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厚底蕴 做智慧教师
认真思索“智慧”二字,感觉有点尴尬。在学生清亮的眼眸里,老师总是美好、智慧的象征。然而,扪心自问时,又似乎多了几分胆怯,毕竟,要真正无愧于学生眼中的那个“智慧”老师,何其容易!教师需要智慧,教师也应该充满智慧。那么,教师的智慧从哪里来呢? 我要说:“是读书!”“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可见,只有学会读书和学习,我们就能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增长我们的智慧。那么,作为教师,应该怎样读书呢?
一、学会选择。
(一)读一些专业性强的杂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除了要时常学习《课标》,并把它熟记于心,我还坚持常年订阅的专业杂志有《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山东教育》、《小学教学研究》等。一份专业性很强的杂志,让我喜爱和欣赏的不是它的权威性,而是它和现实的教育教学紧密贴合。其中的每一个教育实例都仿佛在自己的课堂内外活生生地发生过,每一个创新教育的主人公似乎都能和我以及我的学生对号入座。精彩纷呈的教学建议都可以给我做最好的示范,最新最精彩的教育资讯可以使自己及时了解并跟踪专业领域内的前沿成果。这些杂志亦师亦友地陪伴我多年,使我从初为人师的无所适从、手足无措到现在从教的得心应手。从我自身的阅读体验出发,我特别想给老师们尤其是年轻老师们推荐的是,多看些名师教学实录,实录比较感性,比较能够再现课堂,看名师的实录可以观察到名师是怎样解读教材,怎么切入,怎么点拨引导,怎么灵活处理课堂上发生的各类事件,从而丰富自身教学经验,提高课堂教学机智以及驾驭能力。我以为,这是青年教师迅速成长的重要凭借。在此基础上可以再找比较喜欢的名师、教育家的作品阅读,如薛法根、李吉林、斯霞、袁瑢、霍懋征等。当然还可以读一些问题实录,尤其是其中的分析和专家的点评,会引领我们产生更深入的思考,有了思考就会有发现,有了发现也就有了再创造的可能。另外值得向语文老师推荐的是辨课的实录,《小学语文教师》自2009年第五期开始刊登辨课实录,其中有完整的教学实录进行辨课,有教学片断进行辨课,这种形式让我们欣喜地看到,评课改变了过去专家或领导一言堂的形式,不论是名师还是普通老师,辨课中大家都能以平等的姿态对话,对同样的一个教学环节,参与辨课的很多老师瞪大了质疑的眼睛,敏锐地发现问题,大家发表各家言说,看着这样的实录,真的仿佛把我们带进了一场“面红耳赤、针锋相对”的辩论会现场,受益匪浅。总之,我觉得无论是人文素养的快速提升还是专业成长的水到渠成,都离不开这些杂志带给我们的引领和启迪。
(二)读一些教育理论书籍。知道自己教育理论匮乏,我就越来越深刻的意识到需要读一些教育理论书籍。我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他那些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为过时。郑杰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同样获得了不少收益:感受到了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对教师来说是多么重要;认识到了赞美的神奇作用;体会到了思索的快乐;知道了宽容也是一种精神……书中的一些精辟的理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为了孩子们当下的人生幸福服务 ” 作为校长,作者不仅为他的教师搭建“幸福的三层楼”努力,而且提出教师应为孩子们当下的人生幸福服务。作者提出教育本身的意义并不是培养领袖、科学家、企业家等有身份的人,教育必须要为学生的人生幸福服务,尤其是为当前的人生幸福服务。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应该为我的学生童年时代的幸福服务。我想这种服务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要引导学生寻找到自己的正确的幸福源泉。对那些乐于学习、擅长学习的学生,要为他们创造各种学习更多知识的机会,让他们不断获得学习成功所带来的幸福感和自信心;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就要分析他们学习差的真正原因:是学习态度的问题就要及时帮助他端正学习态度;是学习能力的问题,教师除了不厌其烦地提供帮助外,更应引导学生寻找另一条到达幸福的道路。譬如,有的学生在绿荫场上寻找到了幸福,有的学生在歌舞台上寻找到幸福,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为何还要在学习上苛求他们取得同样的成功呢。诚如作者所说:“我们要真正去感受每一名孩子的处境,了解每一个孩子的需求,成为孩子们学会把握自己追求幸福的权力的守望者”。
(三)读一些真正提升自身内在修养的图书,包括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哲学著作、美学著作、史学著作等。平日里,除了和孩子一起读《西游记》外,自己还读了余秋雨的《借我一生》,于丹的《论语》心得等。综观名师课堂,精彩纷呈,他们的共性就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有自己的思想,都有自己对文本恰如其分的理解,并且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用自己的个性去诠释课文。听他们的课,那是一种享受,就好象是倾听智者的声音,又好似在文学殿堂里遨游,往往让人有意犹未尽之感。在他们的课堂上,所体现的已经不仅是课堂本身,还有语文更深层次的内涵。所以,教师只有博览群书、学富五车,才能妙笔生花,才能让我们的教学语言引经据典、例古证今,在课堂上才能灵气勃发,游刃有余,才会有强烈的人格魅力,就会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才能潜移默化地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二、读写结合。
我们总是引导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动动笔墨。在此的“写”有两层意义:一是做点摘录。一段透彻的理论分析,或是一些操作性强的做法,或是一个精彩的案例,甚至是同行们的一句感言,只要是对自己有所触动有所启发的都可以及时摘抄下来,毕竟“好脑瓜不如一个烂笔头”,日后可以随时翻看温习,久而久之肯定有所内化,真正达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另一层含义是写作。写作最能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对于教师来说,勤于笔耕的好处不必多说,写作理应成为教师生活的一部分。回想毕业以来,把几乎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日常工作之中了,读的书本来就不多,能可记录下的闪光的东西更少。有很多思想的火花也随着流失的岁月而没有了踪影。在平凡的日子里送走了14载的风风雨雨。虽然也被家长认为是孩子的造化,才遇上这样的好老师;虽然也是桃李满天下,但这花圃总是缺少了诱人的芳香,缺少了岁月沉淀下的精华。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通过我们的读书活动,我想真的该净化一下自己的灵魂了,用一颗虔诚的心,用不懈的努力,发奋读书,静心思考,沉淀思想,丰富智慧,提升自己做人的品味!
三、贵在坚持。
在科学技术迅捷发展的今天,教师为适应社会的变化,面临着许多挑战,知识结构的变化、观念的更新、教学技术的改进、新型教学手段的尝试等等,都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难题。如何解决这些难题,针对社会的变化来调整自己,这就需要我们活到老,学到老,终身读书,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这就需要做到坚持读书。
回想刚参加工作的那几年,总觉得自己上课的底气不足。我开始到处找书看,去阅览室阅读,向图书馆借书。作为一名女性,经历了结婚生子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品味到了生命的几多愉悦与艰辛,甜蜜与焦灼,似乎很容易就消磨了读书的意志。今天, 34岁的我虽然在各位前辈的眼中还是个年轻人,可在一群充满朝气的青年教师面前,我已经是名副其实的老大姐了。因此,当一些繁杂的工作任务摆在我面前时,我不免要发一些牢骚:忙啊,没有时间读书!偶然间我阅读到了《李吉林与情境教育》一书,李老师的一句话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我警惕着女人的脆弱与碌碌无为”。女性天生就有她的脆弱,相比男性,女性更容易碌碌无为。我想:我可能就是保留了这种“天性”的平庸女人吧!但李吉林老师对这一些“天性”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她在不断地战胜自我、超越自我,从一名普通的小学老师成长为全国知名的儿童教育家。记得有一位名人曾经说过:一个人在一段时期内成长不难,难就难在一辈子都在成长。可以说,李老师一辈子都在成长。李老师为什么能够“一辈子成长”,我想,“警惕自己”正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李老师的亲身经历中,我猛然警醒:任何问题不应该成为个人成长的障碍!我们应该像李老师一样,让自己的一辈子都在成长——将读书学习进行到底!
余秋雨有一段很精彩的话,斗胆借用一下:把书传达的人生真谛带进生活,自己就有了“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这份回味、会心、放松与年轻,是读书的大快乐,它不会喜形于色,它却是生命路上助人踏实前行的不竭动力。作为教师的我们,读书不仅是寻求智慧的源头,也是塑造人格力量的途径。读书会让我们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浮躁,让我们更具魅力,让教育更加美丽。就让我们约定:把读书看作一种乐趣,当作一份责任,将读书进行到底,丰厚自身底蕴,做一名智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