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执教力=领导力

作者:樊丽萍 来源:文汇报 点击:5435

留大城市、找好工作、坐享高收入?可乐般的生活,并不是所有优秀学子的“梦想”。
       甘愿奉献自己生命中宝贵的两年时光,为贫困地区孩子接受优质教育、改变命运提供一些帮助——这群年轻人被一个重要信条所征服:执教力即领导力。
  2009年从同济大学经管学院毕业时,唐雯被很多同学和好友界定为“疯了”。那年,受金融危机重创,就业市场低迷,很多企业减招甚至停招应届毕业生。本科生唐雯拿到了包括百事可乐公司管理培训生职位在内的几个  不错的offer。这样的“饭碗”,在当时会红煞很多人的眼睛,结果被唐雯通通给拒了。
  大城市、高收入、稳定生活?唐雯最终没有选择大多数同龄人梦寐的“百事可乐”般的生活。
  后来,有人听说唐雯去了云南,当了一名支教老师,而且“这个支教机会不是学校给的,而是她自己从就业市场上找来的。”
……
  不久前,同济大学就业专场招聘会上,有学弟学妹看到了当年那个很“牛”的师姐。唐雯回到了上海,这一次,她的身份是一家非盈利机构——“美丽中国”项目的招聘官。复旦、上海交大以及同济等沪上名校,在唐雯眼里成了“布点”的学校,她张罗着在这里开宣讲会,招纳贤才。
  这是一次姜太公钓鱼式的招聘——愿者上钩。唐雯知道,上钩者必定是应届毕业生中的“异类”,但却是她的“同类”。

  门户之见
  作为美国教育改革领域最有影响力的非赢利机构,20年来,Teachfor America始终把她的招募目标锁定于常春藤盟校的学生。如今,这种“非名校不取”的招募理念被传到了国内。
  当年的唐雯,究竟被怎样一份“工作”吸引了?看到唐雯递出的招聘简章,很多人傻了眼。
  这是一个名叫“美丽中国”的非盈利机构,旨在招募一批国内名校的优秀学子到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从事为期两年的教育实践。简言之,就是支教,去山区和乡村学校当老师。
  “应聘者必须毕业于国内名校;每月的待遇与支教当地乡村教师持平,合计2000元左右;服务两年期满后不提供任何就业承诺。”从简章内容看,用人要求不低,待遇不高,简直毫无吸引力。
  “这也算工作?!”“还不如参加大学里的支教工程呢,好歹前途明朗,回来后至少能保研……”在复旦和同济等名校开宣讲会时,很多学子甚至舍不得留一份自己的简历。
  这一点,早在唐雯意料之中。如今的校园里,形形色色的志愿服务岗位不少,大学生对“志愿者”的称谓并不陌生。但“志愿者”的角色似乎也总是勾连着什么:评奖学金的时候作为参考,可以作为直研的“敲门砖”,甚至找工作时填进履历也算一份不错的经历……
  志愿服务是否已经与志愿精神渐行渐远?为做公益而做公益,可能吗?在校期间,唐雯曾偏执地渴求一份不掺杂任何奖励和利益驱动的纯公益活动,尽管在很多同学眼中,这一想法实在太古怪。谁知,待到她毕业时,留沪或者留京的工作都找好了,机会却来了: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唐雯获知了“美丽中国”项目。
  创立于2008年的“美丽中国”,是一个中美联合支教项目。除了在国内招募一批优秀毕业生担任支教老师外,这一机构在美国也招募同等数量的支教老师,且美方成员清一色来自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常春藤盟校。
  在国内高校,“美丽中国”默默无闻;但在美国,一个名为“为美国而教”(Teach for America)的非盈利机构早就家喻户晓。过去20年来,Teachfor America始终坚持招募常春藤院校的优秀毕业生加入支教队伍,从而向经济欠发达地区派出优质师资,改善当地教育落后的状况。这个在美国教育改革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机构,甚至已经成为美国大学毕业生和职场新人最主要的雇主之一。2009年,常春藤盟校毕业生中有高达11%的人申请加入Teachfor America项目,其中耶鲁大学提出申请的毕业生更是高达16%,普林斯顿为15%。
  “美丽中国”,正是Teachfor America在国内的合作伙伴。由此不难理解,“美丽中国”在招募支教老师时所秉承的“门户之见”,其实也直接来自美国。
  “我们并不需要那些找不到工作、把我们的支教项目当作出路或者临时工作的学生。”负责“美丽中国”项目成员招募的米振华直言不讳:她只把目标锁定于名校的尖子生,“我们会把最优秀的学生快速培养为优秀的老师。”

  沙里淘金
  毕业于名校、成绩优异,当过学生干部,社会实践活动经历丰富……乍看上去,这些毕业生的简历都差不多。但有一些方法,可被用来甄别孰优孰劣。
  “2009年20人;2010年60人;2011年150人!”米振华报出的这组数字,正是“美丽中国”连续三年招募的项目成员总数,中方和美方成员比例为1:1。
  不久前,位于北京朝阳区的一处办公楼里,她刚完成了今年的招募选拔。
  前来面试的150多名学子齐刷刷地出自国内“985”或“211”大学,大多当过学生干部,成绩优异、参加过各种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看上去,履历都不错。沙里淘金,不可避免。
  “派出的支教老师如果到了山区畏难退缩,丢脸就丢大了。”米振华有一套方法,用来甄别应聘者中那些容易放弃或者向困难低头的人。
  “给你一两百块钱,请你为班级同学筹办一台别开生面的晚会,讲讲你的策划方案。”这是一道典型的面试题。一位毕业于理工科名校的应聘男生直截了当地说,如果要让晚会足够精彩,增加预算不可避免;但也有一名前来面试的女生给出了方案,按照她的估算,筹办整台晚会的成本只需140元。“晚会现场所需的布置和演员服装,其实根本不需要购买,可以向学校的一些社团或学生组织租借;晚会的横幅以及晚会前需要分发的宣传海报,可以通过找赞助的方法解决,这样又省了一笔开销……”
  同一道题目,得出的答案截然不同。面试者中,孰优孰劣,不言而喻。
  其实,米振华的这些题目,并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它们切切实实地来自山区,来自那里的乡村学校。“支教老师被派到山区后,会面对各种棘手问题。能否物尽其用,主动发掘并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资源,解决问题,这是支教老师在教学之外必须具备的素质。”
  在“美丽中国”,被录用的中美成员,还要接受为期6周至8周的岗前培训。
  “会学和会教,完全是两码事。”毕业于清华大学的胡婷婷是“美丽中国”的创始人之一。让她引以为豪的一点是,目前,“美丽中国”项目向云南、海南等地学校派出的一些教师,个个都参与学校的教学,承担着讲授主课的任务。由此,如何给学生上一堂精彩的课,如何增强课堂互动,掌握教学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都被“美丽中国”纳入了针对支教老师的岗前培训内容。
  唐雯没有想到,在自己岗前培训的最后阶段,获得了外教的“一对一”辅导。在她即将开始到云南大理州鹤庆县辛屯中学执教初二英语时,有一天,一位来自美国达特茅斯大学的教育学专家专程赶来听她的课。“你的语速和上课节奏太快了,不利于学生理解”;“你每次提问,总挑那几位积极举手的学生回答,课堂互动的面就窄了”……唐雯记忆犹新,那一天,在她试讲一节英语课后,“洋教授”开出了一份详细的教学诊断书。“从上课开始后,每五分钟的教学进度,这位教授都有详实记录,然后他根据自己的课堂观察和分析,告诉我他的建议。”
  经过这样的岗前培训,唐雯有了“上好课”的底气。

  跨文化支教
  穷山恶水没有吓退来自哈佛的支教老师,反倒是国内“以分数论英雄”的体制,让他花了不少时间去适应。
云南大理州鹤庆县,被“空投”到这里的不仅有刚从国内高校毕业的年轻支教老师,还有一个个更让当地学生新奇的洋面孔——他们个个头顶世界名校的光环,青春洋溢,但当地的村民和学校的老师却为这些年轻老外捏把汗。
  唐雯老家在新疆阿克苏,后来在湖南完成中学教育。用她的话说,穷山恶水、艰苦的生活以及偏远学校的破败,她并不陌生。但这一切对于远道而来的美方支教老师来说,则是一种别样的经历。
  恶劣的生活条件,陆续向洋老师们“宣战”:在美国,他们一天可以洗两三次澡;到了云南山区,有些人一周只能洗一次澡。来中国前,洋老师们不知“辛辣”为何,吃惯了汉堡、三明治;但在山区,他们要学着吃酸酸辣辣的面食,要找个可口的面包,难!
  美国男孩Ken,哈佛大学英美文学专业毕业生。他任教的学校——云南鹤庆县六合中学,被公认为条件最艰苦。学校坐落在大山里,离最近的县城要3小时车程。唐雯到这所学校去探访过,她很难想象,Ken能在那样的地方“活”下来。“住的是两层楼的木板房,漏风不说,脚踩在地板上都会吱吱呀呀地响;那里还缺水,喝的饮用水都是村民用桶从山里打来的,沉淀三小时,水还是泛黄。”
  不料,Ken竟然快乐地告诉唐雯,他过得很好。“这里太美了,我来第一天,就找了一辆自行车,到附近转了转……”
  艰苦的环境没有难倒Ken,中国的教育评价体系,倒是很快让这位在中学当英语老师的哈佛毕业生犯难。
按照“美丽中国”和云南当地一些学校的约定,一所学校派驻4名支教老师,中美方各两人,组成一个教学团队。中方老师可执教各门课程,美方老师只教授英语课。前期洽谈时,云南当地学校的校长就亮出了“底牌”:欢迎老师支教,但有一条,学生的分数不能降。中美的支教老师们,必须要以学生分数的“增幅”,证明自己的优质。
  和很多美方支教老师一样,Ken教英语,带来了美国的教学方法——永远不批评学生,鼓励每一个孩子。可百般鼓励之下,很多学生的成绩不仅没提高,反而下滑了。刚开始的几次考试,Ken执教的班级,考试平均分数比乡村老师带教的班级还要低。
  Ken急坏了,叫来和他一起被派驻到学校的中方支教老师,大家一起研究这个教学症结。小组的讨论结果是:Ken不会中文,是导致他在教学时遇到大麻烦的原因。毕竟,山区的学生英语底子差,老师上课不用中文作为辅助解释,孩子们根本听不懂。
  来到中国时,Ken只会说“你好”和“谢谢”。而今为形势所迫,他决定从零开始学中文——自己付费参加网络上的远程教育。短短一年时间,这位美国男孩就让周围的人们见识了哈佛学生的实力。唐雯又一次去拜访Ken,发现这位美国小伙的口中蹦出了这样一些句子:“我们是青梅竹马”、“我们穿的是同一条裤子”……尽管Ken对一些中文句子还一知半解,但他的进步让人惊讶。
  Ken只用了一个学期,就打了“翻身仗”:他执教的班级,英语考试成绩后来居上,比平行班高出了5分。在六合中学,Ken成了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每个周末,除了学习中文,他还收到各种各样的邀请,有的学生请他去家里吃饭,有的学生邀请他去山里采风、做游戏……
  执教满一年后,Ken作出一个决定:继续留在云南教书。

  执教力即领导力
  一位优秀教师所具备的课堂管理能力,和一名优秀职业经理人在行政管理岗位上所具备的能力,其实是共通的。
  仍然让人费解,为何常春藤盟校的学子会对Teachfor America项目如此热衷?毕竟,这么多的学子即便使命感再强,总不可能人人都认为自己是“救世主”。其实,加入其中的学子,无不被一个重要信条所征服:执教力即领导力。
  在美国,Teachfor America曾委托专业公司做过这样一个调查:对照一名优秀教师和一个优秀的职业经理人,看看这两种人身上有没有共通的素质。结果发现,两者之间有惊人的一致。对一名优秀的教师来说,除了传授知识点,课堂管理也十分重要,即老师能否根据学生的情况分配任务,是其领导力的一种训练和体现。
  “当一名支教老师,在条件艰苦的前提下,制定远大的教学目标并持之以恒工作,并要带动学生以及周围的学生家长、当地中学老师和校长一起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这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考验。”支教满一年后,唐雯说,自己并没有后悔当初那个另类的职业选择。
  和唐雯一批加入“美丽中国”项目的中方成员,如今已经“服役”期满。正如当初所预料的那样,鲜有人为“找饭碗”发愁:有人申请出国深造,有人进了跨国公司工作。美方的成员中,有人回国就业,有人去了非洲等落后地区支教,也有人选择留在中国……
  “美丽中国”的出现,似乎预示着一点:越来越多的国内优秀学子也会作出像常春藤盟校学子般的选择,他们听从内心的呼唤,做着和同龄人并不完全相同的梦。
  离开繁华的大都市,千里之外,山水之间,“老师”的神圣称呼,夹着孩子们的欢笑——他们不以为苦,反以为乐;他们愿意为中国而教。

 

更新:2011-02-27 05:52:13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