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村小教师: 把课好好"磨"一"磨"

作者:傅元根 来源:《中国教育报》2009/08/28 点击:3428

日前,我和几位教研员一起去一个比较偏远的农村完小推门听课.有一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十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讲课的是一位年近三十,朴实憨厚的男教师.

这节课的大致教学过程如下:

导入新课.学生观察教师手上拿的粉笔盒,小木盒,肥皂盒,牙膏盒,并说出它们的形状.学生口述,教师板书课题.

分组合作.导入新课后,教师将学生临时分成两个小组,每组6人

.教师提问.教师:"拿出你们自己带来的各种长方体纸盒,看一看,摸一摸,想想长方体有几个面 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哪些面是完全相等的 "

看看摸摸.学生拿出纸盒看一看,摸一摸.教师拿着小木盒,边摸边演示:"长方体有上下两个面,前后两个面,左右两个面,一共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但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都是完全相等的."

教师提问.教师:"长方体两个相交的边叫做'棱',3条棱相交的一点叫做'顶点'.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一个长方体有多少条棱 这些棱可以分成几组 哪几条棱的长度相等

再数数有多少个顶点 "

看看摸摸.学生拿出纸盒再次看一看,摸一摸.教师这时仍拿着小木盒,继续边摸边说:"一个长方体有12条棱,这12条棱可以分成4组,每组的3条棱相等,一共有8个顶点."

教师提问.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还见过哪些形状是长方体的物体 请举几个例子说明."学生举例.(略)

教师小结.教师:"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我们认识了长方体有以下特征……"

之后的"正方体"教学过程也与上述过程基本相似.

当时,我作了一个粗略统计:本节课40分钟,导入用了3分钟,分组用时2分钟,中间"看一看,摸一摸"的师生活动过程用了32分钟,小结用时3分钟.课后,我还了解到,由于时间不够,授课教师课前设计的课堂练习环节自然也就舍弃了.

评课时,我把这节"慢节奏,反复摸"的课,称为无趣,低效的"摸课".听到我的评价,同行的教研员都忍不住笑了起来.可我却怎么也笑不起来,心里反而在隐隐作痛.

事后,我一直在思考:这位教师很质朴,上课也很认真,可为什么会上出这样一节效率低下的"摸课"来呢

我想,内因可能是由于授课教师本人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比较低.他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始终采用"以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单调呆板,节奏较慢,过程冗长,低效的教学往往就是这样形成的.这位授课教师显然不懂得教育心理学的一个实验结论:单一训练效果差,不如不训练.同样,教法单一效果差,还不如不教.我曾经听过另一位教师上的同一课题的课.上课时,教师先拿出一个"魔袋",里面装有种各样的物品,让一个学生从中摸出一个长方体的物品.然后由各小组长分别拿着各组的"魔袋",让各小组同学自己摸.这样一个"摸"的环节,教师只用了4分钟.整节课的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如电脑演示,拆剪比对,举例反证,等等.当然,三亚农村的完小大多没有条件使用电脑教学.但是,在课堂上完全可以灵活运用一些其他的方法,甚至是"土办法".

外因则是由于一些农村完小的校本教研还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三亚的农村完小点多线长,镇中心学校对所属完小的教学跟进指导难以及时到位,市级教研部门也不可能垂直到每一所农村完小进行教学指导.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完小最迫切需要有高效度和大力度的校本教研,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不少农村完小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有限,教研意识比较淡薄,学校办学条件又非常简陋,课程资源紧缺,缺乏经验的年轻教师居多.很多学校的校本教研只是"纸上谈兵","图上布阵",几乎没有什么实实在在的行动.所以,教师们平时的教学基本上是闭门造车,单兵作战.

个人教学能力的低弱,加上校本教研的缺失,使得一些教师的课堂教学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上课如同"脚踩西瓜皮,踩到哪里是哪里".上述"摸课"就是一个明证.这样的情形实在令人堪忧.

如何提高农村完小教师的教学能力

我认为,我们需要在市级教研部门和镇中心学校大力加强专业引领的同时,帮助农村完小创造一个开放活泼,互动交流的教研氛围,积极开展不受客观条件限制,人人皆可参与的"磨课"形式的校本教研.

磨课是另一种形式的备课,或称多次备课.磨课受到一线教师的普遍认可,原因就在于它强调"五磨":磨目标———这节课究竟要做什么;磨教材———课堂需要怎样的教材;磨环节———课堂必要的环节有哪些;磨学生———学生可能出现什么问题;磨细节———提出哪些有效问题,如何反馈.有人认为,上公开课,评优课要磨课.我认为,平时上课更要磨课.因为对农村完小教师来说,上公开课的机会少,上评优课的机会更少,家常课才是他们教学生活最真实的组成部分.

某些农村完小有的学科只有一位教师,"自磨"便是他们磨课的主要方式.教师本人要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实践不断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分析成因,改进设计,再教再上,总结提高."自磨"需要不断内省,自我肯定或否定,而这个过程有时会是痛苦的,有时又是能给人以欣喜的.

当感觉一节课"磨"破脑袋也想不出问题在哪时,就意味着需要求助同伴进行"互磨"了.在农村完小,语文,数学教师相对其他科的教师多一些,教学能力有强有弱,水平有高有低,课前课后多点"互磨"很有必要.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又容易形成思维定式,多一双眼睛看自己会多看出些问题,多一把尺子量自己总能量出长短,同伴从不同视角提出不同的建议,有的可以直接为己所用,有的可能触发自己的教学灵感.虚心而不盲从地接受同伴的合理建议,再去用心打磨改进已有的教学设计,课就会越磨越好,越磨越精,越磨越有新亮点.

说句大实话,农村完小教师的工作负担都比较重,要求每课必磨,是不现实的.但是,教师可以自定一个基本目标,每个学期选择三四节自己比较喜欢又感到不好上的课进行磨课,还是可行的.磨课不要过于追求形式和规模,个人内省,同伴交流,共同进步就达到目的了.

好事多磨,好课多磨.磨课重在从实际出发,从问题着手,难在能够持之以恒,"磨你千遍也不厌倦".(作者为海南省三亚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

更新:2011-04-03 12:52:54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