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从教师的专业发展说开去

作者:黄文明 来源:安徽省阜阳市城郊中学 点击:2084

——读赵亚夫教授的《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术共同体的创立》

初读《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术共同体的创立》一文,首先被赵教授宽广的视野、深厚的学养、拳拳的热情所折服,但同时也有些似懂非懂,再看两遍,也不能全悟,只有挑直白之处思之。我认为,赵教授高屋建瓴,以大师的情怀为我们中学一线教师指出了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

 

第一,教师的观念一定要转变,教师从教,不能“目中有人”。

教师心中要有学生,我们的教育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不能“以教师的教为中心,不涉及学生的学”,以“以教材为中心,考试为中心”。否则,我们所练的“学养”也罢,“素养”也罢,都是“旁门邪道”,不小心,还会出现“负教育”,难达正途。

 

第二,要有明确的努力方向。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没有机会退缩,没有时间彷徨,在课程改革的大潮面前,唯一可以选择的是迎难而上。在教学实践中思考教书的方法,努力提高育人的水平。只有学养和素养的提升,才会使我们的课堂多一份从容与自信,在生活中多一份尊重与幸福。

第三,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路径

读书、写作、交流这三者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历史教师如果没有广泛的阅读,就不会有宽厚的知识储备与积淀,教育也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诚如赵剑峰校长所言:读书的深度、广度、厚度,决定人生的长度、高度、宽度。写作,是表达思想的途径和交流的载体,是记载思想发展和教育心得的手段。让写作成为生活的常态,才是教师的必然选择。水本无华,相荡乃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生火花。通过交流,可以延展我们的思维;通过交流,可以推动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

 

第四,共同体是专业发展的平台

从社会学的角度说,专业化就是“人们选择性的获得他们所属集团或加入这种集团的流行价值观、观点、兴趣、技巧和知识的过程。”教师共同体的建立,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共同体共有的就是信仰,并依靠共同的信仰展开专业活动。在这个平台上交流、认可、理解、互组,无疑都有利于推动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同时,我也在思考一个问题,我国的第八次课程改革,是革命性的,它顺应全球化发展和国家发展的需要,有其前瞻性和时代性,但是现实却不让我们乐观,专家们竭力从上而下的推动,让新理念如春风化雨般地吹遍祖国大江南北,教师们虽然对课改理念逐渐认同,但是,认同归认同,行动归行动,为什么改革会出现如此尴尬的“曲高和寡”的境地。本人就此提出两点思考:

(1)要充分重视教师的职业性

教师的专业化是1966年联合国出台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正式提出的;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了以“加强在变化着的世界的教师的作用之教育”为题的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大会提出“提高教师地位的整体策略中,专业化是最有前途的中长期策略”;1998年,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师范教育的国际研讨会”明确“当代师范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化问题”。从中可看出:教师首先是一种职业,如果不充分重视其职业性,而是把教师祭上高高的神坛,一方面,在社会市场经济背景下,很多人把社会人的价值用金钱来衡量,我们不能无视教师的正常生存需求,如果片面强调教师的牺牲和贡献,只会让教师滋生更多的抱怨,更失去专业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越来越强,如果仅仅让教师做道德的楷模,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往往会淡化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

(2)教师的专业化的内涵一定要有其中学教师的特色

中学教师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育人甚至比教书更重要,因为,教育的真谛是育人。就像赵教授所言:“让学生更好的生活”,苏霍姆林斯基讲得好:“没有活动,就没有教育”。在历史课堂上,我们专业技能是什么?我们往往仅仅只重视历史的专业素养,而忽视了教育的技能与方法。如果没有细致的载体,学生也会溺死于海洋。大批学生厌学,高分低能等现象,也说明了这个问题。我们教师要与大视野,丰富完善自己的技能与方法,不能“一心只让生背书”,否则,我们的教育真的谈不上是真正教育。
 

更新:2011-02-12 05:42:11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