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开专业成长的绊脚石
我身边有很多这样的教师,周而复始的重复着单调的教学工作,像极了拉磨的驴子,从不会抬头看看前方;还像是一个提线木偶,毫无例外的听从领导的手势指挥。在他们的眼里,从教的全部意义在于教出成绩,按月领一份工资而已。繁忙的教学之余,不是主动的阅读,而是沉迷于网络世界,不是种菜偷菜,就是看几部网络红剧,如此而已。对于一个没有目标的教师而言,从教不过是养家糊口的一种手段而已,哪来的乐趣,何来的创新?又怎么可能教好书,育好人?
第二块绊脚石:无条件
作为学校的领导来说,要善于制定合理可行的教育教学制度,把教师从繁重无益的形式主义中解脱出来,为教师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学校无论是办学条件还是教学资源,都远远落后。就乡镇中心学校来说,按说教学资源比起一些初级小学优越的多了,可关于教师专业成长之类的书籍还是少的可怜,翻箱倒柜,不过是找到一本《陶行知名篇精选》和《给教师的建议》,一些先进的教育著作寥寥无几。
第三块绊脚石:无动力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记者采访一个获得长跑冠军的女孩,问她为什么会成功,女孩答道:我一跑起来总觉得有只狼在后面追我。显然,这个女孩的成功是为一头并不存在的“狼”所逼。在学校,有来自领导方面的“逼”,完成各种各样的计划总结,教学反思等等。但如果是被动的没有任何创新意识的做着这样的工作,就谈不上专业成长,不过是原地打转而已。这样的逼,是“他逼”。真正的成长靠的是“自逼”,自己给自己定目标,逼迫自己多阅读,多实践,坚持写教学反思,这样才能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
第四块绊脚石:无时间
提到专业成长,马上就会有教师说:忙,哪里有时间看书?没时间,其实多为懒惰的遁词,因为人太容易做懒惰的俘虏了。仔细分析一下身边的教师,非常遗憾地发现:不少教师身上还潜伏着根深蒂固的惰性,常常安于现状,乐于安逸,不思进取,无为度日,自己迁就自己,自己糊弄自己。因为惰性使然,教学中没有新的见解,产生职业倦怠在所难免,辛苦从教一辈子,也不过一名彻头彻尾的教书匠而已 。
成长的路上没有坦途,更没有捷径,唯有看清眼前的绊脚石,一块块搬开,才能成为一名可能平常但绝不平庸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