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丁的心
有人说:“一个真诚的教育工作者同时必定又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儿的人。”李镇西是这样的人,许许多多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是这样的人,苏霍姆林斯基更是这样人。他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著作似一轮红日在我心中跃动,燃起智慧之光,提升了我从经师而为人师的境界。
不必说他一生撰写的四十一部专著、六百多篇论文、1000多篇供儿童阅读的童话故事,也不必谈他被誉为“教育思想的泰斗”。更不必说他的思想被认为是活的教科书。仅他23年从未离开过的那所著称于世的农村学校———帕夫雷什,他为3700多名学生做的观察记录。他五年间与三十一名学生朝夕相处的平凡岁月中谱写出的名著,我的心便再也不能平静下来,我被他《把整个心灵都献给孩子》的教育情怀深深打动。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魅力在哪?就在于他把整个心灵都献给了孩子。他把整个心灵都融入到了蓝天下的学校,去和孩子们走进那幻想之角,兴趣盎然地去开童话故事会,到劳动世界之中去旅行”。在无数次快乐的自然之旅和劳动探索中老师和孩子们的心紧紧的联结在了一起。那个反应迟钝的佩特里克不会忘记,是老师领他们去大自然中探索各种植物的种子如何浪迹天涯,蜜蜂如何建造蜂巢,葡萄藤的根如何深入地下三米,是老师开启了他认识生命的灵智。敏感而细致的瓦莉娅不会忘记是老师领着他们在寒冬腊月的暮色中,在银白色的月光下,在优美黄昏的牧场中聆听大自然的音乐,以至于她在《割麦人的歌》中第一次张开眼睛欣赏到了家乡地一望无际的小麦海洋,穿越金黄田野的小路和那在蔚蓝天空中歌唱的云雀,是老师找回了她曾失掉欢乐的精神生活。失去哥哥的万妮娅不会忘记,在那些痛苦彷徨的日子里,老师和同学们没有在他最伤心的时候打扰她,没有在她回归集体后谈论她,而是用爱心一笔一画的为她和母亲制作了关于哥哥学生时代的珍贵画册,是老师抚平了他那颗受疮伤的心。苏霍姆林斯基用自己的心灵和教育智慧深深地吸引着孩子,影响着孩子,改变着孩子。
自已也曾在假日里与孩子们到河里去抓鱼,到山上去挖野菜,也曾在雪夜里教孩子们找猎户座给孩子们讲传说。也曾与孩子们共同读《爱的教育》,共同为运动会画福娃,共同在《堂堂中国要让四方来贺》中接受爱国的精神洗礼。无论是喜的,悲的,感动的,开怀的都如夜空的繁星那样璀璨。十多年过去了,每当收到学生的祝福,学生的惦念,心中便涌动着无限的的幸福。这种幸福联结着我们与教育的生命,牵动着爱心与童心的碰撞,这种幸福是我们把心灵献给孩子们的真善美的回声。
当我被繁重的工作压得身心疲倦的时候,当我的教育管理手段江郎才尽的时候,我总是习惯于翻开书的末页细细地咀嚼着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孩子们的那段话:“孩子们啊!五年来,我拉着你们的手一步步向前走,我把整个心都献给了你们。诚然,这颗心也有过疲倦的时刻。而每当它精疲力竭时,孩子们啊,我就尽快来到你们身旁。你们的欢声笑语给我的心田注入新的力量,你们的张张笑脸使我的精神重新焕发,你们那渴求知识的目光,激发我去思考。”捧着这份教育者的真诚,心中便流过一股甘甜,滋润着自已的精神家园。我此时知晓了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个纯粹的教育者,他的纯粹在于他时时都离不开教育这片沃土,离不开学生。这是对教育的痴迷,对成长中的生命的尊重,是为人师的最高境界。当一个人在荣耀和朴素中选择后者是一种勇敢,是一种虔诚。他用自已的所作所为时时告戒着我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工作者?什么是有前途的教育?什么是中国当代最需要的教育?我在此刻也愿用自己那还未熄灭的热忱去思索自己的教育,用自己的这颗童心自然而然地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拨动孩子们的情弦。泰戈尔说:“爱就像阳光能照亮人生,也能温暖人心,更重要的是能让对方在自由自在的空间中成长,施展自己。”我想把爱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明朗而快乐地传递给孩子,让孩子的心里充满阳光。
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告诉今天的年轻的教师们: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21世纪的中国要进入人力资源强国的行列,需要我们这些年轻的教师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