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换位思考,教师必须有的良好习惯

作者:fjswzjx 来源:XSK 点击:5110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正是因为习惯的重要性,我们才需要不断地教育孩子要养成好习惯,改正坏习惯。而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理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因为教师的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对于孩子的成长起着重要的的作用。笔者认为,在教师的众多良好习惯养成中最重要的应该是换位思考的习惯,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设身处地的站在学生的立场,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之光荣使命。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换位思考呢?
  一、体验感受,善待学生。
  有教育前辈曾说过:“学生时代曾有过差生经历的老师,更容易体会学困生的难处;学生时代曾有过调皮生经历的老师,更容易了解调皮生的心理,这些老师较容易成为好老师。”正是由于这些教师经历过多种学生角色,有着亲身的体验,眼前的学生就是某个时间段自已的再现,清楚“自已”真正需要,知道教育“自已”方法,才使他们更容易走近学生,才使他更容易成为好老师。
  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有这样的体会:自己精心准备的教案,上课时却教得很费劲,学生学得也很被动,师生之间缺乏默契。这时,教师就要“换位”思考,考虑学生现有知识状况、理解能力以及抑制他们思维的因素。比如,一个问题提出来以后,学生不配合教师,可能是问题问深了,学生踮着脚也够不着;也可能是问题问浅了,学生认为不屑回答;也可能是问题问得漫无边际,学生无从回答。因此,教师一定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注意启发诱导,以期达到“柳暗花明”的境界。
  二、倾听心声,理解学生
  教育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但有时由于教育双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在同一个层面上。有些教学内容在教师看来比较容易,几句话就可以说清楚,但从学生角度看可能存在较大的难度,由此导致在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接受方式等方面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最终造成教学过程中师生交流的障碍。要排除交流的障碍,就需要教师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倾听他们的心声,以帮助他们实现由难到易的转化。
  比如在处理课堂上发生的不愉快现象时,北京小学特级教师孙蒲远老师在参加“学习与心理健康促进工程”培训时的感受,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孙老师说,培训的第一堂课,放了一张幻灯片,那是学生画的画,画面的课堂上老师讲得唾沫横飞,学生却望着窗外树上的一只小鸟,一副神往的样子。她说,看到这里,她一下子醒悟了,原来枯燥无味的讲课不仅是教师费力不讨好,也让学生活受罪,责任不全在学生。从此,她尽量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她还常常说这样一句话:“要求学生做到某种程度时,首先要问一声自己能做到吗?”
  三、以人为本,体贴学生
  新课程强调的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发展学生个性,而发展学生个性强调的是接纳、是宽容,是和谐,是快乐,就是让他们将自己的个性和潜能发挥到极致,获得生命的乐趣。
  老师们可能都有这样的感受:学生变得越来越“圆滑”了,讲起话来“三分为真,七分为假”,有的甚至是满口谎言。学生为什么会说谎呢?从学生的角度看,一是做了不应该做的事,为了逃避惩罚而说谎;二是当时情况对自己十分不利,为了保护自己而说谎;三是害怕别人知道自己的隐私而说谎;四是为了哥们义气而说谎;五是不得已说了善意的谎言。因此,一方面,我们要理解学生说谎,宽容地对待他们;另一方面,也要根据事实真相采取相应的方法来引导学生讲真话。
  另外,学生能否健康成长,是受心理情绪影响的。情绪反常的学生往往不做作业、不举手,不回答任何问题,易发怒、不合群等。这时,教师要多理解体贴他们,要以人为本,透视学生的内心世界,鼓励他们敞开心扉,为他们排除困扰。
  总之,换位思考是沟通师生内心世界的一座桥梁;换位思考需要教师对学生付出满腔的热爱,教师的理解和宽容,会使教育更有成效;换位思考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生,善待学生,善待教学,善待自已;让我们一起来养成换位思考的良好习惯吧!

 

更新:2011-02-26 06:53:41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