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李希贵的教育思想
----读《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有感
畅读了这本珍贵的教育专著,从中感悟到教育的自由原来是这般不易和美妙,李希贵就是这样用心、用情、用爱、用智慧创造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希贵的教育思想,朴实无华,却字字真言,
我被李老师的教育思想深深吸引,开篇的一句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多么朴实多么易懂的语言,将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用寥寥数言解释的淋漓尽致。能总结出这么一句真言,与李希贵从小的生活环境也是有关的,如他自己所说:“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生活其中的人们相濡以沫、其乐融融。我所生活的家庭使我从小就没有在心里留下什么阴影。”由此使他想到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方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将是徒劳的。
五年级的他因为老师从不在作业本上打叉号只打对号,有错时老师让同学们思考,直到把题目做正确为止,这个阶段被这位当代教育家称为是挺辉煌的一年。老师的一句“诗写得不错”就让他兴奋了好几天,甚至梦想要当一位诗人。高中时期的校长欣赏他的文笔便委以重任,由于赶稿有时和校长睡在一张床上,睡前小大人般的与校长讨论各种问题更是让他年轻的心灵感到骄傲和快活。
当一个孩子感受到来自成人世界充分尊重的时候,也就是他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开始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人的心智自觉开启的时候。这样的成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成长……这些经历与他日后形成的教育思想密不可分。
因为有爱才有尊重。 李喜贵在意学生的感受,从不简单粗暴的对待学生,他总是和学生坐下平等的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一句“除了学习你到底还允许我们干什么”竟让他在夜色深沉的校园里徘徊了好久,后来他变“不准”和“禁止”为“提倡”,真正把死板硬性的规定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对学生的错误他觉得就像学习走路的幼儿跌跟头一样,绝大部分和道德品质并没有多大关系,这极大的保护了学生的自尊,也避免了他们划向危险的深渊,尊重不是纵容,孩子的成长历程中多么需要这样的尊重和宽容啊!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大纲、教科书规定了给予学生各种知识,但是没有规定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一样东西,这就是:幸福。我们应该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渡过自己的一生。
用爱来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爱有多深,效果就有多好。“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让我们以心换心,以情换情,用真心真情打开师生感情沟通的大门,让他们感受到幸福。
在当今社会 “爱与宽容”似乎成为了一种教育中的“稀缺品”。我们可以扪心自问,到底向学生身上投入了多少真爱,对学生宽容过多少次。可能有不少教师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学生犯了一次错,我们常常就用了极端的手段,很快我们就无计可施了。这是我们急于求成,就如书中李希贵也遇到过同样的困惑,学校管理机制过于严格,周周通报,月月汇总,学生居然会为了几片落叶而忧心忡忡,一天四查的卫生制度给了老师太大的压力,于是老师只好把这个压力在转嫁到学生身上。斤斤计较、相互猜忌的师生关系代替了和谐与健康向上的班级生活。好在李希贵及时改革,他意识到学校机制建设首先要立足于班级生活质量的提高,慢慢的班主任开始变得宽容起来,从盯着学生一天的一举一动,到关注学生的发展潜能,从急躁中走出来,变得大度宽容自信。
宽容不是纵容,宽容是在给学生一个自我反省的机会,让他重新整合自己的思想。给他们一个机会让他们把简单的小事做好。 “能把简单的事情做好的人,就是很不简单的人。”放开孩子的手脚吧,让他们自己走路,也许他们能够更快地奔跑起来!
我有一个体会:树立一种观念要比掌握一种方法对改变自己的工作状态更有帮助。用爱和宽容对待学生,让学生能够“自由呼吸”,是我读这本书获得的新理念。“爱人者,兼其屋上之鸟”老师对学生的爱,会被学生内化为对教师的爱,进而把这种爱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上,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而“乐其道”,因此爱的教育是我们教学上的巨大推动力。
读完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我仿佛呼吸到了一股新鲜的空气,但我们也应该明白真正实现或拥有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件不易做到的事,让我们怀着梦想,付诸实践,贡献出自己的一丝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