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告诉你:什么是真正的教师

作者:王栋生 来源:南师大附中语文特级教师 点击:2002

在王栋生老师看来,真正的教师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
         一、拥有平常心、正常情:
“教师应当有正当的人性。一个人没有的意识,没有正常人的思想感情,那就不能从事教育工作。”
 “要以人为本,要有人情,要体现人道精神”(《跑,还是别跑》),“不近人情”就“近于野蛮”(《昨天的故事》)。
王栋生老师的教育随笔《“模范”如是说》中提到了这样一位教师。这位“模范教师”在教育表彰大会上介绍“经验”,说自己如何为了“坚守讲台”,而不顾家庭,以致妻子瘫痪,老父含恨而死,无暇关心女儿学习,连自己也延误治疗而落下终身残疾……据说这就是教师的“无私奉献”,云云。王栋生拍案而起,怒声问道:“一个人,连妻子都不爱,连子女也不爱,连父母都不爱,却说热爱自己的岗位,爱自己的学生,这种话,你相信吗?他的人生目的是什么?他抛弃了所有的亲人,只是为了能站在讲台上?”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为工作牺牲亲情,牺牲亲人,这其实是一种变态的极端的个人主义,是极不人道的”,“至少是麻木和虚伪的”。
王栋生老师断然拒绝了把教师比作“春蚕”“蜡烛”的所谓“奉献”论。“我们不仅是庄严的劳动者,而且是爱的使者,因为有我们的工作,孩子们变成有感情的人,懂得会尊重人的人”(《别再称我们是春蚕,好么》),“教师是一种适合我的职业”,“一个人在做他所热爱的事,也就谈不上什么奉献;我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也同时享受自己的选择:如此而已”(《这是一种适合我的职业》)。
王栋生老师说:“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仁爱的禀赋。”(《善良的心是一盏灯》)。
王栋生老师说:“只要能经常发现这样的孩子,就会觉得既幸福又平常”(《感恩之心》,“教育的快乐从哪里来?就在每天接触到的这些细节中。”(《这是一种适合我的职业》)他说:“对教学工作的机械重复,对学生的冷漠,对生活的冷漠,是对(教师)职业的亵渎。”(《教师要有精神追求》)他还叹息说,今天的教师缺少的是“审美”的需求和感受力(《在实践中反思》),王栋生老师说:“我喜欢孩子”,“看着他们清澈的眼睛”,“我的心灵常常会有一种震撼,我的眼眶会莫名其妙地湿润。”(《第一滴污垢》)
二、具有大忧虑,大恐惧
  “我畏惧,我担心。我们能把这个孩子教育成一个人吗?这孩子纯洁的心灵究竟会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会被什么样的人,以一种什么方式,洒上第一滴难以抹去的污垢呢?”(《第一滴污垢》)
  王老师在报纸上看到一条《把乞丐赶出特区》的标题,愕然想到:“我们的下一代会不会变成没有同情心的冷血动物呢?”他说:“一想到我们的学生有可能因为错误的宣传而学会在人民的疾苦前闭上眼睛,我就感到愤怒。”(《谁“赶走”谁》)
  他看到一个孩子在玩杀人的电子游戏,联想到电视里充斥的带有血腥暴力的影片,立即奋笔疾书:《不能让儿童接触残忍》。他说:“一个孩子从小就可以那样不经思考地去剥夺别人的生命,虽然不过是在虚拟的场合中,但是从对少年儿童的教育出发,必须考虑到:任何缺乏人道精神的暗示都会让他们变得缺乏人性,走向野蛮。”
他听到父母教育孩子:“出门小心,外面坏人多。”第一个反应是:“孩子从小不懂得信任,是最可怕的事”“如果没有对人世间的爱,世界在人的眼中也就没有了善良。”(《如果孩子不懂得信任》)
 他听报告,听到一组吹牛的数字,联想到商家在吹牛,官员在吹牛,教育家也在吹牛,这似乎成了“一些人的生存基本需求”,人们已经见怪不怪了;但他不能。他说:“我之所以特别憎恶吹牛者,是想到当今孩子们思想混乱,他们的许多错误判断正是来自吹牛家的胡说八道。牛皮家吹出来的任何东西,都有可能搞乱学生的思想。”(《有缘有故论吹牛》)
 在谈到学校招生腐败时,他说:“我最怕的是我们的学生过早地知道这些故事。可是现在的学生还有什么不知道的?”他因此而感慨:“在这类问题上,学校伤害了多少学生?”(《老红军的难处》)
 他还为“官员当着教师、学生面前念白字”而感到难堪,觉得这是“糟糕”透顶的事。官场的许多“潜规则”更让他感到不舒服和十分的“遗憾”,也是因为“这些事过早地让孩子面对,会给他们的心灵蒙上难以摆脱的阴影”(《先生,你怎么说话》)。
 他甚至害怕学校的墙上挂某些“大人物”的照片,因为“如果让学生每天都在某些以权谋私、贪污受贿、不学无术的嘴脸下走来走去,对孩子们纯洁的心灵将是多大的伤害啊”!(《如今怎样当校长》)
 他说,他经常为社会的各种问题“魂牵梦绕”,弄得“无处藏身”,就是因为“当今纠缠社会的许多问题,如环境污染、安全生产事故、犯罪、漠视生命、落后习俗,等等,最后无不归结为人的素质差无不归于中国教育落后”(《沉重的话题》)。
 “教育上的任何举措都有可能影响社会风气的变化。”(《欣闻取消“重点班”》)
 “教育腐败司法腐败更可怕。教育为立国之本,如果根本发生动摇,不但我们毕生的奋斗将变得毫无意义,几代人的努力也将付之东流。”(《如今怎样当校长》)  
 “教育的任何不负责任的言行,都会记录为历史痕迹,一朝悔悟,如同手上沾过无辜者的血,心灵的阴影一辈子也洗不净。”(《“不是爱风尘,又被风尘误”》)
 “中国的教育将往何处去?明天,谁来建设这个国家?这些问题,如果我们不思考,也许就没有人去思考了。”(《前方是什么》)
  王栋生老师因此提出了“教育守望者”的自我命名,并且强调,这是“神圣庄严的工作”“需要宗教般的执著精神”。
真正的教师必定是“有信仰的、站直了的人。”(《前方是什么》)
  三、独立,创造,拥有尊严
 “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
“站直了的人”,这是王栋生老师教师观的一个关键词,他那句名言——“不跪着教书”所表达的也是这样的教师观。“如果教师是跪着的,他的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如果教师跪着教书,中华民族也站不起来”。
“如果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敢有个人观点,如果学生连校政都不敢评论,把教师、家长的话奉若金科玉律,如果学生对社会灌输给他的任何东西都坚信不疑,会有什么结果?”回答是,“学校只能教出一群精神侏儒,只能培养驯服的思想奴隶”。
“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是为他们打好人文底子的重要措施。这个任务只有思想者才能完成”(《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培养独立思考的一代,是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中国需要大批有独立思考精神的教师来做瞒和骗的掘墓人”(《不要跪着读》)。
“在瞒和骗中长大的人,思维是会有缺陷的,而一旦觉悟,就有可能转向虚无,什么都不信。(《不要跪着读》)    
  “教师应当是思想者”。
“教师应当是创造者
王栋生老师说:“我们的教学需要创造的激情。教师应该有这样的追求,即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让他们成为具有想象力的人,有办法的人,具备这样的素质,他们在任何环境中都不会丧失创造的激情。”
教学中王老师”每天都得有些期待,每次上课都想到能不能再朝前跨一步,期待有新的发现,他说:“如果没有创造的意识,教师职业有什么意思呢?”(《这是一种适合我的职业》)  
  “我从不认为自己的职业无足轻重。”他有一篇告诫年轻教师的文章,第一诫就是“要时刻想到,你的工作是无可替代的”(《诫徒》)。他这样引述哲学家罗素的话:“自尊,迄今为止一直是少数人所必备的一种德性。凡是在权力不平等的地方,它都不可能在服从于其他人统治的那些人的身上找到。”并且还说:“人只有把自己作为具有独立意志的公民而不是任人驱使的工具,社会才可能进步。”(《〈前方是什么〉自序》)
“教师没有自尊是最可怕的。一位教师如果到了没有自尊的地步,作为教师他的职业生命已经结束了。”(《你为什么释放粗鄙》)
  王老师坚定而自豪地表示:“不管社会价值判断发生怎样的变化,我都会和那位民工一样,选择流汗。”他坚信,“劳动使人能够有尊严地生存,同时从劳动中,人获得知识的教养”“被引入到一切高尚之境”(《敬重诚实劳动》)。
王栋生老师有一篇文章,题目叫《理直气壮谈“教养”》。他说:“现今学校教育在过于重视学科成绩的同时,忽略了教养;而德育的形式内容繁多,又偏偏忽略了风度。”他说他“痛心于这样的现实:一方面,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另一方面,他们却认识不到,一个没有教养的孩子今后在文明社会寸步难行”。他说:“在这个世界上,可以没有贵族阶层,但是不能没有绅士风度;在丧失了绅士风度的社会,文化教育至多也只能起到油漆的作用——粉饰涂抹而已。”  
四、一切为了学生,一切都关乎下一代成长
“某次我们在对一本论文专辑作最后校对时,发现一位学生的论文中有一部分内容是抄袭的,如果在平时,我们会抽去这篇文章,同时会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教育。可是这一次情况不同,因为此时距高考仅有四五十天,而该生本人也看过这份校样了。如果采取行动,有可能强烈刺激这位学生,使她的事暴露在全年级面前,影响她的高考,从而影响她的未来。但是如果按原计划编发这本专辑,我们将承担编辑责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决定不撤下这篇文章——尽管我们会因此而受到非议,但是一个孩子能够比较顺利地通过人生关口,进入高校学习,能在以后的学习阶段改正缺点,这还是合算的。为了保护一个孩子,教师就作出了牺牲。”(《一切为了学生》)
王栋生老师有一篇《通过封锁线》的文章,其中说到自己“平时倡导学生自由地写,可是到了高三,我不能不教他们一些应试技巧,不得不教他们一些俗招,以帮助他们通过封锁线。我看不起高考,但是我的学生要上大学,我的任务之一是帮助他们获得进大学的门票(这个说法很俗气,但是如果要把这个问题说的郑重其事,也未免太没有见识了)”,“因为选拔方式是考试,学生不得不受这样的训练”,“他们要的是,只要过了这一关,新的天地就出现了,他何必要拿自己的前途去冒险呢?作为教师,何尝希望自己的学生平庸?不得已也!”他最后说:“高中完成两个任务就很好:一是在培养语文素养的同时给他一粒人文精神的种子,一是设法帮他搞到一张进大学的门票。”  
王栋生老师说,“校园里发生的一切都可能成为实际的教育行为”“学生在校的全部活动,都可能是接受教育的过程”,“教师直接和学生接触,事无粗细,都可能是榜样,行政部门在教育管理上的做法,也会成为实际教育内容。因而不可不慎”,“教育事关人格修养,人格尊严往往就在细微处体现出来”。
 “教育不同于一般行业,其中的许多问题(特别是教学问题)不能通过群众讨论’‘群众投票来解决,如果假借所谓民意来反对教育教学改革,那就有可能造成不堪设想的恶果。”(《我对课改充满信心》)  
  “因惮于世俗力量的顽固而放弃思想,放弃呐喊,那才是无价值的一生。”(《在欢乐中沉思》)
要坚持着做“反抗绝望的思想者”(《〈前方是什么〉自序》)。  
  “教育教学是很复杂的实践工作,怎么可能不犯错误呢?”(《在实践中反思》)王栋生老师是这样评价自己的:“我是个在教育教学上犯过错误的教师,因为我总试图去改变现状,所以必须付出一些代价,同时,我是个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纠正错误的教师,因此,也就有了结论,我是个合格的教师。”(《有反思,才可能有发展》)
把“人的教育”写在我们的旗帜上。
王栋生老师在最近写的一篇文章里,谈到对中国的基础教育应该有一种“战略家的思考”,“让教师的教育生命牺牲在疯狂的应试教育中,是不负责任的态度”,应该给中国的基础教育留点“种子”,“为未来的发展准备一批骨干”(《这是一种适合我的职业》)。    
我们都是教育史上的“过客”。
“前方是什么?
不知道。我只知道不能后退。
  前方是什么?
管它呢,只管往前走。”(《前方是什么》)
更新:2011-01-23 04:20:39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