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
引子:针对三位老师的话题:“新课程下,我的压力很大”,“我在教学中的困难”,“小学教师买了哪些机遇和挑战”。写了下面这篇短文,供参考。
我老是这么想,一个人干一件事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你当了教师,不管现在的水平如何,首先应该有一个远大目标,要当一名优秀的教师,而不是“教书匠”。那么怎样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呢?
1、对自己的事业有幸福感。
我们说,教师可以是一种幸福的职业,因为它是和人打交道,是和人的生命打交道。教师和学生心灵沟通,是和学生进行生命对话,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具有一种独特的幸福感,他的精神可以通过学生延续下去,这是其他的职业所没有的。但是如果没有发展的思想,弘扬自己的价值,就会感觉很疲倦,每天上课,改作业,面对同样的学生,课本,一切都没有什么改变,当然没有什么幸福感可言。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要热爱我们的学生,热爱我们的事业。
2、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社会是在不断地进步,我们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即使现在已经评上的优秀教师或特级教师,处理不好就有可能成为教育改革的阻力。因为很多优秀教师是基于传统教育背景推选出来的,如果没有向自己挑战的勇气,不去尝试新的方法,甚至拒绝新的观念,而他们的态度又会在教师中产生很大的影响,那么他就可能成为一种阻力。因此不论哪一层次的教师,都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3、不断充实专业知识
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快,知识综合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理论知识向应用技术的转化速度越来越快,知识传播的方式由传统的印刷文化、电子文化向网络文化转化,这些对我们来说都是新问题,我们原有的知识远远不够,从某些侧面看,我们的学生超过了我们。而老师的数学修养往往对学生起着启蒙的作用,陈景润把毕生的精力用来研究素数,缘起
4、不断实践和创新
我们要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实践,在实践中培养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发展自己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5、不断总结和提高
优秀青年教师,只工作了几年,就作出很大成绩。除了他们努力外,抓住机遇,勇于锻炼,不断总结,才能提高。我们有的教师工作了几十年,辛辛苦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到了退休之日,两手清风,这是非常遗憾的。我们不追求名利,但要给后来者留下点东西,这是我们的责任,使他们站在我们的肩膀上继续攀登,我们的事业才能兴旺发达。
问题一 为什么要了解学生?怎样了解学生?
单元备课要认真地研究教材,了解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前后联系,找准本单元的数学核心思想,每节课围绕数学核心思想设计教学活动,发挥单元的整体效益,这些都能得到大家的共识。当前更需要强调的是要了解学生,很多老师上完课后有时有这样无奈的感觉:“课堂上平平淡淡,没有激情,原来会的学生现在也会了,原来不会的学生现在还是不会”。就是由于咱们不十分了解我们的教育对象,他们已知的我们喋喋不休地讲个没完,他们不知道的我们没有涉及。因此了解学生是当务之急,是我们教师专业发展走出瓶颈的必由之路。对学生的了解不能是笼统的,单凭过去的经验是不够的,要有意识地去了解,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包括知识技能和方法)
2、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该内容的经验
3、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的困难
4、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和学法分析
老师们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这个班是我带上来的,我对学生能不了解吗?
2、这个内容我教了好几遍了,我需要了解学生吗?
如果咱们不是刻意地去调研,有意识地去观察,就不见得很了解他们。有一位教师告诉我,她所教的班是从一年级带到五年级的,在学习正负数时,她想从温度引入,出乎她的意料,在和学生聊天时,发现孩子们根本不知道温度计,只知道体温表。针对学生的情况,她在用温度引入之前,介绍了温度计,扫除了障碍,使这节课顺利地进行。
问题二 了解学生有什么具体方法吗?
了解学生的方法有:
8226;问卷调查。
在开学初或学习前几个单元时,利用自习或家庭作业的机会,对本单元内容学生了解的情况作一些问卷调查,问卷形式要简单易行,最好是选择题、填空题,少量问答题。
如学习百分数之前,一位老师拟制的调查问卷是:1、你见过百分数吗?(见过 没有见过)2、你能写一个百分数吗?( )3、你能举一个百分数的实例吗?4、请你解释一下“我国男性公民占52%”这句话什么意思?通过这个问卷,可以了解学生学习这个单元的起点。
8226;访谈。
选择本班上、中、下若干名学生,教师拟定访谈提纲,与学生交谈。访谈是一种很好的调研方式之一,它可以不拘形式,不限时间和地点,可以见缝插针,面对面的交谈,学生说者无意,老师听者有心,能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
下面是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访谈提纲(上、中、下12名学生)
1、 口头数数:从1数到100;
2、数出85根小棒;
3、估计一下这堆小棒(50根左右)有多少根?
4、读出以下各数:38、65、70、88、100
5、写出以下各数:三十六、六十三、五十五、九十、一百;
6、在计数器上拨出:15、28、60、100。
访谈结果整理如下:
序号 正确率 主要表现和错误举例
1 75% 在接近整十数时,3人有跳数、重复和返回的错误。
2 75% 能做到口手一致,错误同问题“1“,没有1人10根为一堆, 一堆一堆地数。
3 25% 有3人估100根,有1人估12根,有5人估30根。
4 100%
5 83% 有1人把36写成316,63写成6103
6 40% 15拨成51;28拨成82;60拨成16;100在十位上拨10个珠子;有2人不分数位,从右往左一个一个往下拨,百以内计数器只有30个珠子,60和100这两个数他觉得没法拨了。
调研结果分析:
从调研情况来看,学生对百以内的数不是一无所知。过去我们认为数的认识主要是读法和写法,但从调研的情况来看,百以内数的读、写法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绝大多数学生已经掌握。但在数比20大的数时,学生没有体会到以“十“作为单位数起来比较简便,对百以内数的实际大小缺乏具体感受。虽然在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时,学生已接触到“个位”、“十位”,但由于数目比较小,十位只限于“1”和“2”,没有真正建立起数位概念。由此可见,重点应放在对100以内数的具体感受,和以10作为单位及数位概念上。
8226;经验估计。
我们很多特级教师能借班上课,他们来不及向学生作调研。但是他们有丰富的经验,了解一般学生容易发生的问题,能够有的放矢地进行。另外他们善于在课堂上察言观色,利用生成资源组织教学活动,使课上得有声有色。
8226;课堂观察。
我们在课堂上不要刻板地按预设的教案进行,要观察学生的表情和反映,根据情况对教学活动做适当的调整。有一次我去听一位老师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求法”。他事先设计的是组织学生操作,发现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求法。但是当他提出课题后,就有一位学生高高举手,迫不及待地要求回答:“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邻边相乘,因为长、正方形面积是邻边相乘,长、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因此平行四边形面积也是邻边相乘。”接着很多同学举手表示反对,并且说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乘高”。完全打乱了他的计划,但是,这位老师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对两种意见进行讨论,可以通过“剪一剪”、“画一画”等不同方式,阐明自己的意见,并要说服对方。孩子们热情高涨,这堂课完成了预期的目标,上得非常成功。
8226;作业分析。
批改学生的作业,不要光画“√”或“×”,要把学生的独特解法或典型的错误记录下来,有时可以面批,了解学生的想法。这些内容都是教师进行针对性教学的宝贵素材。
总之,我们教师要具有“了解学生”的意识,即体会到了解学生的必要性,它不是可有可无,研究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要研究学生;了解学生不仅在做研究课时要进行,平时教学中也应该做,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师还要掌握了解学生的技能,如平时的作业分析,课堂观察,拟制调研提纲,根据常态工作的特点,采用哪些简单易行的调研方式,如何分析调研的材料,根据调研结果采取哪些对策等,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加以总结。
单元备课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我们要在新理念的指导下,赋予时代感,怎样进行单元备课呢?请看下面的流程。
单元备课流程,包括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思总结三部分。
其中,自主探究,包括研究教材和了解学生。
合作交流,包括集体备课和互相听课,集体备课做什么?集体备课进行教材分析、学生情况分析和课时安排。互相听课,可以听“ 同一内容,不同教法”的课和系列课。
反思总结,可以包括教学一得和案例整理。
从上面流程可以看出,单元备课必须在个人研究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备课和互相听课,通过实践后,一定要及时进行反思总结。
问题四 怎样研究教材?能举个实例说明吗?
首先个人研读教材,要从整体到部分,以单元为单位,认真阅读教材,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8226;这个单元包括哪些内容,各部分内容之间有什么联系,这个单元的内容和其它各册相关的内容有哪些?
8226;每部分教材的编写特点和编写的意图是什么?
然后与文本交流,也就是带着思考来阅读教参,教参是在我们身边的最好朋友,对照自己阅读教材时的思考,进行补充和修正,提出值得讨论的问题。
最后找出本单元的数学核心思想。数学核心思想是指在对数学本质的认识中起核心作用的基本数学思想和数学观念。
下面以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为例,说一说怎样研究教材。
在阅读本单元教材时,要给自己提出几个为什么?首先想到的这个单元的标题为什么是“分一分与除法”?除法的本质含义是什么?教材为什么组织了四个“分一分”活动,其目的和各自的任务是什么?教材是怎样介绍除法的?与传统教材有什么不同?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教材是怎样引入“倍”的概念的?“倍”的概念与除法有什么联系?除法和以后要学习的分数、百分数、比又有什么联系?教材中安排了两个练习和一个整理与复习,其编排特点是什么?怎样有效地使用这些素材?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对这些问题有自己的初步想法,在此基础上,再来阅读配套的《教师用书》有关章节,带着自己的思考和问题来阅读,与一开始就看教参,收效大不一样。
通过研究教材,就很容易找到这个单元的数学核心思想是除法的本质含义——平均分。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个相等的部分,这一过程就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本单元的教学活动应紧紧围绕这一重点进行。
问题五 怎样进行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必须在个人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可以分工合作,教材分析、学生情况分析,单元课时计划各有一位老师作中心发言,其它老师作补充和修正,取长补短,达成共识。在研究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制定单元课时计划。
在拟定单元的课时计划时,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细化各课时的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及练习的搭配(数学伴你成长)
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的搭配
在进行单元备课时,就要遇到教学内容的课时分配。虽然编者在《教师用书》中提出了参考性的意见,但由于各地情况不同,不可能有具体的规定,只能比较笼统,如某一小节用2~3课时。教师就要根据本班情况进行课时分配具体化,如,根据我班情况是用2课时还是3课时,每课时进行什么内容,达到什么目标,怎样进行,要进行统筹考虑,这样才能取得单元教学的实效。
最近我参加了一所小学五年级数学教研组的单元备课,单元的内容是百分数。他们在研究教材和对学生调研的基础上,就要进行课时分配,参考教师用书中的建议,第一小节百分数的认识(3页)用2课时,这两课时怎样安排呢?具体落实到每一课时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是什么呢?
大家一致认为首先要搞清楚百分数的认识包括哪些内容,通过研讨大家认为包括:百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的读法和写法;百分数应用的广泛性;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百分数的意义不仅是这一小节的重点,也应贯穿于本单元的始终。百分数认识的五部分内容都是互相联系的,在两节课中怎样进行分工呢?可以上一节新授课,再上一节练习课,但是这节练习课又怎样安排呢?根据对学生的调研情况,学生对分子是小数,分子超过100的百分数不太理解。因此我们把这两节课都作为新授课,各有其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第一课时:百分数的产生;百分数的意义(分子是整数的百分数);百分数的读法和写法。第二课时:百分数的意义(分子是小数和超过100的百分数);百分数的应用;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由于对每课时的任务具体化了,老师们个人备课时得心应手,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课堂上运用自如。
教研组老师之间互相听课,这是互相学习的最好机会,听课时首先要抱着对同伴欣赏,对教学进行研究的态度。如果在集体备课时,对某一节课有不同的设计方案,可以分别实践一下进行研究。也可以上系列课,也就是几节连续性的课。
最近,我应邀到北师大厦门海沧附属学校,参加五年级数学组的单元集体备课,单元的内容是“长方体和正方体(二)”,教研组的三位老师事先进行了认真准备。在交流中大家一致认为在本单元之前,主要研究的是平面图形的面积,从本单元开始,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由面积到体积,这是由两维空间到三维空间的飞跃,培养三维的空间观念是本单元的数学核心思想。三位教师分别选体积和容积、体积和容积的单位,体积的计算三节连续性的课作为研究课,根据内容的不同特点来设计数学活动,但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从不同的侧面来培养学生三维的空间观念,发挥单元的整体效益。第一节课
第二节课,
第三节课,
问题七 怎样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就是对一系列的教学工作回过头来进行理性的思考。如在自己独立研究教材后,在与同伴交流过程中又有哪些新的体会;在调研学生过程中有什么新的发现;在研究教材和了解学生后拟定的教学目标是否合适;在实践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手段是否恰当;从学生课堂中的表现和作业情况,给自己印象最深的人和事,给你带来的喜悦和遗憾,都可以把它写出来。文体可以不拘一格,有话则长,无话可以不写,切忌八股文,空洞无物。当你觉得教学反思无话可写时,就要追溯到前面的工作是否缺乏研究性,从而加以改进和提高。
问题八 怎样积累素材,撰写教学札记?
积累素材可以和教学反思结合起来,每节课的教学反思是零散的,过一段时间后可以进行分类整理,加以提炼。有的可以进行专项素材积累,如学生的调研提纲和情况分析,学生作业错误情况的登记和分析,课堂中的偶发事件的描述和对策,这些都是很好的素材。
我们教师写文章一定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这样写的内容是鲜活的,生动活泼的,这是不在第一线的专家所不及的,我们一定要利用自己的长处。我们可以写“教学一得”,还可以写“教育小故事”,如果有些课上完后,自我感觉很兴奋,有很多感言想说,有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可以整理成教学案例。总之,要“小题大做”,从“小”见“大”。要想作到从小见大,我们老师就要加强学习,养成看书读报的习惯,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
问题九 教学工作时间紧,没有功夫进行研究怎么办?
老师们可能会说,我们平时工作怎么忙,哪有功夫进行研究啊!我们冷静地想一下,我们平时每一项繁忙的工作是不是都是有效的,是被动应付还是主动迎接。有一些老师上完课后,学生错题很多,就忙着利用午休时间让学生改错题,找学生补课,实在不行,第二天再利用一节课“砸一砸” 。当然这种重复注入式的“砸”不可能有好效果的,教师就着急了,觉得课时不够用啊!就又匆匆忙忙上新课,有的老师忙得连“教参”都没有时间看,只看一项课时分配,这样恶性循环,劳而无功。我们要抓住提高教学质量的源头,就是备好课,上好课。一开始可能要花费一些时间,但是慢慢地形成习惯,积累经验,妥善安排,把恶性循环转化为良性循环,尝到了甜头,老师们就不觉得累了。最后,我想用网友的一句话来结束我们的交流,“我们要学会在研究的状态下进行工作,我们要成为一名扎根于中、小学土壤的教育专家”。
什么叫常态工作研究化?
就是日常的教学工作(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要有研究性,不要盲目的限于忙忙碌碌,要讲求科学。
我非常喜欢校园中的一份标语:“教育是一项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一门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创新;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求真。”教育既然是一门科学,只有按科学规律办事,才能有创新。
当前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已进入第十个年头,在小学接受新课程已有了毕业生;大张旗鼓宣传理念的阶段已经过去,老师们对新课程有一定的体会,积累一些成功的经验,也有一些困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踏踏实实地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进行研究,不开展研究是不能前进的,一所学校不开展切实有效的教学研究,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就不能成为名校。我们老师只有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学会研究,做一名研究型的教师,才能促进我们的专业成长。只有常态工作研究化,边实践,边学习,边研究,才能使新一轮课程改革健康发展。
我们老师进行研究和专家的研究工作是不同的,我们有繁重的教学工作,主要是结合平时的教学工作进行研究,因此,常态工作研究化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单元备课,在不打乱正常教学秩序的状况下,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集中集体的智慧,上好每一节数学课,提高单元的整体效益,提高教研组的整体水平。
在这里我想要解释一下“提高两个整体”的问题。
一是提高单元的整体效益,我们看到在一些公开的研究活动中,上的研究课的内容都是一些“重点”内容,有的老师为了上好这一节课,打乱了正常的教学进度,突出这一教学内容完整的教学效果。实际上教学是有连续性的,有些教学目标要在一两节课中分不同层次完成的,有的一节新授课后要有两、三节练习课,还有单元复习课。单元备课就要对本单元的内容进行统筹考虑,提高单元的整体效益。
二是提高教研组的整体水平,老师们想一想,如果您校是一所重点小学,学校内有60%的是校级、区级、市级学科带头人,但还有40%是一般老师。没有头衔的一般老师,不等于没有水平,有时是机遇。一位家长费了很大的劲把孩子送到了重点小学,但是在一个水平不太
单元备课有利于对教材的整体把握
数学的特点之一是系统性,因此我们数学备课要由整体到部分。在学期初我们对本册教材有整体认识的基础上,就要进行单元备课,本单元教学内容有哪些?各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本单元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如,“体积”这个单元,一般教材都安排了体积的认识,长方体体积,正方体体积三部分内容,但是体积的认识是统领这个单元的核心,长、正方体体积的求法都是根据体积的意义得出的,有了这样的认识,在备每一节课时都会围绕这一个核心思想,获得本单元的整体效益。
单元备课有利于对学生的调研
在常态情况下,每一节课前都要对学生进行前测、问卷或访谈,是不可能的。如果以“单元”为单位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课前调研还是可行的。在设计调研内容时,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作整体考虑。如果把单元课前调研的结果保存下来,以后再教这个单元时就可以作为重要参考,做一些补充调研就可以了。如果把全校各年级的“单元调研结果分析”收集在一起,这将是一份很好研究学生的素材。
单元备课有利于同伴的交流
单元备课一般采取在个人准备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备课,事先要做一些分工,每人对一个侧面进行精心准备,再在组内交流。这样就可以集中大家的智慧,取长补短。这不意味着我只要备一节课,其他的只要照搬别人的了。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本班的情况,采纳别人的合理部分,来充实自己的备课内容。有的老师提出身居山区,只有一个班,无法交流。这次远程学习的方式对我们是一个启发,可以利用网络平台,
单元备课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
通过单元备课,要“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还要和同伴交流,课后要进行反思,积累素材,撰写教学一得,这就是在常态情况下进行教学研究,长期坚持下去,你就会成长为研究型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