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可以做点什么
我无法改变这个世界,我甚至也不能影响这个环境,但我可以改变我自己。嘴是我的,手脚是我的,脑袋是我的,如果我愿意,它们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被我支配的。我是个教师,教中学语文的,我想活得有人样一点,那么,我可以做点什么?
我想我首先是要读书,真正的读书,读真正的书。
在我看来,真正的读书,并不大在乎读后又知道了多少,积累了多少,而更在乎我又明白了什么,悟出了什么,发现了什么。明理贵于博学,如果博学而不明理,还不如“寡学”有趣。基于此,我现在读书,总是以内心是否激动、震撼或者灵府是否敞亮、扩展为标准,以力争与作者进行高质量的精神对话为目的。譬如,读了尼采,你可能对“自信”有新的领悟,对人的生命有新的认识;读了哈耶克,你可能对希特勒和德国纳粹与尼采哲学的精神联系有所领悟,对尼采的东西又有所扬弃,同时对自由或自由的获取和保障又有新的认识,你可能真正明白为什么人要谦卑点好,还对马克思主义有新的视点,于是你对我们生活的当下好象又明白了什么。又譬如,读了笛卡尔,你可能才能更理解柏拉图;读了洛克,你可能更理解笛卡尔;而读了杜威,你可能更能看透前面的几位……诸如此类精神上的澄澈度的增加,会让你体验人的幸福指数的增加和人的生命的尊严感,从而信心倍增。当然我并不是否认知识的重要,读书当然会获得知识,但知识毕竟只是路径,路径不是人生的目的,幸福才是目的。
书籍早已浩如烟海,对书籍的鉴别和挑选就不可小觑,不然读书也可能让你虚掷光阴,浪费生命。一个小窍门:对一本书,你能否看出它是说真话的还是假话?你能否觉察出它是站着说的还是跪着说的?一本真正的书,我认为必须是说真话的并且是站着说的。这样的书才会对读者负责任,才值得去读。读了高尔泰的《寻找家园》、章诒和的《往事并不如烟》,你自然明白什么叫真话。读了黄仁宇的《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唐德刚的《晚清70年》和吴思的《潜规则》,你会悟出什么叫“史鉴”。读了朱学勤的《道德理想国的破灭》和何清涟的《现代化陷阱》你会承认:“哦,这才是做学问。”年轻时我也读了不少“书”,在这方面教训惨痛:有的书叫你越读越找不着北,越读越站立不起来。经验告诉我,还是名著可靠,读名著,一步到位,须知生命有限,浪费不起啊!当然对名著也莫盲目崇拜,读的时候,多问问自己心里的感觉,诚实点。
上网也是一种读书。“网读”是对“纸读”的重要补充,不只是网上资讯异常丰富,获取也异常迅捷,更主要的是网上可以找到活着的同志、知音,可以极方便的与之交流。因为如今一个真正爱读书的人在自己的周遭往往是比较孤独的,可能还会被视为不大正常的人,多只有在网上才找得到自己的家园。我的生命的热情和读书的热情就是给网络上的BBS点燃的。“北大三角地”,“问题与主义(学而思)”,“秋风‘思想评论’”,“不寐之夜”,“海纳百川”,“五柳居”,“关天茶舍”等等等等,就是我上网以来的精神驿站。
象这样的读书或读这样的书,渐渐地,你会感觉出你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变化的关键词是:独立,力量,自由和情怀。你有自己在慢慢站立起来的感觉,你有内力日益充沛的感觉,你有面对工作,面对生活,面对世界愈益自由的感觉,你有产生更加博大和悲悯的情怀的感觉……这些感觉时不时还会让你享受一把窃喜之福!
这时候你才在茫茫人海中找到或发现了自己,对己群关系和主客关系产生了新的领悟,于是你会产生一种驱动,要参与到宇宙的互动机体中去以实现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种驱动力不是外来的,而是内生的;只要生命还在,它就是源源不断、恒久不息的。
于是我教学工作的操作系统自然要改变,就像电脑的操作系统的升级换代一样。
以榨挤学生的智力和趣味、泯灭他们的品行和情怀来换取考试分数的教育,不管怎样的来势汹汹,不管利益的驱动多么诱人,我越来越不会为之所动。心里总有个声音在提醒我:莫要为了眼前利益,与某股真正反动的势力合伙去捣毁我们子孙、社稷和未来!
我要做的第一考虑是思考,即帮助学生学会真正的独立的思考。在我看来,思考是解放的钥匙,是创造的酵母,是谋生的根本,因而是教学的核心。语文教学当然是与语言或言语打交道的,帮助学生习得和发展他们个体的言语系统当然是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但是,离开或忽略了思考的言语系统是没有多大培养价值的,言语系统不能只是硬盘和内存,更应该是CPU。所以我的所有教学活动,都会指向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不能让学生满足于记住是什么,必须让他们学会追问为什么,层层追问,反复辩难。譬如,弘扬传统:什么是传统?为什么要弘扬传统?我们有哪些传统?是否都要弘扬?哪些应该弘扬?那些无须弘扬?那些不能弘扬?爱国:国是什么?国是怎么来的?我们的国家是怎么形成的?怎么演变的?它应该怎样发展下去?为什么要爱国?怎样爱国?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此及彼,由形下到形上,循环往复,逐层推进。不要轻易或急于告诉他们答案,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让他们在追问中熟习思考的方法,养成思考的习惯;让问题引领着他们走向书本,走向生活,走向经验……学生真正学会思考了,我想于个人于国家都很有好处。
帮助学生发育精神也是在当下语境中很需要教师去做的事。由于做这事往往费力不讨好,甚至危险重重,所以对于大多教师来说,非不能也,实不愿为或不敢为也。教书不育人,在桌面上说来绝对荒唐,然而却几乎是普遍的实情。“小学而大遗”,古人哂之,今人行之,斯文扫地,妄称人师!我说的想活个人样,就是指的这种灵魂上的痛苦挣扎。
我要保护和引导学生的精神追求。其实学生原本纯洁并会自然生发精神追求,保护之引导之就能健康发育。是被我们称作“教育”的反教育因素活活地把他们的人格扭曲的。比如我们诱使他们说假话做假事,用各种各样的形式主义,用言行不一的现身示范,用言意相离相悖的“语文教学”对他们潜移默化,忍看他们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忍看他们一天变得虚伪、圆滑、犬儒……这是我们与世俗合伙造孽!尽管这些孽是在为学生负责、为他们能更好地生存的道德自慰下干的,但孽终归是孽,孽总是要遭报应的,只是时间问题。我要力争(这个词已斟酌再三)用自己的言和行来向学生表明:人,首先是要有尊严的活,然后是要有智慧的活,还要有趣味的活。
要让学生明白,诚信为立身之本。我和学生约定,若我为自身的利益说了假话,说了不负责任的话,他们可以立即质问我,并有足够的理由鄙视我。我把我的学期、学年、评职晋级等的自我总结给学生过目,我让他们时时留意我平时的言语行动,看我是不是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人。作为语文教师,你起码得热爱自己民族的语言,而真正的热爱,最重要的就是维护民族语言的纯洁,提高它的信誉;而不是一边像妓女似的玩弄它、践踏它,一边又把它打扮得花枝招展。热爱我们的母语,让我们为母语负责,让母语为人类负责,这是教学语文的前提,在这个前提下,再来谈词汇问题、语法问题和修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