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培训,坚定我的课改意志
3月12日上午在郑州大学,我亲眼目睹了《中国教师报》组织的一次体验式培训,切切实实感受了一回:课堂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培训老师是全国教师培训杜郎口基地的刘爱军女士,参与的学员是河南省各地推荐的课改名师。培训的基本流程是建立学习组——小组合作学习——体验分享。建立学习小组环节,老师将48名学员随机分成6个小组,要求组长带领组员确立本组的组名、组训、组徽、才艺表演内容,然后进行展示;小组合作学习环节,老师给每位学员发放了《高效课堂建立与建设》学习材料和一份导学案,要求学员们依据导学案的指引,依托刚刚建立的学习小组展开学习活动。导学案上的栏目包括:使用说明与学习方法、学习目标、知识衔接、学习过程。其中学习过程按照所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又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在线、能力升级、智慧碰撞。在组织开展独学、对学、群学的基础上,老师给每个小组分配了相应任务,并通过抽签的方式确定展示顺序。每组派一名学员展示组内交流成果,组内其他成员可以补充。下一组展示前要对上一组展示的内容进行点评。对于有争议的问题,台上、台下的人都可以发表意见或质疑对抗。老师的作用是引导大家聚焦问题或进一步发散思维。课堂上发言人慷慨陈词,其他人仔细倾听,随时准备提出补充意见或发出质疑声音。每个人的心都被一个一个的问题紧紧拴在一起,在思想的交流和思维的碰撞中不断地发掘着自己的智慧和潜能;体验分享环节,大家表达了共同的心声:这是关注生命的课堂,是让人恋恋不舍的课堂。原计划两个半小时的课进行了三个半小时,大家还是意犹未尽,主持人只好以“因时间关系”而强行中止了这次终生难忘的体验式培训。
这次培训给我留下的是鲜明印象是开放、解放、激活、发展。开放体现在各个小组自行设计的组徽及个性化解读。在这里,因为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才有了异样的精彩;解放体现在将导学案作为学习的路线图、方向盘和目的地,教师自觉退出课堂霸权地位,将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相信他(她)们能够自己学会或在交流中学会;激活体现在组内独学基础上的对学或群学时,通过思维碰撞形成共识,也体现在小组之间的质疑、对抗;发展表现为学员们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收获,还有自信心的增强,同伴间友情的增长,教师自身也在交流过程中获得提升。总之,课堂的开放带来了学员们动脑、动口、动手的解放,解放的过程激活了思维,促进了师生的发展。
这次培训进一步坚定了我的课改意志。想想过去教师自居教材诠释者的地位,神气活现地以权威的思想将学生囚禁在课堂上,学生可怜兮兮地接受施舍,没完没了地进行着“听不会练会,练不会考会”的魔鬼式训练,不允许表达自己的体验,不允许有自己的个性化学习方式,是一件多么不人道的事啊!长此以往,自信心如何培养得起来,思考力又怎能喷薄而出?李炳亭先生说,课改就是从油锅里捞孩子,一点不错。这次培训中学员们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是主体精神的体现,是课程变革所带来的新气象。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我高高地擎起“以生为本”的大旗,在课堂上就是要以“让学生学会、会学、乐学、创学”为追求目标,强力打造高效课堂。借鉴全国各地的探索经验,我把编制导学案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工程。导学案要发挥教案的功能,体现教师对课标的准确把握,对教材内容的深刻分析,对学情的认真研究,对教学模式的自觉使用;要发挥学案的功能,指出学习的路径与方法,学习的预设与生成,学习的反馈与矫正;小组合作学习要不断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使每个学生会自学、会寻求帮助、会熟练展示,能发现问题,能自觉补充、矫正,能相互提醒、督促,敢质疑问难,敢挑战权威。总之,小组合作之后要找出真问题,解决真问题,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课堂教学改革是对传统课堂改头换面的彻底改革,要挑战教师长期以来的安逸习惯——因为导学案的设计既要劳神费思又要占用大量时间;要挑战教师的教学勇气——开放的课堂自然会生成难以预料的问题会让教师措手不及,甚至瞠目结舌。但这条路是让学生获得解放、真正走向成长的路,是一条教师适应时代完成自救的路。
我已下定决心,不管遭遇什么挫折都毫不退缩,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