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王崧舟老师学些什么?
王崧舟老师是我非常敬重的一位老师。他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知识积淀特别让人羡慕。这几年,他的“诗意语文”更是红遍大江南北。但也因此,有不少人觉得他所说的语文已经有些“玄”了,不是那么好学,而是具有观赏性了。我认为,如果一种教学思想落实在教学行为中,只具有观赏性的时候,也就意味着这个教学思想到了生命的尽头了。是否真是如此?这次又听到了一个新的名词——“文本秘妙”。是的,有些越来越神秘了。
前段时间参加“智慧·互动·成长”第三届全国青年教师,教学风采展示活动之王崧舟师徒语文教学艺术观摩研讨会,近距离地观摩了王崧舟师徒的教学活动后,触动还是比较大的,回到学校后,始终萦绕在脑海中的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应该向王崧舟老师学些什么?
1.学教学思想。甭管什么“诗意语文”,还是“文本秘妙”,每次的学习总要有理出一些收获。我所理解“诗意语文”“文本秘妙”,是从王崧舟老师在教育理论上的钻研的角度来看的。在钻研教学理论的深度上,王崧舟老师已经比我们高出了许多,我们的语文体系还停留在“大众”的层次,有如一位小学生,与一位高中生或是大学生的知识差距。正视这个现实,我们完全可以不去理会那具有我们直觉的“包装”成份的语言,只要学到教学的“秘妙”就行了。听了,看了,想了,我认为从王崧舟老师那儿学到的就是如何出色地完成语文教学。这其中最要紧的就是学习如何去把握教材。首先钻研教材才是第一的,在这不要依赖于教参,要先有自己对教材的解读,在解读过程中,正确地结合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以及本单元教材需让学生掌握的知识、能力要点,从课文中筛选好知识,备好课。只有自己清楚地知道这些,才能将教学上得富有成效。在这,最好的方法,就是追求“一课一得”,当然以前所教过的“得”,也还是要时时提醒学生学习,时时运用的。学语文最重要的是在运用中学,用了才不会忘,用了才能掌握。因此,教师要注意将课文最重要的语文知识理出来,进行讲授。一课学生有一得,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文水平就会提高。
2.学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最实在地体现在教学设计上,一堂课,面对不同的学生,有非常多的方法可以运用。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没有最好,只要适用就好。要用自己最擅长的特点,将课上得有声有色。确定了教学的目标后,用哪种方法最容易达到目标,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此时,形式就大于内容了。从王崧舟师徒的课上,我们可以学到的,就是学习他们对上课节奏的把握,这节奏很重要,要有张有弛,张弛有度。节奏用得好,就体现课堂韵味,诗味自然弥漫开来,课的节奏的快慢要符合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让整堂课,看起来就像一首诗一样,该铿锵时铿锵,该舒缓时舒缓。王崧舟弟子的课,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上课收尾戛然而止,绝不拖泥带水。这种方法的好处是,留给学生课后思考的空间,不让学生预料教师什么时候结束本课教学。
3.学运用知识。毛主席曾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在这次活动中的点评阶段,有位评委说王崧舟老师的水平非常可怕,这是说出了许多到会者的心里话。听罢王崧舟老师的讲座及对弟子所上的课点评,可以知道他水平之高,理论之厚实,实践之丰富令人吃惊,钦佩。我曾从资料中得知,王崧舟老师有一段时间苦心研究了大量的书籍,这样的过程在我接触的朋友之间都有过。这是一种吸收,也是一种积累。但是否学习了,就会用呢?其实大多都是只会作为阅读时,作听众时,更容易理解,把握要旨而已,如果要自己构建出自己的话语体系,就难得多了。可以说,参加这次活动,我很有感悟的一点,就是要像王崧舟老师那样充分地运用从学习中学到的知识。学一点,就要用一点。渐渐的,量变引起质变,自己的知识结构才会有个质的飞跃。为什么有的人,一辈子读了那么多书,只不过是个知识书橱,却没有让自己的知识结构来个根本的变化呢?其实就是没有用好“运用”这一催化剂,只有运用知识,而且不是鹦鹉学舌的运用,是尝试用自己的理解去概括,去运用,这样何愁不能有长进呢。由这点,可以想到,当我们不能理解,解读别人的成果的时候,就要立即反躬自省:是不是别人比自己高了许多,自己与别人的差距有多少了?是的,从主观查找原因,容易让人长进,从客观找原因,容易助长自己不长进的理由。差距总是有原因的,成功总是有方法的。无知不可怕,就怕执着地坚守着无知。王崧舟老师的弟子彭才华老师的二次执教,就是一次运用先进理念的引领示范。不仅好课是在运用中打磨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