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教师兴,则教育兴;教育强,则国家强。

作者:张志博 来源:中国教师报河南记者站 点击:4484

  编者按:《中国教师报•现代课堂周刊》、《中国教师报》全国教师培训基地和河南省素质教育研究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专业委员会,于2011年3月12日共同举办的“未来教育家,从课堂里走出来——河南省新课改名师成长工程”启动仪式在省城郑州102中学召开。
       我市教研室主任任杰、远程教育中心副主任杨丰烈、实验中学校长何赞朝、五中校长许宏博被聘请为“未来教育家,从课堂里走出来——河南省新课改名师成长工程”专家组成员。灵宝市一中、三中、四中、实验小学和二小的副校长王志宏、席高周、骆姗姗、白锁民、杨赞鱼为首批入选的“河南省新课改名师成长工程”的教学名师。
       河南省新课改名师成长工程是由《中国教师报现代•课堂周刊》牵头发起,依托中国教师报全国教师培训基地和河南省素质教育研究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专业委员会,旨在团结一批有教育理想、力行课改实践的教育同仁,立足全国的课改资源,充分利用媒体优势、专家优势,整合一线课改的创新实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搭建平台,智慧共享,着力培养一批能够引领河南素质教育,并能在全国产生一定影响的专家型局长、校长和专家型教师。

近日,接到中国教师报河南记者站站长张志博的来函,深感对学校的发展,教师的成长和高效课堂的打造十分有必要,特地转发,供校长和教师学习。
      

致入选河南省新课改名师成长工程的老师及专家团队同仁的函

 

大家好!

 首先对各位老师在“新课堂,呼唤新教师——高效课堂途径与方法研讨会”上的精彩展示表示祝贺,对专家团队的大力支持深表谢意!

 会议结束后,我去北京参加了《中国教师报》2011年首次全国记者站长会议。中国教育报刊社史习江社长,副社长兼《中国教师报》总编辑雷振海,《中国教师报》采编部主任李炳亭,以及《中国教师报》六大周刊的主编分别就2011年《中国教师报》全新改版以来的工作做了总结和部署。

 回来以后,一直忙于外出采访和调研,关于新课改名师成长工程启动实施的一些想法未能及时与大家做一个交流与沟通,实在抱歉。

 首先,我想就《中国教师报》的最新情况向大家做一个介绍,以便大家对咱们自己的报纸有一个全新的了解,今后也好更多地参与进来,共同成长。

 《中国教师报》2011年的发行量达到了33万份,成为了全国教育类发行量最大的报刊。从2003年1月1日创刊至今仅仅8年时间,这在全国传媒界都是一个奇迹。我们一直也在总结反思,为什么许多纸媒体在走下坡路的时候,《中国教师报》却能够逆风而上,赢得了大发展?原因只有一个,《中国教师报》紧紧抓住了时代的脉搏,这个“脉搏”就是课改。从发现杜郎口到《杜郎口旋风》风靡大江南北,从组建全国教师培训基地到高效课堂九大教学范式成果发布,我们一直在推动一张教育专业纸媒从“内容为王”到“服务为王”的深度转型。

 教师兴,则教育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正是怀有这样的信仰,才造就了《中国教师报》8年的坚守。为中国名校长成长摇旗呐喊,为中国教育家成长呼风唤雨,为中国名师成长鸣锣开道,为中国区域教育的发展架设彩虹。执著地热爱教育新闻事业,情有独钟到白头;全情投入,为伊消得人憔悴;潜心钻研业务,语不惊人死不休;为教育而鼓,为教师而歌,神圣使命肩上挑……正是在这样的理想驱使下,《中国教师报》一路走过,从弱到强。

 8年转瞬而过,但之于这样一家媒体、一群人和一支队伍,却炼出了一种硬朗闪亮的风骨——打造一支有教育信仰的传媒铁军,我们坚信,有什么样的媒体人便有什么样的媒体。8年,对于我们,只是一个时期的总结,却也是另一个时代的开篇。从最初的“全国教师自己的报”到今天的“让中国教育因你而改变”,从“教师的报纸教师办”到今天的“打造对中国教育的领导力”,变化的只是气质和目标,没变的是服务和信仰。被称为《中国教师报》 “传家宝”的四句话:第一、创新无止境,办报不止,创新不止。第二、气势贯长虹,办报要有大家风范,大策划,大手笔,大泼墨大写意,大江东去,大江奔流,三、重锤砸蚂蚁,注重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四、天塌不言败,百折不挠,永不言败。或许正因为有着这样的传承,才造就了《中国教师报》鲜明的媒体特色。

 在中国基础教育界,《中国教师报》是作为课改的“代名词”而备受读者青睐的。发现典型、助推课改,与典型共同成长,如今杜郎口中学、兖州一中、昌乐二中、郑州市第102中学等一批新名校喧嚣星空。《中国教师报》始终锁定如火如荼的一线教育教学,主张做力行的教育,2010年7月,本报首家总结发布了“高效课堂九大教学范式”,更是将新课改引入到了全面实践的深水区上。近些年,《中国教师报》还大手笔创意主办了一系列震动基础教育界的盛会,“中国名校长高峰会”,先是冰城论剑,后来会师井冈、相聚无锡、泉城品茗、京师论道、东北盛京亮剑、襄阳 “隆中对”……

 2011年,对于全国的课改来说是一个节点。对《中国教师报》而言,也开始了二次创业。《中国教师报》全新改版,以读者为师、市场为王,以“报中刊”为突破口,实施办报理念的大变革,推出“新闻+周刊”的非常“6+1”模式,致力于传播最先进的教育理念、最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最前沿的教育思想,打造对中国教育的未来领导力,让中国教育因您而改变。

作为一个报人,尽管我们一直在倡导服务与创新,比如“六大周刊”的推出就是在尝试“报中刊”的办报形式,但距离读者的期望可能仍有不小的差距,但最后我们想说的仍然是这句老生常谈的话,“希望在前方,我们在路上!”

 其次,就“教育家,从课堂里走出来——河南省新课改名师成长工程”的一些想法和大家做一个交流。

“教育家,从课堂里走出来——河南省新课改名师成长工程”,由《中国教师报》发起,依托《中国教师报》全国教师培训基地和河南省素质教育研究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业委员会,旨在为一批教育理念新、科研能力强、专长突出、风格鲜明、发展潜力大的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创造条件、提供平台,使大家成为能够引领河南课程改革,并能在全国产生一定影响的专家型校长和专家型教师。

 《中国教师报》全国教师报全国教师培训基地是全国首家由教育专业媒体发起成立的培训机构,目前已先后在全国设立山东杜郎口、昌乐二中基地、河北天卉基地、安徽铜都基地、四川成都基地、郑州基地等十个分基地,形成了强大的培训网络。依托《中国教师报》全国教师培训基地,《中国教师报》还先后成立了中国名校共同体和中国区域课改共同体两大民间课改组织,聚拢了一大批致力于课改的教师、校长和局长。

 发展到今天,《中国教师报》全国教师培训基地已经成为集科研、培训、实践、推广四位一体的复合型教育团队。

 科研:下辖一个研究院两个研究中心——高效课堂研究院、课程中心、研究中心,拥有特聘专家18人,专职研究院8人,课改指导专家48人,课改名师200余人。

 培训:立足教师课堂操作培训,举办“课堂驾校”,提供“课堂诊断”,推广课改名校成功经验,“致力于新课改途径与方法的推广与应用”,对对座、小组合作、预习展示反馈的课堂形式已经遍布大江南北,全国已有22个省区250余地市的近十万教师参训,高效课堂“大篷车”已经开进全国百余县。

 实践:立足课堂形式、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的变革,打造高效课堂,我们发起了“中国区域课改共同体”、“中国名校共同体”两大课改合作组织,全国200余区县、1000余家学校分别加入。即将成立“中国民办学校共同体”和“中国幼教共同体”。

 推广:从杜郎口中学到昌乐二中,从宁达中学到天卉中学,从安阳殷都区课改整体推进到“郑州变法”,发现典型、培植典型、策划典型、宣传典型,携手《中国教师报》,一个个典型不断涌现,蜚声全国。

 关于大家,我想可以这样描述:

 “我们”视教育为信仰!

 “我们”以课为媒,因“新课堂,新教师,新学校,新文化”而结义的课改兄弟!

 “我们”致力于高效课堂的推广与应用,让课堂成为“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我们”拒绝空泛的教育理论,力行课堂教学“田野研究”

 “我们”主张“从问题出发”,以课堂为“支点”,撬动整个教育的变革

 河南省新课改名师成长工程的具体行动设想如下:

 (一)不定期召开组织沙龙性质的小活动,由省内外专家引领,或集中研究一个问题、

 或解剖一个典型,秉承“行动即研究”、“问题即课题”、“发展即成果”的务实作风,全力推动河南的课改进程;

 (二)集中进行高效课堂五大课程体验式培训。高效课堂五大课程体验式培训,是《中国教师报》全国教师培训基地2011年全新推出的特色培训项目,借用高效课堂课堂组织形式,营建高度仿真的高效课堂现场,形成强大的高效学习场,实现全面互动,全员培训,让教师真实体验高效课堂,真情体验“学生”学习的乐趣,真切经历高效课堂各环节,并在经历中学习高效课堂的具体操作细节,真正领略高效课堂“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的内涵。

 五大课程包括:小组建设、导学案的编制与使用、管理与评价、教学模式培训、班级管理等。

 (三)小课题带动。《中国教师报》申报的两项国家级实验课题“高效课堂”与“生本

 课堂”即将获得审批。依托河南省素质教育研究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业委员会申报的几十个省级课题也将于4月份启动。届时,我们将重点选择入选新课改名师成长工程的教师和所在学校承担这些课题。也希望大家根据各自学校的实际情况,积极申报课题。我们的想法是,不同区域的不同学校的老师可以分组进行课题攻关,互相交流,智慧共享,最终要形成成果、形成课程。所有课题均属公益性质。

(四)组建新课改名师读者俱乐部。2011年《中国教师报》的一项鼎力之作是成立了

 香山会馆。李炳亭为此撰联:举思想爝火,乐寻同道;迎教坛群星,喜会香山。会馆的装修目前已近尾声。依托香山会馆,《中国教师报》将组建N个读者俱乐部。以教师生活为根基,拢聚高质量读者群,助长教师专业成长。每个俱乐部至少有一个论坛,平时以线上活动为主,因地制宜搞线下活动。我们在《中国教师报》读者俱乐部专门开设了河南省新课改名师读者俱乐部专题版块。论坛将成为一线教师参与办报、与全国教育同仁交流思想、碰撞智慧的阵地。《中国教师报》全国教师培训基地郑州基地也将作为《中国教师报》读者俱乐部在河南的线下活动场所为大家提供服务。

 其三、需要入选新课改名师成长工程的教师和专家团队成员配合事项。

 (一)请各位老师就这次高效课堂途径与方法研讨会和体验式培训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体会,字数和形式不限。

 (二)参加体验式培训之后,请各位老师就合作学习和小组建设重新做一个系统的梳理,以导学案为基础,参考小组建设的有关问题(附件),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的问题,结合自身的做法或学校在这方面的创新实践,从微观、操作与方法入手,有案例呈现更好,探讨小组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三)请各位专家和老师写一份详细的个人简历,应包括所在学校、学科、职务或职称、在新课改途径与方法方面的研究专长及成果,以及能体现自己教育思想的个性化语录、博客地址、电子邮箱、手机(电话)等联系方式,并附照片。最近我们正在建设河南课改新闻网,以便呈现。

 (四)希望各位专家和老师能够积极中国教师报“河南省新课改名师成长工程”读者俱乐部论坛,具备条件的可以担当版主。大家可以以个人姓名+教育观察(或教育叙事、课改行动、教学反思等)命名主题帖,我们将定期置顶推荐10新教师,优秀的文章将择优在《中国教师报》刊发,同时鼓励大家参与各六大周刊选题策划,同等条件下优先采用。

 注册中国教师报读者俱乐部论坛会员及发帖说明:1、本论坛属公益性质,不收取任何费用;2、直接登录中国教师报读者俱乐部网站(http://bbs.chinateacher.com.cn),点击注册,填写个人信息即可完成;3、三天后即可发帖;4、进入论坛“合作项目”板块下的“河南省新课改名师成长工程”子版面,然后发布以个人命名的主题帖(比如:某某教育观察、某某教育叙事、某某课改行动、某某教学反思),随后即可在主题贴下随时进行更新;5、第一个帖子请发个人简介,应包括工作单位、教育研究领域、成绩、课改主张或教育思考等;6、每周至少发帖3次。

 (五)为便于今后交流,我们将建立一个河南省新课改名师QQ群,各位专家和老师请加145502356,以便大家线上互动交流。

 (六)希望大家对这项工程和我们的工作提出建议。

 (七)请于4月12日之前,将相关内容发至邮箱:zgjsbzzb@163.com

 (八)联系人:辛微(《中国教师报》河南站记者、《中国教师报》全国教师培训基地郑州基地主任助理、河南省素质教育研究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专业委员会秘书处主任)

  电话:0371——68233878 15890646661

 

        中国教师报河南站站长 张志博

                  2011年3月21日

 

附件:

小组与合作学习的相关问题

一、有关小组建立方面的:

1、该如何划分小组,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2、如何产生小组长?有哪些途径,方法?小组长具备哪些素质?

3、小组成员确定好,如何科学的安排座次才能使小组效率最大化?

4、小组内部角色如何分工?怎样跟学科结合?

5、小组文化的初步创建问题:组名、组徽、组训、组规、组歌等。小组文化的目的意义,高效课堂应该创建怎样的小组文化?它跟学校文化和班级文化应该保持什么关系?

二、小组建设相关问题:

1、应该如何评价小组?

2、如何培训小组?

3、为了打造小组,要重视小组活动的设计和开展。你是如何做的?

更新:2011-04-07 06:02:11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