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之中创伟大——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随感
《第56号教室的奇迹》真的是一本好书。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你会爱不释手,会不由自主地惊叹,会恨不得一口气读完。书中的雷夫·艾斯奎斯教师是一位平凡又伟大的教师,他在同一所学校的同一间教室,年复一年地教同一个年龄段的学生长达20多年,每年都有上千普通家庭的学生希望加入雷夫的班级来改变人生,亦有人用百万年薪邀请这位洛杉矶的小学教师,但雷夫,这位“全美最优秀教师”依然坚守在这间不断创造奇迹的“第56号教室”。
阅读本书,你会感觉像在和一位长者对话,他向你传授多年来自己积淀的经验,解答你心中的疑惑,甚至帮助你改正身上存在的问题。以前,对外国的教育作品我不是很感兴趣,总觉得那些不太适合我们国家的国情,但看的过程中才发现,其实教育是不分什么国界的,他是相通的,教育的真谛都是一样的。
书中,雷夫教师的很多品质和思想都让我感动:他对学生建立在信任基础之上的关爱、在教学上的智慧、以及对教育的长远目标和意义的看法等都是值得我学习和深思的。
以信任取代恐惧,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在平日的教学过程中,尽管我们都知道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要尊重和理解学生,但是为了维护老师的尊严和威信或多或少都会有控制不住情绪和粗暴的时候。“这年头,大多数的教室都被一种东西控制着,那就是‘害怕’。老师们害怕:怕丢脸,怕不受爱戴,怕说话没人听,怕场面失控。学生们更害怕:怕挨骂,怕被羞辱,怕在同学面前出丑,怕成绩不好,怕面对父母的盛怒。” 一边读着书,一边反思自己的行为,真的感到羞愧。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为了维持班级上课的正常秩序,我难道没有用威严压制学生,使学生怕我,然后屈服于我的势力之下的行为吗?学生们为了不被老师批评,他们不是也有敬畏地屈服于我的管教之中的时候吗?那种看似和谐的背后,不知道有多少不满和敢怒而不敢言。
如何以信任取代恐惧,书中雷夫老师是用耐心、身教等方式来化解:他有问必答,从来不管这个问题说了多少遍;他不对孩子发火,即使真的有生气的理由;他从不威胁学生,不让学生害怕自己的愤怒和权力;他说到做到,即使必须在凌晨4点钟跑到24小时营业的大卖场购买额外的木料和画笔,也在所不惜!
由于自己的年轻和鲁莽,偶尔犯下这些错误可能值得原谅,但是我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样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和谐的关系。今天既然已经明白了,就应该在今后的工作中时刻警戒自己:教育无捷径,唯有师生之间彼此的信任,才能架起教育的桥梁。
人性永远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品格”、“诚信”、“道德”与“胸襟”才是教育的重要议题。
在书中,雷夫老师所提出的寻找第六阶段的道德品质很有意思。可以说这是人性培养的六个阶段。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才是孩子应该养成的,他不应该只存在于一间小小的教室,应该伴随孩子一生。
可是,在我们的教学中有时候恰恰走入了一个怪圈,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比较注重孩子的测验,为测验而测验,有时甚至忽略了对孩子人性的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博大的胸襟等这些如何做人的问题,其实正是教育的本质。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我们教育的根本就是应该培养真真切切的人,培养具有良好人格品性的人。
做智慧的教育者,让学生成为爱学习的天使。书中的雷夫老师真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更是一位多能化的教育者。书中涉及了语文、数学、历史、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无论是哪一门学科,他都能有自己智慧的教学方法。雷夫老师也重视学生的测验评价,但是他的教学却从来不为测验,他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学生一起玩“Buzz”的游戏,寓教于乐;和学生一起远足,了解历史;让学生来批改作文,提高写作能力;阅读坚持指导,帮助孩子选书,学习写读后感;让孩子学习当侦探,找到选择题中的陷阱……这些看似简单的方法和游戏,其中却包含了老师多少智慧和心血。难怪在56号教室,孩子们总能很自在,总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从一门功课过渡到另一门功课学习总是不浪费时间;孩子们一年下来能在世界地图上找到两百多个国家;能了解到美国的发展历史;实验中飞不起来的火箭不是失败,当停止尝试解决问题的时候才是失败 ……在这样的智慧老师的引导下,在这样执着老师的坚持下,56号教室怎会不创造一个个奇迹?孩子们怎会不成为爱学习的天使?
在读本书的过程中,每读到一个章节总是能引起我的深思,我既佩服雷夫老师的用心良苦,又佩服他的坚持不懈的毅力,更加感叹于他常年不断地反思精神。雷夫老师之所以能创造出56号教室的奇迹,不仅仅是因为他那25年之久的教学工龄,更是因为他那份对学生的爱,对教育事业的爱。他关爱学生,才会想到要如何尊重信任学生,如何从长远的角度去培养学生成为道德品质优良的人;他热爱教育,才会25年来坚持反思,坦然承认自己的过错并且加以改正,才会认真对待每一天的工作,每一次的教学机会。我不得不说,雷夫老师看似平凡,其实伟大!
阅读这样一本好书,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与这样一位长者对话,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作为一线的年轻教师,我应该在今后的工作中学习雷夫老师对教育的热情、对自己的严格、做事情的坚持,多思考,多反思,或许30年后,我们也能写下自己的经验和收获。就像尹建莉在推荐序中写的那样:“他用这样一个范例告诉我们:一间教室的容量可以很大很大,可以带给孩子无限多的东西——我们能分享到这样的教育智慧,就是获得力量;也许,在未来也会创造一个奇迹。愿明天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