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你误人子弟了吗

作者:顺德一中附小的博客吴向阳 来源:(发表于《广东教育》2010年第12期) 点击:2343

人们把电影称为“遗憾的艺术”,是因为电影不像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文学形式,写好乃至发表或演出之后,还有修改甚至再创造的可能。电影只能将终极成果发行放映,才能被观众认识接受,才能判定优劣成败。而此时电影的制作创造已经完成定型,它已通过特殊制作手段,将一切凝固在胶片上,几乎无法修改。如要修改就得重新演出,重返外景地,重新摄制,重新洗印,而同样,再补正的效果也只能在洗印出来后通过放映才能知道。从这个意义上看,电影艺术往往与遗憾同在。

细细想来,教育工作又何尝不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一部电影的遗憾仅仅是遗憾,而教育的遗憾却往往伴随着四个字——误人子弟。每个教师反思自己教书育人的历程,即使成绩斐然,其中也必定会夹杂着或多或少的遗憾。很多时候,当一个教师懂得该为哪些教育行为遗憾时,已经没有了补救的机会——此时,学生已经带着我们的教育“痕迹”一路前行了。从这个角度讲,教育往往不能重来。教师要想少留遗憾,对自己的工作不但要敬业,更要多几分敬畏。

我1991年参加工作,在华北一个城市里一所在当地很有名的小学任教。学校语文科组有一位五十来岁的女教师,是学校的骨干教师,因为她教的学生考试成绩很突出。她也很受学校领导的器重,还当上了区里的政协委员。很多家长都慕名把孩子送到她的班。我们这些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也很佩服她。后来在向她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了解到她的一些“秘诀”。“标准化教学”就是其中之一,比如用“白”字组词,写“白天”简单不易出错,就要求学生作业、考试中统一要写“白天”。如果孩子写“白纸”、“白雪”、“苍白”等容易出错的词,即使正确,也要受到批评。当时学校里使用的语文教材是“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一个实验版本,王老师任二年级一个班的语文课。一次区里统一命题考试,二年级有一道题目是阅读、理解《西游记》里“火焰山”的故事片段后填空(并非按原文填空):这里的天气非常热是因为火焰山的火( )。当时王老师负责这道题目的阅卷。试卷复查时几个同科组老师对这道题目的个别判法提出异议:因为有一部分学生填的是“很凶猛”、“很猛liè、“很厉害”、“很旺”,王老师一律判错,2分全部扣完。他们问王老师,王老师解释说:“凶猛一般是用来形容动物的,怎么能说火“很凶猛”呢?“很猛烈”、“很旺”在平时也可以,但课文和上级部门给的答案上都是‘很大’,所以其他的答案一律算错!现在学生吃点亏不要紧,他以后考试就不乱答题了,这对提高他的考试成绩是很有好处的!”其他的老师再怎么讲自己的理由王老师一概不听,还反过来劝大家:“语文考试要想拿高分,教学就要严谨,不要搞五花八门的东西,上级部门确定什么答案我们就一定要那样教。年轻人,听我的,没错!”。王老师的考试成绩已经连续几年全区第一了。签于她在这方面的权威地位,争论的人面面相觑,最后都不作声了,把意见保留在了肚子里。一位当时参与改卷的老师事后感叹:“火只能说“很大”,不能说“很凶猛”、“很猛烈”、“很旺”,哪能这样教语文,这是在误人子弟呀!但是人家的学生考试分数就是高,可能这就是诀窍吧?”

说起这件事可能会让人感觉很荒唐,但谁又能说现在就没有类似的版本依然在上演呢?教育在背负神圣之名的同时,其间会产生多少误人子弟的细节?不管王老师是真认为火不可以用“凶猛”来形容,还是只是为了教会学生应试而刻意为之,这都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是教育的悲哀,更是学生的悲哀。观念和体制上的僵化,使不少违背真理的思想意识在一些老师的心里生根发芽,进而根深蒂固。虽然这只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但很能反映出那时一些落后的教育观念对部分教师的深刻影响。类似的事情会有多少呢?那时的王老师已经是桃李满天下,在可敬的背后,想到她的某些思想意识可能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让人倍感遗憾。

2005年,我到了某沿海大城市的一所学校任教数学。这所学校地处市中心一块“高尚社区”内,硬件过硬,环境优美。其间发生的一件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当时学校聘请了一个教育强区一所学校刚退居二线的黄姓女校长到我们学校任数学老师。一次区教研室下发的一年级数学期末测试卷上有一道看图列式计算题,图上有七个小朋友分两排站着,前排3个,后排4个,表情、动作不一。列算式的地方没有什么限制,就是□○□=□。黄老师负责这道题目的阅卷。复查试卷时,任课的张老师和黄老师来找我评理,因为有几个学生列得算式是4-3=1或5+2=7,还有一个学生列得算式是3+3+1=7。黄老师判的都是错。黄老师则认为图上很明显有两排学生,既然是一共7人,就只能是前排和后排的人数相加,就是4+3=7或3+4=7。如果题目要求用减法计算的话,就要用虚线圈起其中的一部分,自己教了几十年一直都是这样,而这幅图没有,所以不能用减法,其它的也都是不对的。张老师说题目没有其它限制,只要学生列得算式符合题意又计算正确,就应该判对,4-3=1,表示后排比前排多1人;5+2=7,表示图中的5个男生加上2个女生共7人;3+3+1,可以表示前排3个学生加上后排3个把胳膊搭在一起的学生和另外1个戴眼镜正向旁边看的学生一共是7人。任凭我和张老师怎么用新课改的理念向她解释,她固执己见,并坚持说课程再怎么改革也不能像我们说的那样乱改,什么时候也不能没有原则,如果这些都算对,这么不严谨还叫数学吗?最后她很激动,为了说服我们,亲自打电话给区教研室的教研员,当听到对我们肯定的意见后,她惊讶地连连说:怎么会这样?这样一来不是全乱了吗?……

说这两件事,我无意取笑任何人,感到的只是内心的沉痛。如今,新课改已经进行多年了,整体上教育事业的进步是巨大的。但在进步的大环境中,有些教师依然把教育教学理解、落实为只是教给学生一整套书面化、题型化、答案固定的、僵化的所谓知识,却忽视学生在解决操作性、现实性和开放性的问题中的表现。无疑,黄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个,她的某些教育思想已经严重滞后。如果说第一件事发生在近二十年前,让我们感叹那时一些旧的教育思想对教师的负面影响之深,那么第二件事发生在新一轮课改已经展开几年的时候,并且发生在一个刚从一间比较有名的小学校长位置上退下来的老数学教师身上,更让人感到尽管是在人人谈教改的今天,即使在一些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不少教师在新课改的理解落实方面仍是多么的欠缺!

在新课改的大潮中,每个教师面对自己任教科目的新课标、新教材都应该问自己三个问题:我真正读过了吗?我真正理解了吗?我真正践行了吗?当能够真切地肯定回答这三个问题的时候,对新课标、新教材就会有一个更新的认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就会最大可能地避免进入误区。

有时我也这样问自己:对新课标、新教材,你真正读过了吗?——算不上吧?所谓的“读过”只是断断续续、枝枝节节地看过一些;你真正理解了吗?——不见得吧?所谓的“理解”可能只是表面的、肤浅的甚至是断章取义的些许了解;你真正践行了吗?——没有持之以恒吧?践行新课标的精神很多时候费时费力,由于没有现成经验,实践效果不见得好,不如老办法来得直接可靠……自己有没有误人子弟?抚今忆昔,感慨万千,于惭愧间已然汗颜。曾令自己“自豪”过的成绩、奖项,此时是多么微不足道。很多时候良好的自我感觉可能只是肤浅这一根基上主观臆造的空中楼阁。

如今,依然可以发现一些学校对“选拔人”的重视远远大于“发展人”,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的一套仍在“唱主角”,评价学生依然是只看分数的单向、静态的评价模式;有些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表面上高喊教改口号以沽名钓誉,实际上大搞应试教育,走提高分数的捷径来取悦家长和上级,教育被严重功利化;在考试中,不少偏、难、怪的题目依然时时出现,让学生神经过敏、苦不堪言;一些教育的新思想、新理念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得不到落实……看来,和我一样需要认真学习新思想、新理念,真正领会新课改精神内涵的人其实还有很多。

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经常问一问自己:你误人子弟了吗?时时反醒,不断学习,才能够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使我们在回首自己的教育工作时,能够多几分坦然,少一些遗憾。
 

更新:2011-04-26 05:58:28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