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半生不熟之间
——兼谈如何突破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的“瓶颈”
今天早上,遭遇了些“意外”。正准备给车调个头,一不留神,就撞上了车库的边角,看着凹陷的保险杠,好生心疼。不过万幸的是没有伤害到别人,也算“阿弥陀佛”了吧!
细想一下,觉得挺有意思。驾照领了两年多,真正开车是近半年。这半年来俺一直小心翼翼,自我感觉车技还行,其实,我犯了一个很低级的错误:大意麻痹!刚开车的那段时间因为警惕性高、车速慢,倒还马马虎虎过得去,到稍微熟练些就有些放松了(其实还差得远),你瞧,我就是这么容易自己骗自己。
想起车龄多年的朋友说过的话:新手驾车,最容易出问题的不是在开始阶段,而是在大概开个半年车、行个万把公里的时候出问题。真实一语成谶。
三句不离本行,想到了教师专业成长的问题。
一般以为,教师的成长可以分为几个时期:准备期、适应期、发展期、成熟期。很多教师到达教育岗位,顺利度过准备期后,进入适应期,成为合格教师。再有3至5年的时间就到发展期,成为骨干教师。但进入发展期后的骨干教师往往有很大一部分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因为一些原因出现“倒退”的情况。其实,这就是“骨干教师”专业成长所遇到的“瓶颈”,以下做些简单梳理。
瓶颈一:目标定位较低。
有些骨干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当地逐渐有了一定的影响力,这固然值得庆贺,但也是一种危险的信号:容易陷入自我满足的“怪圈”。为什么很多基本素质很好的全国级赛课获奖的老师后来“不了了之”,除了没有形成基本的教学主张之外,还有一点,那就是没有把自己的目标定位在一定的高度,在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上再努力一把。说到底,还是目标决定行动。
瓶颈二:缺乏专业引领。
不可否认,每个教师都希望能够得到最好的发展,无愧于教师这个职业,向着“名师”的目标迈进。但是自己身处的环境却在无形地影响着你,会促你,当然也会牵绊你。所以,这个时候就特别需要“高人”之点,高屋建瓴的职业规划会让人顿生“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毕竟,很多时候,方向比努力要重要得多。
瓶颈三:家庭因素干扰。
小学教师当中,女性明显比男性大。而女性到一定年龄之后,往往会把精力倾向家庭。其实,这也是很多骨干教师无法再跃一步的关键因素。毕竟,从“小我”的角度而言,对于家庭,事业还是第二位的。我可以不成为“名师”,但我必须打点好我的家庭啊!就拿小语教坛而言,为什么男性名师明显多于女性,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瓶颈四:职业倦怠影响。
骨干教师的成长,往往是从一节节、一级级的展示课、比赛课开始的。在这个时期,有人给你“压担子”,拿着有形无形的“鞭子”在后面赶着你,你就会乐此不疲地去努力,这个时期往往是成长的“黄金时期”。而过了这个时期之后,水平是提高了,但成长往往就陷入了“高原期”。人都是有惰性的,没有了特别的“压力”,就自然没有强大的“动力”。再加上教师繁琐的日常事务带来的职业倦怠,慢慢地磨蚀了成长的锐气,又如何谈“突破瓶颈”呢!
想起了王崧舟老师的一番话:“回顾自己25年的心路历程,我越来越觉得: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必得有四大支柱的坚固支撑──用丰厚的文化底蕴支撑起自己的教育诗性,用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起自己的教育灵性,用宏阔的课程视野支撑起自己的教育活性,用远大的职业境界支撑起自己的教育神性。”也许,这就是突破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瓶颈”的答案所在吧!
在半生不熟之间,寻找前进的方向和动力。信笔写下这些思考,和你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