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钱穆:《慢慢成名路》——

作者:红叶 来源:XSK 点击:2832

一、 一代国学大师钱穆在被京城学界名流发现、成为“名教授”之前,曾在中小学教过18年书。在这18年中,钱穆无论遭遇多大的压力从未停止过读书治学。

二、 钱穆的18年中小学经历因此非常值得分析。从中不仅可以看出,乡村中小学教师钱穆如何以《论语》中的开篇之语来支撑自己默默地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而且还能够让人相信:无论中小学教师选择何种专业生活方式,“做学问”也好,研究教育教学也好,均需要把《论语》中的开篇之语放在心里。如此,即便会面临缺少支持、心灵孤寂以及不被人知等等物质匮乏和精神痛苦,也仍然可以快乐地走下去。(《论语》的开篇之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值得细细把玩、咀嚼,耐人寻味。)

三、钱穆在无锡县立四小任教,课余,钱穆用功依旧,“朝夕读书三年”后,被同事誉为“博学”之人。期间,钱穆“每清晨”必读经子艰难之书。夜晚后,始读史籍,中间小下午则读闲杂书,并开始写日记,逐日所读书皆记上,不许一日辍。为教好《论语》课,钱穆深入研究了《论语》,完成了生平第一本著作《论语文解》,将之寄往商务印书馆,竟“得讯,允为付印”。商务言书出之后,会寄来一百本作为文酬,但钱穆没想到将书分送他人,以宣传名声,而是希望能得到“一百元商务购物券”,愿望实现后,钱穆“遂于经史子集四部中,则其所缺者陆续购买”,自此“学问又进”。可以说,通过自己的研究来引导学生做学问,正是其一贯的教学方式,他的课备受同事、学生好评。

四、钱穆自己也认为,传统的“身教”才是最好的课程,现代意义的课堂教学根本无法与之相比,因此似乎没有必要再去关注他的课堂表现。

我的感悟:

关注教师专业发展,不能忽视教师个人的生活,个人的心灵需求,个人的价值取向,个人的内心体验,个人的兴趣点,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教师的内心需求、内心世界、内心体验也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话题。“乐此不疲”,有了兴趣是享受,没有兴趣是负担,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是自身兴趣点、内心需求,如果只是“搭台子”“压担子”,而不了解和顺应教师的内心体验与诉求,只会让教师觉得厌烦而不理不睬,甚至破罐子破摔,我行我素。正如引导学生学习一般,提高其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才是上策,一味压担子、派任务,只是下策。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一个好方法是尊重教师知识基础、价值认同、兴趣爱好等个性差异,尊重教师的个性化教学、个性化发展,发现教师教学中的闪光点,认同教师的点滴成功,帮助教师寻求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的路子,找到体现其自身价值的突破口,让每个教师都看到自己的航标和灯塔。

 

更新:2011-05-06 07:38:44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