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
今天,无意中翻看到了我曾经的笔记本,我看到了“李镇西”三个字,不由得让我想到了我曾经聆听了他的讲座,与他面对面。他给我的感觉是语速较快,语言流畅,如涓涓细雨,思维敏捷,声音浑厚,很有韵味,说话幽默,给人“智者”的感觉。李老师以“教育,让爱流淌;人生,与梦飞翔。”这两句话作为开始,从教师的境界、教师的智慧两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从李老师的报告中我体会到做他的学生一定是幸福的,正像他的一位学生——邹冰所说“在李老师班里是幸运的!”。当他展示出带着学生在春的田野里写作、上课;携着学生在树林里玩耍、嬉戏;伴着学生在冬天的峨眉山上踏雪;领着学生在原始森林里探险,这些散发着浓浓爱意的黑白照片时,我觉得他的教育、教学是充满爱的,是和谐的、自然的,是与大自然合为一体的。 对于职业倦怠,李老师说:“要么改变职业,要么改变职业心态!只有这样,才有幸福可言”。李老师把教师的境界归纳为四个层次:应付、饭碗、事业、宗教。一句“让大家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把教师的幸福体现的淋漓尽致,他提出:教师的幸福从学生中来(水乳交融,心心相印)。苏霍姆林斯基语:“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欢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幸福从实践中来(浪漫情怀,不断创新)。不断创新就是不断超越,永远不重复自己,从中体验挑战自我的乐趣。从事语文教学的李老师,从语文教学——语文教育;从素质教育——民主教育;从浪漫语文——训练语文——生活语文;从创造语文——人格语文——民主语文,不断设立新的研究目标,实现新的人生追求,进行着孜孜不倦的深入探索和实践,创造出一个个人间奇迹。幸福从阅读中来(亲近经典,对话大师,关注同行,追踪热点)。李镇西老师手不释卷,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进行大量的阅读。他认为教师应该涉猎广博,博览群书,不仅要读教育报刊,专业书籍,拓宽自己的专业视野,也要人文视野,关注人文、历史、人类的生活,阅读人文书籍,提高自己的高度、深度、厚度,形成自己的灵魂。教育者应有悲天悯人的情怀,生命才厚重。“对教材,你有没有自己的理解。你离开了教参,还能干什么?我们读不读教育学著作?读不读教育专业著作?读不读教学专业杂志?对于国际国内富有影响的思想家的著述,包括人文知识分子的著作,你阅读了多少?对于中国二十世纪的历史,你凝望了多少?对于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你思考了多少?对于当下中国社会和民众的生活,以及各种暗流汹涌的思潮,你关注了多少? 你有属于自己的灵魂吗?对中国,你有没有自己的思考?对教育,你有没有自己的解剖?对教材,你有没有自己的理解?”幸福从写作中来(记录教育,享受人生)。在李老师看来,写作不仅仅是单纯的写作,它必然伴随着实践、阅读与思考。它与实践相随,与阅读同行,与思考为伴。实践是它的源泉,阅读是它的基础,思考是它的灵魂,“只有做得精彩,才能写得精彩。而且通过写作,可以促使我们更好地做!”他认为教师应该有四种精神:认真执教的敬业精神,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甘为人梯的园丁精神,终身从教的奉献精神。他通过《给新教师的建议》、《把心灵献给孩子》、《每个孩子都是故事》等书的编辑出版,为本校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让广大教师尝到写作的甜头,感受到教育人生的幸福。幸福从反思中来(审视行为,超越自我)。他常带领教师一起反思,探讨教育的最佳途径。“最伟大的宫殿”中的插曲“子宫的故事”,让人敬畏生命,蕴育庄严神圣。(你没有错,但是你还能做得更好一些。无声的注视胜过有声的批评。不要激化矛盾也不要耽误上课。)每天这样反思,能增长教育智慧,享受职业幸福。他认为,教育者充满理想主义激情的人文情怀和独具个性的思考精神,当然地应该贯穿教育的每个环节和整个过程。这里的思考先指对自已的思考,即把自己当作研究对象,揣摩、琢磨、体验、品味着自己已经和教育水乳交融的日常生活;同时,“思考”也包括关注、研究、咀嚼、审视别人的教育实践、教育思想。25年,他反思主要包括:1.对教育实验的反思;2.对教育行为的反思。3.对教育现象的反思。4.对教育理沦的反思。幸福从困惑中来(发现问题,积累智慧)。把难题当课题,是最好的教育科研。幸福从心态中来(豁达宽广,宁静致远)。要站在宇宙的高度看待人生,站在人生的高度看待教育。“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所压倒,因为这是为人类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是默默的,但她将永恒地存在,并发挥作用。” ——少年马克思李老师每天要做的‘五个一工程’: 上好一堂语文课;找一位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或社会问题;读书不少于一万字;写一篇教育随笔。反复思考着他的“五个一工程”,我不禁感觉到他的教育人生的精彩,自己和他之间有着怎样的差距。假如我们也能做到,那么,我们的教育人生一定也会精彩,一定也会很幸福;假如我们也象他一样与学生肝胆相照,让爱象春天一样,沐浴滋润着每一个孩子,那么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学生一定会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健康成长。
下面是我节选的李老师的文章,愿大家读了以后对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对自己的教师境界能有所提升,对教育思想能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坦率地说,我现在感到累,的确累。本学期我上两个班语文课,连早读(每天早晨都有)和辅导课在内,周课时21节!此外,我还担任着学校的一些行政工作,还有教育科研课题,还有一些推卸不了的社会事务。上周的一天,我从教室出来往办公室匆匆走着,一边走一边下意识地拿着语文教材小声朗读着课文(这是我不自觉养成的习惯),结果被走在我后面的杨校长看见了,她笑着说:“李校长走路都在备课呀!” 而这,就是我现在每天的生活常态。
不过,我为现在这种状态而感到高兴,不,准确地说,应该是感到内心的宁静。因为这种状态能够让我感到踏实,感到我不浮躁,没有被所谓“专家”的名声所累。毕竟我一直是和学生在一起的。
我可以非常自豪地说,从教25年来,风华正茂也罢,人到中年也罢,默默无闻也罢,“暴得大名”也罢,普通教师也罢,“教育专家”也罢……这一切都没有改变我的生活状态,那就是——
我一直都在一线,一直都在讲台,一直都和学生零距离!
我时时提醒自己,我是一名教师,我的生活在讲台,我的生命在学生。
所以,我依然每天坚持完成好我的“五个一工程”——上好一堂语文课,找一位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或社会问题,读不少于一万字的书,写一篇教育日记。 “做最好的教师!”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也是一种激情的行动;是对某种欲望的放弃,也是对某种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细节,也是辉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轻胜马”的闲适从容,也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荡气回肠。
我尊敬的朋友看云——一位很知名的网友,同时也是一位很不知名的普通老师说:“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我非常欣赏这句朴实的话,因为其中蕴含着极不普通的教师人生哲理:生活在学生中,就是幸福,就是“最好”!
我所谓的“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这里的“自己”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具体的张三李四;而具体的张三李四都是有具体职业的,因此,“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那时候,我真的没有想过会有今天这么多的“头衔”,不过就是想做一个“最好的教师”而已: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堂课,仔仔细细批改每一本作业,认认真真对待每一次谈心,开开心心组织每一次活动,我高兴,学生也快乐。做这样的教师,多么有意思!不是没有过挫折,不是没有产生过烦恼,但有一个信念支撑着我:只要我的心和学生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只要我人格的丰碑深深地铸进学生的心灵,我就无往而不胜!也曾遭到非议和误解,因而也有过灰心丧气的时候,但每当这时,我就问自己,我是为谁而工作?为同事的好评吗?为校长的表扬吗?为奖金吗?为职称吗?这些对我来说,当然也重要(可见我也并未“脱俗”),但如果这些与学生的评价产生了冲突,我心灵的天平指针首先倾向于学生一边!在我看来,一个教师是否“最好”,第一应该看学生的评价。教师因学生而存在,我当然也是因我的学生而存在。
所谓“最好的教师”,不是与我敬仰的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老师相比——他们的人格、学识、能力乃至天赋,我是永远无法企及的,比也白比;但我可以和自己比呀!也就是用今天的李镇西与昨天的李镇西相比——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诚恳?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今天我组织班集体活动是不是比昨天更有趣?我今天帮助“后进生”是不是比昨天更细心?我今天所积累的教育智慧是不是比昨天更丰富?我今天所进行的教育反思是不是比昨天更深刻?今天我面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建议或意见是不是比昨天更虚心?我今天所听到各种“不理解”后是不是比昨天更冷静?……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我便不断地向“最好的教师”的境界靠近。或者干脆“骄傲”一点说,同样是教师,今天的李镇西和25年前的李镇西相比,可以说是“最好的教师”了。当然,和明天相比,和未来相比,今天的李镇西又不能算是“最好的教师”,不过不要紧,我还会继续自己和自己比,反正“做最好的教师”是我永远的追求,直到我教育生涯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