精神成长,就要从历史、文化、现实方面认清教师成长面临的一系列不利因素,从而确定相应的对策。
三、优秀教师成长案例及启示
要想为教师的精神成长指明方向,就要了解教育这个职业所能达到的研究深度和广度,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研究一些优秀教师成长的规律,了解他们的成长经历,从中受到启示。
吕型伟老师曾说过三句话:“教育是事业,其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其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
这三句话可以说是教育的特点,也是教师成长的特点。
如果梳理一下一些优秀教师的成长规律,你会发现崇高的精神境界、不懈的追求、自主成长是他们的最重要的特点。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说:“对自己挚爱的事业,要以恋人般的痴情,宗教信徒般的虔诚,革命志士般百折不挠的意志,一以贯之,无怨无悔地紧追不舍。我这个人,要学历没学历,要资格没资格,要智慧没智慧,我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这份对事业的执著,这份如痴如醉全身心的投入!”
这是钱梦龙在回答“我取得优秀成果的主要经验和体会”时说的话。
的确,查一下钱梦龙的人生履历,他只是一个初中毕业生,就走上讲台成为一名语文教师。他76岁时依然执教公开课,而且不断地在探索。他说:“人活的就是一种精神,一种追求。”
同样,于永正只是师范毕业,孙维刚只是专科毕业,魏书生则仅是初中学历,参加过高等教育的自学考试,不过没有毕业,张思明没有上大学,17岁就走上自己“一百个不愿意”的教师岗位;窦桂梅也只是师范学校毕业……
不用一一列举了,我们有理由相信,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关键不在于你的起点,而在于你个人的追求和努力。
其次,在教师成长的过程中面临着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心灵上的孤独感,随着教师的成长这种体验越明显。
《礼记·学记》上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不止是“孤陋寡闻”,更重要的是缺少了一种精神交流与相互支持鼓励。
这时候,对精神上的导师、知己、同仁的需要便自然而然的出现。我们需要这样的“同仁团队”——就是志同道合,大家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的集体,同时又有共同的爱好兴趣。就像“五四”时期以陈独秀、胡适为首的《新青年》团队,以晏阳初为总干事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的团队,还有晓庄师范、春晖中学等“团队”一样。
每每到这时候,我就想起上个世纪20年代的春晖中学,下了课的朱自清约上住在隔壁的‘小杨柳屋’的主人丰子恺,还有朱光潜,一同来到白马湖边散步,到湖中划船……划船累了,就停了浆、静静地任船儿在水面漂着。有时候他们会争论起来,声音穿透了芦苇荡,惊起了那宿在深处的水鸟,扑楞楞的展翅向远处飞去了……有时候,远道而来的俞平伯、刘大白、叶圣陶、胡愈之、陈望道也加入他们的队伍,和他们一起畅谈、争论文学、教育、理想……夕阳西下,远处山村里的袅袅炊烟升起来,这时候他们会不请自到地来到‘平屋主人’夏丏尊家里,夏先生永远那么和蔼,家里似乎也永远准备着美酒佳肴,而善良的夏夫人,一会儿又在厨房忙开了……
这是生活,是教育,也是事业,于是在这样的团队的鼓励下,朱光潜写了他的美学研究的处女作《无言之美》,在这样的氛围中丰子恺开始了他的“护生画”的创作,朱自清写出了他的《教育的信仰》……
从一些优秀教师的成长中,我们还发现,他们在教育事业的追求中遇到许多这样的良师益友或者生活在这样的同仁团队中。
比如程红兵在1994年遇到了建平中学的老校长冯思洪,在冯恩洪的鼓励、指导和促进下,他由一个偏僻小城中语文老师很快成长为名教师和名校长。
“诗意语文”的提倡者王崧舟和程红兵一样也遇到他生命中的“启蒙者”,启蒙恩师、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先生的话深深地触动着王崧舟的内心:
“生命与事业同行,生命因为有了事业的追求而得到开发、光彩倍增;事业则因为有生命的投入而有了热情流淌下血液,永不衷竭的激情,风暴与欢乐时时交替的敏感心灵。有生命与事业同行驶,这条路便会风雨无阻,光耀七彩。于是,美与和谐才得以展示生命与自然的全部骄傲。这是事业的彩虹,也是生命的乐章!”
不可忽视这种精神导师和同仁团队的影响。
现在已经担任上海建平中学校的长程红兵其实在考大学时根本没有想到要当教师,他做着“文学梦”,是在不甘不愿中走上教师工作岗位的,他这样形容当时的心情:“一头栽进了中学语文教师的行当里。”
和他有着同样经历的还有李镇西,我相信还有更多的人。
但是他们后来都成功了,我们就需要从他们的不甘心到心甘情愿,又到无怨无悔中受到启发。
对教师职业的怀疑,同样发生在王崧舟身上,他曾在面临父亲大病需要钱的时候动摇过:弃教从政,弃教从商;在低迷中,他又身体患病,1994年春节前夕,他在鬼门关走了一遭。“一个人躺在病床上,看着窗外静穆的大山,突然感到,人,除了自己,谁也帮不了你。”
病床上的王崧舟读了大量的书:宗教的,哲学的,文学的,美学的。这些书为他夯下了丰厚的人文根基,也成为他思想上的催化剂——教书,不再是一种生存的道具,而是实现人生理想的路径。
这种转变成为王崧舟前边的动力,也成为方向。
所以教师的个体精神成长,或曰生命唤醒,在一个人的人生旅途中非常重要。
每个优秀教师成长中几乎都有这样的“关键事件”,因而,为教师们制造唤醒他们生命自觉的关键事件,也是一个学校在关注教师的精神成长中应该做的。
同时,这些优秀教师的成长经历也让我们认识到教师的价值,认识到了教育这门专业的研究深度与方向性,从而找到奋斗的目标。研究使一位教师的精神之树常青,追求使一位教师永葆青春活力,这正是这些优秀教师愿意做教师,乐于做教师的根本原因。
这也许就是这些优秀教师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了解了这一点可以建立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认同感,并从中找到发展的方向。
四、我们的做法与体会
了解了一些优秀教师的的成长之路,那么从学校层面和教师个人来说,就要真正关注教师精神成长,使教师由“未完成的人”向“发展中的人”、“完善的人”转变。
下面我结合个人的一些认识以及我校的一些做法谈一点简单体会:
(一)营造有利于教师精神成长的文化氛围。
我认为作为教师精神成长的基本单位,学校要努力创造一种有利于教师成长的“场”,具体可以概括为三个尊重,两种意识,一个激发。
1、三个尊重是:尊重人性,尊重传统,尊重科学。
尊重人性:马斯洛的“人的需要层次说” 认为人有五种层次的基本需要,它们依层次递进成为推动人积极行动的源泉。其中生理与安全的需要是一种低层次的本能需要,而归属感、自尊与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才是高层次的精神性需要。这就是说,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相比较是高层次的,因而对于主要从事精神生产的教师,更应关心精神生命。
尊重传统:中国古代的“士”阶层,很典型地存在着诸葛亮式的为酬“三顾之恩”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思想,这对以后的知识分子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做为学校的管理者从感情上关心教师,为教师创造激励的评价机制,对教师的献身教育都有非常有益的影响。
尊重科学:教育是一门科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是有遵循科学规律的,蔡元培先生在北大做校长时提出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正契合了教师这一职业的特点,汇集了一批以陈独秀、胡适、辜鸿铭、刘师培等为代表的风格各异的名师,因而才创造了百年北大最辉煌的一页。
2、两种意识,即领导、服务意识。领导与服务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领导”这个词从字义上来说是“引领、引导”,是“率领并引导朝一定方向前进”。这是对教育管理者尤其校长的要求。现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把这个词等同于一种“权力”,这是错误的。校长应该是一个学校的精神引领者,更应该是教师这个团队发展成长的引领者,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校长应该是教师中的教师。第二个层面就是服务意识,学校管理应该为教师成长服务。
3、一个激发,即激发教师参与学校发展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的意识。
这三个方面背后,实际上是一种教育家办学的气度、胸襟与专业素养,她能营造一种有利于教师精神成长的文化氛围。
(二)帮助创建同仁团队,为教师精神成长提供“孵化器”。
学校里为教师的发展营造形成团体研究、共同成长的氛围非常重要。
的确,我们经常有这样的感受,我们最初都曾有崇高的理想,有充沛的热情,并且信心百倍地去从事教育,但是,等热情过后,只剩下冒着烟的灰烬——很多事情都是虎头蛇尾,坚持不下来。
这个时侯,我们特别需要一种来自同伴的支持。因为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靠个人的单枪匹马是很难持久,也很难有所作为的。
因而,从学校的角度出发,创造氛围,倡导教师自发地组成同仁团队是一个好办法,但要避免“拉郎配”以及行政手段的介入,让这些团队自由一些、民间一些,更有活力一些。
在我个人的经历中,也得益于许多这样的团队。例如在博客写作上,我和我们学校的赵克芳老师、姜荣奎老师,我们都是语文老师,有着共同爱好兴趣,有一定的文字功底,都有自己的对教育、生活的见解。同时,我们三人又各有所长,例如姜老师以班主任工作的细腻、爱心为出发点,把博客建设成为班级管理、实践自己的“爱的教育”的园地;赵老师以文学的情怀来关注学生,关注校园中的一切,关注教育的方方面面,倡导并践行她的“诗意语文与诗意生活”。我则在教育叙事、教师发展、宏观教育的思考方面下了很多功夫。我们经常在一起相互交流,相互鼓励,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两年以来,我们每人都写了300——400篇博客原创文章,现在这个圈子正在逐步扩大……
同时,在我们学校里,我们也有一些民间的课题研究团队。在别的学校,课题组大多是自上而下组建的,而在我们学校,课题组是自下而上的,是有共同兴趣的老师自己“凑”在一起的组成的,我们戏称为“草根式的”课题研究。例如,有的老师对家庭教育感兴趣,他们就成立一个“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研究小组。而且活动方式也多种多样,时间也不分校内、校外……现在这种研讨活动已经正式成为学校的一道景观。
这样的团队也可以是超出学校的,例如在写作教育博客后,我加入了创新教育、历下教育等群组,在网络这个家园中找到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同伴”,和群组内全国各地的老师交流研究,极大的促进了自己的发展。
这样的教师发展共同体,是支撑一个教师自主成长的很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园地。加入校内、外的各种大大小小的官方的、民间学术团体,可以汇集力量,为实现真正的教育理想而实行集团冲击。
(三)校本研究为教师精神成长提供平台。
要实现教师的精神成长,就要拓展教师发展的空间,通过校本课题研究促进教师成长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我校这几年来已经成立了10多个课题组,涉及到促进教师“发展性评价机制”的研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中小学衔接”的研究,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相结合的策略研究,德育课程的研究,心理健康与社工小组等多个方面。
同时,通过开设选修课,培养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和能力也是一条重要途径。
这些校本课题大多是教师们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自发地组成研究小组,在研究过程中,他们提升了水平,并且感受到了研究的快乐,这正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要感受教育的快乐就把老师们引到研究中去吧。
(四)读书、反思、写作,实现自我成长。
内驱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真正动力,外在的力量只有促进内驱力形成时才是最有价值的。因而教师的精神成长要重视自我修养和精神价值的提升,注重教师的自我成长。
读书、反思、写作,我认为一位教师自主成长的最主要的途径。
著名学者朱永新曾经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无限地相信书籍的力量”。
是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读书者,读书是一道教师必须跨越的坎。
同时教师也应该是一个反思和写作者,反思和写作是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的很好的途径。下面我以我校的教师博客群组为例谈谈自我成长。
我校的教师博客群组是2006年8月中旬创建的,建博客的初衷是为了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和反思习惯。而经过一年的实践证明,建立教师博客群的意义完全超越了创建的初衷。教师博客对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借助这一平台,学校引领教师改变教育教学方式,走上了一条自我发展和工作需要相结合的专业发展之路。
我们学校的一位老师曾经说:“它像一位朋友,为你承担着喜怒哀乐,记载着你的探索,疑惑,所思,所得。”
我们经常感慨,为什么有的老师教了十几年学,只是一遍一遍的无价值的重复,不但自己没有进步,而且渐渐地把教育教学工作变成了一种机械的、乏味的职业,普遍产生职业的倦怠感。根源就是缺乏反思。只有反思,才能不断的进步,促使自己成长、提高。
通过写博客,老师们形成了很好的反思习惯,对于这一点,我有深刻的体会,过不了几个月我就读一阵鲁迅先生的文章,特别是最新的研究鲁迅的文章给人的启发特别多,像钱理群、汪晖、王富仁、王晓明等人的研究文章给我的启发特别大,读了那么多的文章再来教鲁迅的文章,我觉得才真正能教出味道来。
我校的闫星华老师用诗一般的语言写出了自己写博客以来的变化:
“有谁会想到,一个疏于书写的数学老师,每天会有一份文字的牵挂。
“有谁会想到,一个懒散的人,可以学会坚持做一件事。
“有谁会想到,一个曾经对工作厌烦的人,会重新爱上自己的工作。
“有谁会想到,一个脾气急躁的人,心儿会在这里沉稳,学会俯下身子与学生共处,学会有思考地实施教育,学会乐观地看待人生。”
这些话说出了许多老师的共同心声,这正是自我成长的快乐。
……
一颗充满激情而丰满的心灵所能带来的力量,是其他任何方式所无法替代的。现在的教师中就需要这种有追求者、敢于成就自己者,同时也能享受在自己在追求过程中带来的幸福感能力。
我相信我们的教师应该是一个热爱生活、执着追求的,应该是精神丰富、心灵充盈的,应该是生活中的成功者,应该是一个幸福的老师……
我想这就是精神成长的力量。
愿我们引导教师建立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并帮助他们建构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吧。
参考文献:
《故事里有你的梦想——18位名师的精神档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